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解构论的解释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4368
  • 作      者:
    李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译协社科翻译委员会副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传统解释学哲学那里,理解的任务是要消解“文本的肉身性”,依赖这种“祛身化操作”来实现对文本的“原初或本真意义的把握”。反之,解构论解释学则反对把理解当做剔除文本肉身的手术刀。它认为理解的使命就是去展示“文本的肉身性”,因而解释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本的生理学”。
  《文化中国书系:走向“解构论的解释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解构论解释学”的思考。作者明确区别了两条解释学的历史谱系,一条是由新教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解释学、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方法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等构成的“解释学谱系1”;另一条是由克尔凯格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直到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链接而成的“解释学谱系2”。两条解释学谱系或有交集,但极为不同。其根本不同在于,“解释学谱系2”日益显示出对传统解释学所依赖的形而上学思想制度的强解构取向。《走向解构论的解释学/文化中国书系》的出版为研究解释学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哲学基本语词”的翻译——概念无法逃避语词
  美国学者安德鲁·本雅明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重要思路形成于对古希腊哲学中一些“基本语词”的重译。①例如,他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指出,现代人的“本质”概念起源于用拉丁文natura翻译希腊语的physis一词。physis对希腊人诉说着“生生”(to be born,birth)的含义,它是显现、持存和生成的力量。但该含义在拉丁文译名na!-ura那里失落了,后者表达的仅仅是静态实体的在场。因此,海德格尔认为,natura这类语词的流传,造成了西方两千年来对存在的遗忘。而翻译对这个遗忘过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②
  还是与存在问题有关,靳希平先生提到,早期中国佛教翻译曾将梵语中的Bhutatathata译为“本无”或“如性”,并把它纳入老子的消极无为的“无”的理解结构。然而这个词衍生于Bhuta,而后者的词根则是Bhu。那正是海德格尔谈论sein在印欧语中的三种词源之一,意为“显现性的存在或自主性的出现”。当古代中国人基于道家思想的“格义”将它译为“本无”后,我们或许就错过了从该词中领会“存在”含义的机会。①
  由上述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点:(1)哲学概念在其“语际翻译”中十分容易被“误译”,而误译的结果可能会改变思想史的发展方向。(2)海德格尔等人之所以谈论“误译”,是因为他们心目中存在着一个“原本”,那就是physis在希腊语词中的“本义”。虽然一些语言学家曾对海德格尔的“词源学”考证提出质疑,②但这指责多半是不得要领的。因为海德格尔对希腊语词所怀有的不是一种单纯的词源学兴趣,而是哲学的兴趣。他要在这些语词中听到存在发出的“本真的”(authen!ic)声音。这个声音就是他心目中的最终“原本”。③
  本文在此无意讨论存在的本真含义,但上述经验恰好提示了一个与“翻译”有关的重要事实:概念无法逃避语词,概念必须栖身于语词。海德格尔为此提供了绝妙的注脚——Das WOrt“Philosophie”spricht jetztgriechisch(“Phiosophie”——即哲学——这个语词现在讲着希腊语)。它的意思是说,存在的含义以希腊语的方式说出。当这个希腊语词为拉丁语词的译名取代后,它就注定了“遗忘”。在这里,思想的命运系于特定语言的语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Sein被译为英语的情况。英译本通常用Being andTime来翻译Sein und Zeit(存在与时间)。有识者则批评说,Be—ing这个动名词过于“名词化”,它很难表达Sein所具有的生命性和流动性含义,比较恰当的译名或许是to be。但如果以“To Be and Time”来翻译海德格尔的书,就会在英文表述上显得不伦不类。实际上,有语言学家相信,德文与英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它是一种“动词控制”(veilb con—tr01)的语言。④
  ……
展开
目录

作为“可翻译性”条件的“第三文本”
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
栖身于语词世界的哲学概念
从“圣作贤述”看“原本”概念
基于不同自然语言类型的思想制度
——“第一哲学”与“地缘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论证理路在哲学史上的典范效应
Repetition与激进解释学的理论取向
语言的灵与肉
——索绪尔语言学与汉字“六书”对读的体会
激进解释学的反形而上学取向
弗洛伊德的《释梦》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
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
附录 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
——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