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与语言
在本章中,我将讨论罗素的意义指称论、摹状词理论,以及可以构造一种形式语言来避免自然语言所固有的模糊性的观点。本章还将阐述斯特劳森所提出的某些观点,人们广泛地认为这些观点是对罗素摹状词理论最有力的批评。最后,我将讨论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它们使人对罗素处理这些主题的方法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我将从分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开始,它出现在罗素1905年的论文“论指谓”中,这篇论文被许多哲学家看成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起源。
在“论指谓”(1905)中,罗素通过摆出三个矛盾,来面对指称这一主题。他把这些矛盾称为疑难,它们都起源于自然语言所固有的一些缺陷。而且,他声称,这些矛盾为哲学上的指称理论的充分性提供了一种检验的工具。他断言,就如同实验适合于科学的目的一样,这些矛盾也适合于逻辑学的目的——它们都是检验的工具。罗素认为,指称理论是通过解决这些矛盾的能力而得到检验的。他声称,他的理论即摹状词理论,通过提供所有这三个矛盾的解决方案通过了这一检验。
这些疑难中的第一个可以用推理的形式陈述出来。该推理的第一个前提是替换原理。
(p1) 假如“a”和“b”这两个项指称同一个事物,那么,在任何一个句子中,其中的一个总是可以被另一个所替换,同时却不会改变该语句的真值。
该推理的第二个前提是一个所谓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说的是国王乔治四世对于瓦尔特·司各脱爵士的好奇心。
(P2)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就是那个《威弗利》的作者。
第三个前提断言了关于英语的用法的一个事实:
(P3)“司各脱”和“那个《威弗利》的作者”这两个表达式指称同一个人。
根据这三个前提,人们可以有效地推出如下结论:
(C)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就是司各脱。
这并不是乔治四世原先想要知道的东西。该结论是错误的,它似乎恰好摧毁了“有效性”这个概念。说一个推理是有效的,就等于声称它有一个有效的形式。说它有一个有效的形式,就等于声称当它的诸前提为真时,它的结论也一定为真。因此,罗素问道:“为什么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第二个疑难与排中律联系在一起。它断言,“要么P,要么非P是真的”,或者换句话说,互为矛盾的命题不可能拥有同样的真值。尽管这是一个确立已久的且受人珍视的逻辑原理,但是罗素争论说,好像存在一些例外情况。试看以下这对相互矛盾的语句,它们当中的哪一个是真的呢?
目前的那个法国国王是秃头。
目前的那个法国国王不是秃头。
根据罗素的看法,由于目前法国没有国王,因此没有任何东西既是那个法国国王,又是秃头、高个子、身材细长的、有智慧的,或者其他等等。断言他是别的什么东西,就等于作出了错误的断言,这就如同当一个人断言自己是秃头时,又断言自己不是秃头一样。但是,关于他不是秃头这个断言,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排中律,该断言一定是真的。然而,根据同样的理由,即先前用来表明他是秃头这个断言为假的那种理由,就可得出他不是秃头这个断言也为假。由于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因此不可能有任何东西既是目前的那个法国国王,同时又不是秃头。
三个疑难中的最后一个,与人们在否定某物的存在时所涉及的自相矛盾性有关。试看以下的语句:
(a)阿波罗不存在。
假如人们真的在陈述以下三个语句,他显然就是在作出一些真实的陈述。
(1)(a)表达了一个真实的命题。
(2)(a)是论述阿波罗的。
(3)(a)在逻辑上等值于下面这个句子。
(b)不存在像阿波罗这样的事物。
但是,罗素认为,这些断言不可能无矛盾,因为假如(1)和(3)是真的,那么(b)就是真的,而由于不存在像阿波罗这样的事物,因此(2)一定是假的。另一方面,假如(2)是真的,那么(b)就是假的,而假如(3)同样是真的,那么(1)也将一定是假的。但是,假如(2)和(1)都是真的,那么(3)将一定是假的,因为这将引出这样的结论,即(a)和(b)拥有不同的真值。
罗素解决这三个疑难的方案源于他的摹状词理论。他的洞见在于他认识到,由于受日常语言的诱惑,我们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诸多指谓表达式的。正是这一洞见促成了摹状词理论。我们把所有指谓表达式都看成了名称,而且我们把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解释成了指称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这个对象就是它们的意义。在一种适当的逻辑语言即理想语言中,我们绝不会受诱惑这么做的。所有名称都将是逻辑专名。就像我们在上一章中看到的那样,逻辑专名总是指称殊相。
按照罗素的看法,与专名不同,包括“目前的那个英国国王”、“目前的那个法国国王"、“一些人”、“所有人”、“在20世纪第一瞬间太阳系的那个质量中心”等在内的指谓短语,“它们自身绝不拥有任何意义”。相反,对于罗素来说,它们是不完全符号。在《数学原理》中,他把“不完全符号”这一表达式定义为“在单独出现时不被设想为拥有意义,而唯有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对之作出解释的符号”。他接着说:
每当人们可以设想一个命题的语法主语不存在,同时又不会导致该命题无意义时,该语法主语显然就不是一个专名,那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直接代表了某个对象的名称。因而,在所有这类情况下,人们在对命题作出分析时,一定能够把作为语法主语的东西分析掉。
……
导论
1 罗素其人
2 逻辑、数学、哲学和实在
3 意义与语言
4 知识的范围与限度
5 身心问题
6 伦理学
7 上帝、宗教与生命的意义
参考书目
后记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