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8592
  • 作      者:
    孙麾,丰子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孙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马克思主义部主任。1957年生,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8月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99年评为编审,曾任《未定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主编。兼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和思想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是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的内在统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尤其是在国际视域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流变,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反思和方法论检讨,不但有助于在理论自觉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时代表达,而且有助于在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思想资源。为此,《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针对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主题展开讨论,旨在深刻阐释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当代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既然哲学史和哲学基本原理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两种视角,必然会存在对它们不同的书写方式。既然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承认“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出无穷无尽的色彩”,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我们当然也反对千人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通史研究,断代史、国别史研究,包括著名人物的研究或者某个专题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关注点和叙述方式。在学术研究中,多样性是必然的,雷同反而是对学术生命力的窒息。但我们必须区分书写的多样性和内容的正确性,不能以书写的多样性取代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并非只有唯一的写法,可以有多种写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编写,也不是只有一种编写,可以有多种编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书写方式没有唯一的模式,可以多样。但是多样性不能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内容的真实性。写作风格和叙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某些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不管何种书写方式和何种见解,都必须是力求真实的、具有科学性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不能专属作者个人的解读。如果那样,就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研究各人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基本原理,或者干脆称为我是如何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基本原理的。如果我说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研究的是基本原理,那科学性和真实性就应该摆在第一位,多样性和不同的见解应该服从客观性和真理性。我们是在研究,而不是在自我解读。对象是确定的,对象并且只有对象自身的内容,才是我们科学研究应该追求的真实性所在。解读,重点关注的是解读主体,对象的内容决定于主体的理解;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被研究的对象,解读的结果应该力求符合对象。或许有人会问,研究不需要解读吗,不解读何以研究?解读不要发挥解读者独特的视角和眼界吗?这是毫无疑问的。科学研究本来就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最高度地发挥研究者的主观努力。但不管研究主体如何重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解读只是研究的一种手段,是通向真理性认识道路的一种方式。它的研究结论应该具有真实性,必须符合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对象从属于个人的解读。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都应该遵循一条原则,这就是反对主观主义的解释学,反对单纯强调自我建构,研究必须以经典原著自身为依据。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历史的和逻辑的两种研究视角,并不是研究者主观决定的,它的真实内容都统一不可分地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之中。按照实事求是原则,阅读原著,尊重原著,正确理解原著,无论对马哲史或对原理的研究都是普遍适用的。
  ……
展开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反思与方法论检讨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研究的双重视角
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中的三个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与外史的书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出场语境和理论形态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重要文本、人物和思想研究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全新展示
切莫把马克思所批判的观点当作马克思的思想引证——有关“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也是无”的读解
切莫再把黑格尔的思想当作马克思的思想引证——对《哲学的贫困》中一段话的解读
从两个文献看恩格斯晚年究竟有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及其思想史效应
再论“犹太人问题”——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再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何以被误读和低估
论《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价值与地位
物的依赖关系与市民社会的经济学一哲学批判——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
马克思《危机笔记(1857-1858)》的编辑、研究现状及意义
基于思想史分析视野的《资本论》的哲学性质
《资本论》的哲学史意义
作为主体的劳动时间——《资本论》及其手稿时间观的存在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和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扬弃和复兴形而上学的两大传统
马克思哲学中两种逻辑间的张力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重新反思“哲学基本问题”——哲学观念变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
重估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从黑格尔到《资本论》:现代性矛盾的调和与超越
苏格兰启蒙运动与青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超越资本与空间生产的历史限度

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何为“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启示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上的变革
在发展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启示
统一性哲学的断裂与革命理论的合法性论证——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哲学贡献
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总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