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译者文化身份 以林语堂和辜鸿铭为例》:
在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交流中,一些民族的文化身份因其政治上的强势、经济上的统治和文学的繁荣而彰显出来,而另一些民族的文化身份则可能会受到排挤、压制或不被重视。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具有翻译的要求和欲望,他们才能够成功地穿越语言的障碍,了解对方的思想,分享对方的世界观。林语堂想通过翻译让异域民众了解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建构自己个人文化身份、民族身份和国家文化身份的目的。而他的这一翻译动机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也是人们难理解和认同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通过译著或者“文化变译”作品向西方介绍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而此时的林语堂处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他的民族文化身份也就显露了出来。因为, “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无论侵略、殖民还是其他派生的交往形式,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所以,当处在强势文化的美国翻译弱势文化的“他者”文本时,林语堂采取了一种着眼于普通英语读者的面向目的语文本的翻译策略,作了不少编译,有时甚至有意篡改原著。
但当他翻译美国马尔腾的《成功之路》时,他就不断地向弱势文化输出强势文化的内容和思想。吊诡的是,他并未显示出一个“东方主义”者的姿态,而强烈的爱国心却不期然让他“处处为中国人辩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