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桂北地区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早古生代韧性剪切带纳入统一的构造应力场,通过系统的宏-微观构造、岩石三维有限应变测量、磁组构、石英EBSD组构、热液锆石U-Pb测年和新生矿物40Ar/39Ar测年等研究,讨论韧性剪切构造的变形时代、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背景,建立形成演化模式,揭示华南大陆早古生代区域应力场转化的时限和动力来源,约束早古生代扬子和华夏陆块南西段的汇聚边界等。桂北地区早古生代韧性剪切带具有两期韧性变形,早期(420~460Ma)呈现中高温左旋逆冲剪切,产生压扁型应变;晚期(380~420Ma)呈现中低温右旋正滑剪切,产生拉伸型应变。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如下韧性剪切带构造演化模式:①晋宁运动后,华南大陆总体处于板内拉张沉积阶段;②420~460Ma,来自东南侧的动力促使扬子和华夏陆块汇聚造山,产生中高温左旋逆冲剪切和NNE向延伸的“对冲式”逆冲构造系统;③380~420Ma,受造山后伸展作用的影响,区域应力场由挤压转为伸展,产生中低温右旋正滑剪切和NNE向延伸的“地垒式”正滑剪切组合。上述认识揭示了桂北地区早古生代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扬子和华夏陆块早古生代汇聚造山的构造背景;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时限为380~460Ma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转换为伸展的时限约为420Ma;明确了华南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具有陆内造山的构造属性,且该构造事件的驱动力主体来自东南侧,为冈瓦纳超大陆聚合事件的远程效应。同时,结合韧性剪切带、碎屑锆石年代学和早古生代花岗岩的研究成果,约束早古生代扬子和华夏陆块南西段汇聚边界为荔浦断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