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简单就好:启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5264
  • 作      者:
    于仲达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批国学经典和佛教大家的作品在大陆十分畅销,迎合了转型时期中国大众解脱内心困惑的心理需求。与市场上同类书比较起来,《简单就好:启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谭》分析佛学思想深入,不是类型化的泛泛而谈。咀嚼菜根,用一颗平和、淡欲之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和真,能做到宽容、豁达,宠辱不惊,方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咀嚼菜根,让我们汲取智慧的营养,品味百味人生,发现生活的真谛。我们读经典,不需要别的理由,只这一个理由就够了:那里面有一种安身立命的“中国式生命智慧”,可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
展开
作者简介
  于仲达,安徽界首市人。青年作家、学者、新锐批评家。1998年7月毕业于安徽某大学中文系,2007——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学习。先后关注的领域有新诗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基督教文学研究、佛道哲学研究、佛耶对话。2007年来到北京。二十年间先后做过电台记者、自由写作者、网络写手、杂志编辑、专栏作家、国学教师、助理研究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简单就好:启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谭》从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出发,探究人文精神、生存体悟与生活睿智,诠释人生主题,在轻松的禅境中,以思辩的方式体悟人生的大智大慧。作者在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澡雪心灵深造学习,尤其对佛教禅宗颇有体悟。从禅宗的视角来解读《菜根谭》,书中不仅有至真至纯的说理性文字,更选取了许多富有哲理的佛禅小故事,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悟,相信读过之后会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独到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简单就好:启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谭》:
  第一章 开启本心的微妙法门
  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放不下执著心。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由于心境的对立而造成了人我的斗争、世界的分隔。禅宗主张“任运随缘”,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融大千世界为一体,认为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泼泼的体现。禅宗通过超然于时空的“顿悟”,去解脱心灵的桎梏,出离生死的牢笼,积极向上,自由自在。精神专注于一境,不被物欲所引诱,能做独立自主的人。彰显本心的清净至善,体验崇高的心性本体,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
  《菜根谭》告诉我们,看破,放下,自在。看破红尘,就是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与之同流合污,而做到达观、洒脱。所谓“放下”,就是把烦恼放下。烦恼来自杂念和妄执能达到解睨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便是“放下”。所谓“自在”,是指空寂尤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外无物,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超脱。
  1、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原文】有妍必有丑为之时,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浩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译文】事物有美好就有丑陋来对比,假如我不自夸美好,又有谁会讽刺我丑陋呢?世上的东西有洁净就有肮脏,假如我不自好洁净,有谁能脏污我呢?
  道家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因此采取“超越”的观点,要从人与万物平等的角度来思考有关美丑的问题。庄子在《齐物论》中说:
  “?p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作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与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
  我们看到,人类所欣赏的美,只能局限于人类世界,对别的生物是不起作用的。问题在于:人类会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判断万物。
  其实,人的评价是相对的。美丑的判断显然受制于种族、时代与环境。亦即,即使在人类之中也没有共同的标准。美丑也受社会风气与个人习惯的影响。你看什么人习惯了,就会欣赏他的特色。庄子《德充符》中说:
  “有一个人叫作阉??的人,支离无??(跛脚、驼背、兔唇),前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瘦长了。另有一个人叫作瓮盎的人,大瘿(脖子上长了大瘤),前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瘦长了。”
  学习道家,就很容易消解人类中心的价值观,觉得心胸也随着天地、四时、万物而变得无比开阔了。至于人间的美丑,又怎么看待的呢?
  人们习惯于用高低贵贱来看待,只有把自己放在与众人平等的地位,才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看待人,都想做人上人,这就难免经常心态失衡。佛教强调圆融之境,也就是不要分别。
  圆是相对于缺而出现的,因此,佛教中强调的圆融,即为充满、充足之意,生命意义的圆满,就是要达到一种圆融无碍的境界,这也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体悟境界。在佛教看来,心本就是圆,只有圆融无碍,才能体悟到天地之心,才能去伪存真、圆悟圆觉,才是一种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活动和最高存在形式。
  如果我们体悟生命的意义,怀着一颗平静、圆融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你会发现,世界给你带来的并不是痛苦和无常的不安,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那样和蔼可亲,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颗本来的心,只是你以前没有察觉,这颗心就是慈悲的佛陀的心,只要你摆脱事俗中的执著与贪恋,你就会发现他,你的生活也会坦荡安然。佛陀就是用他那颗慈悲、圆融的心普度天下苍生,来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赢得世人的尊奉的。
  人变得愚蠢的原因,有时不是智商太低、知识太少,可能正好相反。越聪明、知识越丰富的人,想法越多。美与丑,洁与污以及善恶、邪正、阴阳、长短等等,都是相对的,都是相互转化并相互制约的,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生活中,人也有很多苦恼困顿,但是我们有时候太执著,而体会不到生命中本真至纯的欢欣。
  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看到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禅师就向他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羡慕地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笑问:“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操作水车,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物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人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
  如果没有对于外物的刻意追逐,或许会少一些心力交瘁,多一些生命的淡定优雅,怀着生命中一颗本真的心,或许就能多一些闲庭信步的从容。如果从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的缠绕中超脱,就能净明心见,摒除私心杂念,培养超脱的境界。
  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丑也就没有美。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恶造就了善,是丑成就了美。老子的哲学就有“祸福相依”、“有无相生”,“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物生有两”,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个方面:“两两对反”,没有一个事物不是作为对方的“彼”而存在,也没有一个事物不是作为对方的“此” 而存在;“曲则全,枉则直”,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种对立思维能冲破自我为中心的独断,扩大人们的心智视野。
  2、不妨让追逐的心静一静
  【原文】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独坐省察内心,你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明月当空,精神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觉不安,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
  心往往是因为容易浮动才失去纯真的本性。所谓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辉皎洁,没一点乌云遮掩。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然而妄心和真心的关系并不是像乌云和明月的关系,因为真妄一体,互不分离,譬如,深渊之水澄清如镜,包罗万象无不印映,这就是真心出现之时。如果能一点妄念也不产生,心灵明澈地静坐,随着飘动的云朵一起消逝在天边,就着清冷的雨滴洗净心中的尘埃,从雀跃的鸟鸣声中领会自然的奥妙,随落花缤纷潇洒自得。那么何处不是人间的仙境?何处不体现人生的真谛呢?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在社会一致认同“赚钱很重要”的情况下,开始了一生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拼命赚钱的生活,最后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已完全失去意义,只是一堆货币符号。更有不少人,居然还会因金钱而身受其害,陷入甚至淹没于金钱的泥沼之中。
  从前,传说在沙漠中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当太阳刚出来时,可以见到城门、?t望台、宫殿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见。往往有些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却不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堡只是沙漠中空气形成的一个幻象,根本就是虚不可得的。
  有一群从远方来的商人,无意间看到这座沙漠中的城堡,心想如果能够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能够赚钱致富。于是,他们飞快地赶去。然而,当他们越接近城堡,就越是找不到,他们沮丧地喊着:“我好累!我好热!我好渴!”当阳光照在热气上时,他们却以为是水。于是,又急忙向前奔去,但是同样的,他们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渐渐地,他们疲乏到了极点,最后来到穷山恶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听到自己的回音,误以为是有人在附近。于是,燃起了一线希望,决定再打起精神继续向前走,走着走着,他们便灰头土脸,愈走愈灰心。最后,他们终于猛然发现:他们追逐的只是一个幻象。一刹那间,渴求的心立即停止,个个恍然大悟。
  海市蜃楼就是一种美丽的幻象,它会让你痴迷以致疯狂地追寻,最终空无所获,甚至有可能在沙漠中迷失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什么总是要在执意寻求后才幡然醒悟呢?人生是很短暂的,不过百年的时间。与其悲悲戚戚、郁郁寡欢地过,倒不如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活。可人生一世,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怎样才能活得精精神神的?用佛的眼睛去看,豁达才是人生的奥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这是我喜欢的常建先生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禅是动中的极静,禅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曲径通幽的翠竹深处,百花丛中拥簇着一间古朴的草房。山光青青,碧水幽幽。忽然几声悦耳的钟声,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应和着蓝天白云,悠悠远远,余音袅袅。钟声从寂静中升起,又在寂静中消失。将禅者宁静的心灵带向了无垠的天际,融合在时空的永恒之中。
  燃灯法师说:“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清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最崇高的境界。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人际关系的途径。
  清静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成天被名利缠得牢牢的,得失算得精精的,树叶子掉下来就悲悲伤伤的,那还豁达吗!豁达就要有点豪气。乍暖还寒寻常事,淡妆浓抹总相宜。凡事到了淡然,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云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结果是一回事。你就记住一句话: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符合时空条件,有时无空,有空无时都不行,那你就得认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唠叨这几句话就会轻松得多:“功名利禄四道墙,人人翻滚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长。”
  当你走入大自然怀抱中时,可以安静地坐在那里,跟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地充满规律的脉动,倾听风的气息和草的语言,你会有许多感触。一草一木、蓝天白云,整个山脉大地都是你的老师。徜徉在大自然中,它本身就是一种很舒服的享受,体会一种融入、开放、合为一体的舒畅感。刹那之间,你也在学习:我们可以安静、无念,什么都不想,然后生起一股感恩、惜福、惭愧的心。所以任何一种嗜好,哪怕是爬山、郊游,它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让我们更深刻地透视自己,帮助我们开发内心世界。
  清静是一种宽容。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吐纳百川。飞短流长怎么样?黑云压城又怎么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阳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开启本心的微妙法门
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由于心境的对立而造成了人我的斗争、世界的分隔。禅宗主张“任运随缘”, 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融大千世界为一体,认为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泼泼的体现。禅宗通过超然于时空的“顿悟”,去解脱心灵的桎梏,出离生死的牢笼,积极向上,自由自在。精神专注于一境,不被物欲所引诱,能做独立自主的人。彰显本心的清净至善,体验崇高的心性本体,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菜根谭》告诉我们,看破,放下,自在。看破红尘,就是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与之同流合污,而做到达观、洒脱。
1、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2、不妨让追逐的心静一静
3、专注于生命本身的升华
4、放下世俗的评判
5、茶去饭来皆真心
6、让拥挤的心灵空一空
7、障碍就从自己的本性中产生
8、坦然面对世态炎凉的人生
9、心安便是吾乡
10、放下坚硬的“自我”
11、淡泊的心态使人身心自在
12、心静如水,体悟生命的真实
13、一撮生命的清茶
14、人人都有佛性
15、省视自己,走出心灵的篱笆
16、常怀觉醒慈悲之心
17、世间没有永恒的烦恼
18、用包容的心态处世

第二章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菜根谭》告诉我们,“彻见心性,即心即佛。”审视内心,恢复内心本有的清明与智慧。其实,人出生以来即有至性、真情,只因后来被错误的心态和观念污染了、荼毒了。如同血溅净水,这时便失去了干净纯洁,失去了和睦雍容,以至于最后变得迷生忘死……
六祖慧能禅师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为菩提,只是生活为心蒙上尘埃,只要我们用佛心智慧去清扫便自现宁静天地。
19、随缘是一种达观
20、智慧不起烦恼
21、眼盯住自己,你就是智者了
22、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3、第一道关卡就是认识自己
24、执著痛苦才是真正痛苦的根源
25、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26、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7、欲望往往闭锁了本该具有的智慧
28、弓满则折,月满则缺
29、缘起缘灭的无常世间
30、不要在利欲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
31、方圆无碍,圆融为人
32、现代的人,需要心中的“安静”
33、放下,岸就在这里
34、内心的痛苦由心生
35、心不得安,是人生苦恼的根源
36、佛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第三章 “执相”为苦
“平常心”是一种超越凡俗、超越功名利禄的大悲悯、大情怀,是貌似不动声色,实则声色尽在眼底的超凡和脱俗。能否以平和的心态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荣辱升沉,对待种种意外的遭际,是人生境界人生气象的重要表现。
《菜根谭》告诉我们,“执相”为苦椏辔郑治啵嘤肜值母惺苋谟谝恍摹?
37、时时省察处处忏悔
38、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39、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枷锁
40、放下,心境就是一片阳光
41、做人不要太偏执
42、境随心转,就得自在
43、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44、觉悟人生靠的是心,是悟性
45、时刻想着别人,你才会快乐
46、放下自己,不要拼命追逐
47、做人不可显得太聪明
48、保持内心的洁静
49、“清静”是一种修行
50、从小事中消融自我
51、执心是苦
52、心安是归处
53、珍惜已有的幸福
54、不要执迷于外相

第四章 活在无常的当下
人生在世,只不过数十个寒暑而已。一切是非成败、功名利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浪花上的泡沫,转眼成空。在一个智者看来,功名不过是一堆粪土 。
《菜根谭》告诉我们,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知足常乐,淡泊名利。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 ,无凡圣。以一颗平常心,直面这个惨淡的世界。
55、于繁杂人事中超然物外
56、坦然不滞锋芒
57、恪守中道,不失人生的节度
58、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59、静心谛听花开的声音
60、没有什么可以留住
61、屏蔽妄念进入自在
62、回归自然找回灵性
63、看清事物的本质
64、都在为名利而奔波
65、把握当下的幸福
66、是否快乐,由心决定
67、“慈心”和“悲心”
68、吃苦了苦,苦尽甘来
69、用修行破除迷失的障碍
70、去除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
71、人死之后,如水归水
72、嫉恨是心灵的毒药
73、感谢曾经伤害你的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