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家与道教的视角
道家和道教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二者在学术思想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是不同的。道家先于道教而产生,原始道家思想和佛教没有融摄,因为汉代以前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道家思想相对于儒家思想是解决“礼崩乐坏”社会现实问题的另一条途径,它和儒家思想是并行不悖的。如有学者提出:“如果说,孔子提出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倾向于用礼乐教化的方法来重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那么,老子则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文明异化的批判,来解构仁和礼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约束而导致的人的异化,以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笔者认为对此应加以补充说明:老子所要解构的约束中国社会生活而导致人的异化的仁和礼并不是孔子用以教化社会的仁和礼,而是已经崩坏的礼乐。儒家之“仁和礼”和道家之“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意在重建社会规范,对治原有的礼崩乐坏,重塑道德主体的独立自由人格;后者意在通过对现实社会规范的批判和解构,解放异化的人,恢复人性本有的独立自由品质。因此,二者没有对立,只会相互借鉴和融合。道教自秦汉时的黄老道发展成熟后,就扮演了拯救道家思想的角色。因为从道家学派史的角度看,魏晋玄学以后道家学派似乎已经不复存在,道家思想主要由道教学者通过注疏道家著作而得到发挥和继承。因此,魏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包括宋明新儒学,从学派形态上来讲是道教和儒家、中国佛教的交流融摄,从思想内涵上来讲则是道家思想、道教思想与儒、佛的交流融摄。当然,如果从思想本源来讲,甚或可以说,三教合一是道家、儒家和中国佛教思想的融摄,因为道教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而融合儒、佛思想,而中国佛教虽然还有原始佛教的形式和词汇,但思想内涵都已中国化了(关于佛教中国化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就存在着“老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争论,笔者从前者)。由此可见,三教合一思潮在思想内涵上是很复杂的。
如果以三教合一为思想背景对道教进行考察的话,那么早期道教对儒、佛的吸收是积极和主动的,有力地推动了三教合一文化现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宋明时期,道教从深层吸取佛、儒,使三教合一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但道教对儒佛的大量吸收,反过来泯灭了自身的许多个性,在特征上出现了理学化道教的现象。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曾指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口’主张融佛的禅论、儒家性命之说与道教为一体,肯定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其弟子白玉蟾承师说,认为“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南宋时影响最大的全真教教主王重阳曾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性命双修,且以性为先为重,这就比张伯端更前进了一步。在论述“三教”同源同旨时,他说:“三教者如鼎之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日似一根树生枝也。”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为元明清的道教所继承,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泛吸收儒佛思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