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罗钦顺:
存养是学者终身事,但知既至与知未至之时,意味迥然不同。知未至时,存养非十分用意不可,安排把捉,静定为难,往往久而易厌。知既至,存养即不须大段着力,从容涵养之中,生意油然,白有不可遏者,其味深且长矣。然为学之初,非有平日存养之功,心官不旷,则知亦无由而至。朱子所谓“诚明”两进者,以此。
(2)如何存养
程子曰:学之而不养,养之而不存,是空言也。……学在知其所有,又养其所有。……见之既明,养之既熟,泰然而行之,其进曷御焉?……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或曰:惟闭目静坐为可以养心。曰:岂其然乎?有心于息虑则思虑不可息矣。……问君子存之,如何其存也?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乃存之之道也。
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义理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要修持他这天理则在德,须有不言而信者。言难为形状。养之则须直不愧屋漏与慎独,这是个持养底气象也。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扰也。故善学者,临死生而色不变,疾痛惨切而心不动,由养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心之躁者,不热而烦,不寒而栗,无所恶而怒,无所悦而喜,无所取而起。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其志既正,则虽热不烦,虽寒不栗,无所怒,无所喜,无所取,去就犹是,死生犹是,夫是之谓不动心。
延平李氏《答朱元晦书》曰: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今之学者虽能存养,知有此理,然旦昼之间一有懈焉,遇事应接举处不觉打发机械,即离间而差矣。唯存养熟,理道明,习气渐尔消铄,道理油然而生,然后可进,亦不易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