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104904
  • 作      者:
    俞森林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俞森林,1967年生,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赴加拿大女王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作访问学者。现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1项。研究方向:翻译学、海外汉学、海外道教。
展开
内容介绍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为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道教经籍的译介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1XZ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从19世纪公开出版的英文专(译)著和《中国丛报》、《教务杂志》、《中国评论》等主要英文期刊中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以历史为经,以译介中国道教经籍的主要英美汉学家为纬,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对中国道教经籍在19世纪的译介与传播的轨迹和总体趋势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对本阶段的主要人物及其相关专、译著进行提炼总结,对他们在中国道教经籍译介与传播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介,以厘清中国道教经籍在19世纪英语世界译介的历史脉络和整体情况。
展开
精彩书摘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阿美士德(WilliamPittAm-herst,1773-1857)率领使团再次来华。其主要任务是敦请清政府多开商埠,进行自由贸易,与中国建立通商关系,但因清政府与英国双方在礼节上出现分歧,阿美士德使团未能谒见嘉庆皇帝,此行任务又以失败告终。贸易问题未得到解决,英国在华的市场没有得到正式开拓,这使得英商的走私活动与日俱增,尤其以19世纪20年代为盛,鸦片走私成为此时的大宗。一方面,英方对于对华贸易庞大的逆差日益不满,而中国清政府对于鸦片毒害国民的状况日益反感,中英两国的贸易争端逐渐升温,最终要诉诸威力才能解决。
  伴随着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英国国教会亦开始积极筹划他们的海外传教事业。他们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传播会和非洲与东方教会等海外传教组织。1795年,英国国教会又与长老会(Pres-byterianChurch)、公理会(CongregationalChurch)合作成立了伦敦传教道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简称伦敦会)。英国传教士首先与英国殖民者一道长驱直人印度开展传教活动,其海外传教事业亦由此应运而生。
  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绕道美国纽约来到中国广州,成为首位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此后,越来越多的英国传教士陆续来华。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迫使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在条约所涉及的口岸和相关城市获得了居住、旅行、经商、传教、采访等权利。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迫使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沿海和长江沿岸进一步开放,外国人可以在所开放的口岸自由出入。他们在对中国经济大肆掠夺的同时,亦进一步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渗透,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纷纷来华。在此背景之下,19世纪后半叶,英国汉学掀开了新的一页,来华的英国传教士知名者近百人,来华的英国外交官中身兼学者的有四十余人。这些来华外交官和传教士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有许多著述问世。他们还创办中西文报刊,成立出版机构。
  随着对汉语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在英国国内也开始成立汉学机构。1825-1828年间,马礼逊曾创办伦敦东方语言学校,汉语为其课程之一。1837年,伦敦大学设立了英国汉学史上第一个汉学讲座,1876年牛津大学开设中文讲座,由理雅各出任首位汉学教授,1888年,剑桥大学设立汉学讲座,由威妥玛(ThomasFrancisWade,1818-1895)担任汉学教授。这些机构既满足了英国国内汉语学习的需要,解决了国内汉语人才的需求问题,也培养出了以阿瑟·韦利(ArthurWaley)为代表的英国汉学研究的第二代传人。
  ……
展开
目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序)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范围之界定
一  关于中国道教经籍
二  关于英语世界
三  中国道教经籍译介的历史分期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重点、难点与创新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十九世纪前西方对中国道教及其经籍的了解与认识
第一节  十五世纪前东来之商旅及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
第二节  耶稣会士来华
第三节  重儒轻道:十九世纪前耶稣会士对中国经籍的译介
一  耶稣会士对儒家经籍的译介
二  十九世纪前西译之道教经籍
三  重儒轻道之原因探析
第四节  耶稣会士著述中的中国道教及道教经籍
一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与中国道教
二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道教及道教经籍
三  曾德昭《大中国志》中的中国道教
四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中国道教
五  李明《中国近事报道》中的中国道教

第二章  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的确立与道教经籍英译
第一节  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的正式确立与道教经籍译介
一  十九世纪的法国汉学
二  十九世纪的俄国汉学
三  十九世纪的德国汉学
四  十九世纪的美国汉学
第二节  英国汉学之历史回顾
一  背景回顾
二  十九世纪的英国汉学研究
三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讲座的设立
第三节  《道德经》英译
第四节  《南华真经》(《庄子》)英译
第五节  其他道教经籍的英译
第六节  十九世纪道教经籍英译统计与特色分析

第三章  十九世纪译介道教经籍之主要英文刊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丛报》(1832-1851)
第三节  《教务杂志》(1868-1941)
第四节  《中国评论》(1872-1901)

第四章  十九世纪英语世界译介道教经籍代表人物及贡献
第一节  英语世界道教经籍译介第一人马礼逊
第二节  英语世界首位《道德经》译者湛约翰
第三节  伟烈亚力与道教经籍目录学研究
第四节  《南华真经》英译第一人巴尔福
一  道教短经英译
二  重译《道德经》
三  英译《南华真经》
第五节  道格拉斯对道教经籍的译介
第六节  理雅各与道教经籍评介
一  英译《道德经》
二  英译《庄子》
三  英译《太上感应篇》及其他道教经籍
第七节  翟理斯与中国道教经籍译介
一  《老年的格言》
二  《庄子:神秘主义者、道德家和社会改革家》
第八节  《道德经》首位美国译者保罗·卡鲁斯
第九节  麦独斯对西方《道德经》译介之总结

第五章  回顾与前瞻
附录一  汉英人名对照表
附录二  英汉人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