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的修养.Ⅱ,企业的修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68792
  • 作      者:
    曹胜高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1:百家讲坛名师、国学院院长倾心孕育。

  《企业的修为》这本书作者曹胜高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具有丰富的国学研究和讲学经历,是当今人气爆棚的MBA班核心课程《国学与商道》主讲人,也是畅销书《古时兵法今时用》作者,其大智慧和独特的授课方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欲求改变的人。

  编辑推荐2:参悟国学中蕴含的商道,做有格局的企业家。

  习主席讲话中曾提到“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企业的修为》这本书博古通今,是一本帮助企业家提高自身修养、修炼心性、树立大格局意识的国学管理书。

  编辑推荐3:商道至简,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不行,不是命运不行,而是人不行。人重要的是心灵的“风水”,我们有时候调自然的风水没有用,重要的是人心。修养是卓越的前提,是你能否成为一个卓越员工或卓越职业经理人或卓越老板的必备条件。商人较低的境界是法商,第二个层面是儒商,较高的层面是佛商。



更多精彩管理类图书请点击>>>>>

展开
作者简介
  曹胜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百家讲坛》主讲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在罗格斯大学、马来亚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或合作研究。2008年起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1年起任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乐府学会常务理事,赋学会理事。
  著有《中国的修养》《古时兵法今时用》等优质书籍。
展开
内容介绍
  企业不仅是利润实体,它首先是一个精神载体。身为企业的名片,你的品位决定了企业的品质,你的修为决定了企业的寿命。
  人能够组成群体,成为一个组织,靠的是义。仁是感情体验,义是外在约束。正己而后正人。搞管理,先管理自己,再管理别人,再做大事业。与其专业服人,不如品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人。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品质;一个卓越的企业,需要品位。从品质走向品位,正像一个人从土豪走向贵族,需要脱胎换骨地成长,才能赢得业界的尊重。《企业的修为》这本书讲述的,便是一个企业家如何通过内在修为,洞察商业的本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人做事并重,内外兼修,用修养涵育品格,用文化滋养品牌,率领企业在更新中成长,在发展中涅槃。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集中讨论的“商”,正有商量的意思,何谓商量?就是要协商到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都能认同的、理解的、支持的、中间的状态,用最大公约数来维系一个团队的运转。
  2010年我去台湾,到过很多当年迁台学者的故居,听了不少让人唏嘘的往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阎锡山。
  阎锡山当年在山西割据千里,叱咤风云,统治山西长达三十余年。在此间,他耳濡目染了山西晋商的习惯,有了钱财便置备不动产,买房子、买地、建院子。当然,阎锡山的产业财富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比拟的,山西的好多山林、煤矿,包括铁路都属于他的个人资产。却不料在1949年迁台的时候,这些东西一时间无法迅速出手,也没办法随身带走。结果阎锡山辛辛苦苦置下的产业,大部分都留在了大陆。
  到了台湾之后,阎锡山最初上任为行政院院长,后来又当了总统府顾问。尽管这听起来名头很响亮,其实不过是个虚衔空职罢了。蒋介石又颇为忌惮阎锡山之前的兵权和实力,更是不敢把重要的政务给他,只是象征性地咨询些不痛不痒的意见。一时间,阎锡山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不仅清闲起来,而且生活水平也跟着降了下来。他在台北的零星收入,怎比得上在山西时的割据一方?
  聪明者如阎锡山,他透彻地看清了局势,在台湾这弹丸之地,自己已经很难东山再起。与其招来蒋介石的猜忌,莫不如过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平平淡淡才是最大的幸福。于是,他在阳明山上盖了个小院子,几间草房,几亩耕地,平日里读读书,写写字,消遣悠长的时光。后来,宋美龄实在看不过去,给阎锡山捐了点钱,让他把草房修缮成了瓦房。这几间房子现在还在阳明山上,但早已人去屋空。
  故事就是从盖草房开始的。
  阎锡山当年去台湾,颇有避难的性质,不可能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的大军都留在了大陆,随身只有7名侍卫,这些侍卫多从小就跟着阎锡山,算得上半个家里人,他们的衣食用度都需要阎锡山来支付。所以说,到了台湾阳明山之后,他们8个人亲如一家,同甘苦、共患难了。
  阎锡山到阳明山后,是真心地把这几个侍卫当家里人,这几个人也未曾弃他而去,一直在山上陪伴着他,直到阎锡山1959年过世,前后足足十年。日子穷苦,他们就在山上开荒种地,种白菜、种土豆、种稻米、养猪、养鸡,来养活阎锡山;阎锡山的妻儿并不在山上,他们甚至还要接济他的妻儿。阎家的这十年,大都是由这些侍卫卖力养活的。
  1959年之后,他们仍住在山上,给阎锡山守墓。一晃几十年过去,他们渐渐凋零,退出舞台,被大多数人遗忘。2010年我去的时候,只见到了最后一位老兵,他当时已有80岁高龄,尽管早已经搬迁到了台北市,但每个星期还会定时坐半个多小时的捷运去阳明山打扫房屋,给阎锡山扫墓、上香。他从不觉得辛苦,反而是把这作为一项虔诚的事业来做,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
  当时与我同去的几位朋友,都是在深圳、广州等地做企业的人,看此情景,他们不禁大加感慨。老板们即便有千万、上亿的身价,身边可有这样忠诚的人?且不说一起吃这样大的苦头,还给养老送终,半个世纪的时间,时时扫墓探望。试想自己身边的员工,哪怕十几年后,能记得自己的又有几个呢?
  仔细想一想,阎锡山是用了心,抓住了他们的心,才换得了这一切。《资治通鉴》中常出现“诛心”一词,说杀人只是要了这个人的性命,其实意义并不大。更狠的是,杀人的时候,让这个人的心也死了,唯有心死,才是真地毁灭了这个人的所有一切。而要让一个人死心塌地、心服口服地跟随着你,去做一切事,根本也是要得到他的心。
  后来,我和朋友们一起约这位老兵吃了顿便饭。席间,这位老兵说,他从小是个孤儿,他身上的一切都是阎锡山给他的。内乱烽火一起,阎锡山还把他们都带到了台湾。可见,在老兵心里,一直是把阎锡山放在最先、最重要的地位上的。老兵认为,从他的心到他的人,他的一切都属于他的长官。当然,这与老兵自小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从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唯有得人心者,方才能聚人。
  作为现代的管理者、企业家,让企业发展的本根,并不是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让这支队伍能够志同道合地一起向前走,一起发展壮大,这样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君子和小人是中国文化常谈的一对概念,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从国学的角度讲,一种解释是,君子是德行好的人,小人是德行不好的人。另一种更深刻的解释是,君子具有大我格局,胸怀天下,有担当,有责任感,德化四方,泽被百姓,能引导民众,如风行水上;而小人仅有小我气度,其生活目的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名利,总是藏着、掖着自己,优点看不清,缺点也看不清。君子和小人的核心区别,在于格局的大小、气象的有无、眼界的高低、胸怀的宽狭。
  我们来归纳一下,小人做事的规律和方法。
  若是普通的小人,一大特点是转念即深。就是做事时,本来都敲定好了计划,结果他还要提一些自己的要求。当我们不能满足他的私欲时,他就会中途退出。这样一来,计划被打乱,接下来的事情也许都做不成。但是小人不管这些大事小事,他们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在这件事中得到好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道义为追求,小人以利益为追求。大家在做企业管理的时候,就会发现单位有两种人,有一种人是说“这个事情该做”,领导要求员工加班,把某项工作完成,他马上回答说:“行,没问题。”不仅做了,而且还能做得很好。还有一种人会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比如“我家里有事”。其实原因很简单,什么好处都没有的事,他是肯定不做的。
  义利之辨,是中国文化衡量君子和小人的尺度。大而言之,所谓“义”,就是道德;所谓“利”,就是利益。可以说,“义”最初是从“仁”中生发而来的。《孟子·尽心上》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孔子讲的“仁”,本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完美的道德状态。而到了孟子这里,开始讲的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仁”的精神,那就靠“义”,见诸于事,乃是由“仁”的内心,向外生发的做事原则、做事规范、做事方法。其核心观念即是责任。
  尽管商业是“在商言商”,但天下之事不能完全依靠“利”来衡量。这个道理放在企业的管理中,那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或中国的企业,更重视的是以“义”为中心的道德要求,这与西方的管理学理念相差甚远。
  西方的零售企业在中国推广的过程中,就曾遇到过这种中西管理意识差别的问题。他们在北美、在欧洲,用西方的管理模式都非常顺利。而到了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总感觉是“按了葫芦起了瓢”,总有不平整的地方。比如说清洁工需要清洁拖地,西方的管理理念是量化,明确要在几点清洁、拖地要拖几遍才算合格的条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些是不生效的。即便地拖了三遍,但每一遍都不好好拖,它还是不干净的。其实,这是因为在西方的管理意识中,没有很好地融入“义”的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我们企业家去深入思考个中原因。
  若是管理者没有气度、没有格局,那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难言成功。
  一是没有方向,做事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有时候拥有了瞎猫撞上死耗子的运气,也许就成功了。但实际上,从整体看来,做事没有规划,没有方向,到最后一定是输家。比如说,有些人做生意有从众心理,看着别人做什么生意赚钱,自己也马上跟风去做。这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紧随着市政绿化效益也不错,很多公司开始转手,一会儿做土地贸易、一会儿做绿化。而这两个行业现在基本是饱和的状态,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很容易就会被淹没在众人中,别说盈利,有时候本钱都难以保障。还有的人看到担保赚钱,营业利润高,然后就抛掉在房地产业中辛苦打下的江山,重新去开展担保业、保险业等。我们说,在任何一个时期,总有一个行业的利润是惊人的;但另一方面,大企业若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多元化,能在几个行业内齐头并进。但这种行业间的游刃有余,不是在别人赚到钱后的盲目跟风,而是需要用自己的眼界,提前做出预测与判断。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从现在的市场趋势中,从细微处、从别人不经意处,看得出在三五年后,什么行业是最有潜力的行业,然后在其他人未反应过来时,就先下手为强。只有这样,方才是商业致富之道的上上策。
  二是没有志向,每天浑浑噩噩,缺少长远的目标。就像暴发户一样,有了钱以后就买房子,然后买车,觉得自己有了钱,就远远高人一头,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不懂得进一步规划。
  三是孤芳自赏、朋友稀少。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从商的人不可能是单打独斗。优秀的企业家,都有如同蜘蛛网般的人脉,一个人的为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在平日的工作中,必定顺风顺水;而一旦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会有朋友伸出援手,不至于让他自己深陷低谷。
  一般来说,成就事业必不可缺少四类人:
  第一类是高人。高人不一定是样样都高明,但只有一样高明,而他又愿意在这件事上指点你,那就足够了。比如有精通投资的、有精通法律的,当你的公司遇到了这类问题,你去询问他们,也许轻轻地一点拨,你马上就茅塞顿开,问题与困境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类是贵人。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若干次拐点,或者低洄处。在这时候,贵人就是来提携你的人,他可能给你一单生意,就能让你的企业起死回生;或者给你打一个招呼,你的企业就能够不断地发展;甚至说给你一个专利,那么企业就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第三类是友人。所谓友情,那就是“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在世界中都是很孤独的,总要有个能倾诉的对象。当你遇到重大的投资意向的时候,你跟谁去商量?当你有一个重要决定的时候,你跟谁去分享?当你心里面有苦恼的时候,有时候连夫妻间都不能谈的时候,那你这个时候跟谁讲?只有朋友。可以说,朋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而如果我们真的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了精神如同一体的朋友,那要记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第四类是小人。小人磨砺或者小人刺激,当有小人是你的强大对手,反而会激发你的斗志,能够更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我们看到有些小企业,最开始是顺风顺水,发展迅速,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吞并了几个小企业后,反而焦躁起来,到处跌跟头,最后倒掉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乏竞争对手的激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商亦有道
1. 形而上者谓之道
2. 形而下者谓之器
3. 管理以诛心为本
4. 商道至简
5. 财神如何炼成
6. 富而好礼
7. 富可敌国
8. 如何做人
9. 做企业首先是做人
10. 君子与小人
11. 穷人和富人
12. 赏不遗小,罚必就大
13. 因性还是化性
14. 卓越出自修养
第二章
儒商的修为
1. 明德、新民、至善:做大事业的三个条件
2. 格物:人该为什么活着
3. 致知:怎么才能活明白
4. 诚意:不要欺骗自己
5. 正心:了解自己多少
6. 修身: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7. 齐家:获得家族的支持
8. 治国平天下:如何把一亩三分地做大
9. 读书在于改变气质
10. 儒商如何修为
11. 磨难是最好的教育
12. 企业的本质是梦想
13. 领导有三种
14. 修养是影响力
15. 学习是发展力
16. 格局是凝聚力
17. 境界是号召力
18. 胸襟是团结力
19. 坚持是执行力
第三章
释道的智慧
1. 智与慧
2. 道与德
3.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4. 容忍才能加速度
5. 藏拙才能更高明
6. 活着才有一切
7. 用道家学说养气
8. 相由心生
9. 佛商是一种境界
10. 放下是福
11. 法、术、势
12. 静因之术
13. 兵家选将的标准
14. 信与仁
15. 勇与忠
16. 七观
第四章
成熟的企业卖文化
1. 企业的寿命
2. 要有核心竞争力
3. 成熟的企业卖文化
4. 管理也是文化
5. 企业的危机
6. 学会面对跨界竞争
7. 管理是有效沟通
8. 如何用九段管理
9. 开发需求才能增长
10. 能用战略制胜
第五章
用文化去经营
1. 何为“文”
2. 何为“化”
3. 何谓“人文”
4. 文化决定管理理念
5. 人文化成
6. 企业文化的结构
7. 企业文化的要素
8. 一流的企业卖文化
9. 企业的组织文化
10. 企业的文化特征
11. 企业的文化构成
12. 企业的价值认同
13. 用价值认知凝聚人心
14. 企业的战略设计
15. 企业的共同信仰
16. 如何用文化去管理
17. 行为准则决定企业的品位
18. 如何理解产品
19. 使用盈利思维模式
20. 企业要有品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