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译丛:科学的认知基础》:
我们总共发现了99次类比的使用,而科学家在一个时的实验室会议中用到3~15次类比。我们还发现,科学家所用的类比大多是生物学的类比或域内的类比。分子生物学家与免疫学家使用来自生物学领域或者免疫学领域的类比,而不是来自如经济学的、天体物理学的或者个人财务领域的类比。然而,类比图则相对稍微复杂一些。科学家预定的目标将决定他们使用类比的方式。我们发现,当目标是要解决实验问题时,源和目标确实共享表面特征,如使用相同的温度。例如,科学家可能会在使用艾滋病毒基因时用两个不J司的实验做类比。该基因的蛋白质实验条件和温度实验条件可能相同,但潜伏期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表面特征非常相似。
注意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即基于表面特征的类比非常有用,它有助于解决科学家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位科学家得到一项无法解释的数据而另一位科学家类比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而提出改变温度的解释,这样有可能解决问题。这种类比类型的使用很频繁,但是却很少被科学家在其会面中提到,而且也从来没有在实验室笔记本中出现过。当被问及为何没有提到这些类比时,科学家认为这些类比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不值一提。尽管这些类比显而易见,但是这却是科学心智中最常见的认知主力之一。
当科学家将目标转向形成假设时,使用的类比类型也发生变化。我们发现,源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在增加,而源与目标之间的共同表面特征却在减少。在这里,科学家使用结构的和关系的特征在源与目标之间做类比,而不是根据表面特征的类比。因此,虽然科学家使用的所有类比中只有25%基于结构的而不是表面特征的类比,但是这些结构的类比中有超过80%被用于形成假设。科学家将其假设建立在支持源与目标的基因系列相似的基础之上。例如,如果蛤蜊的基因与寄生物疟原虫的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序列,那么科学家可能会推测这种基因序列在疟原虫与蛤蜊中具有同种功能。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虽然蛤蜊和疟原虫的表面特征没有相似性,但是他们有一种基本结构相似。虽然科学家将源和目标的类比立足于生物学的领域,但类比是基于结构关系的基本集,而不是蛤蜊和疟原虫的表面特征的相似。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科学家使用了源和目标共有的表面特征的许多类比,但他们能够而且确实产生深层次结构特征的类比。因此,类比使用似乎很灵活,会随组织者的目标而发生改变。
有关类比的这些发现,提供了非常不同于很多科学的认知模型所给予的类比况角。第一,世俗的类比是科学心智的主力,而非正如许多理论家如博登(Boden,1990),所集中关注的特殊的类比占优势。第二,类比作为一种认知构架类型使用,在使用完之后就被丢弃。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类比并不被写入科学家实验室的笔记本或者传记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