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CIA教你逻辑说话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312423
  • 作      者:
    官念著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数百个真实办案实例,上千个情景模拟训练。
  CIA顶级特工小组绝密逻辑说话培训课。
  改变全球数亿人命运的超级社交沟通技巧。
  美国前任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可·海登,世界第一演说家安东尼·罗宾。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倾情推荐!
  强力训练你的逻辑能力,疯狂引爆你的说话潜能!
展开
作者简介
  官念,本名宋菊华,6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现为自由撰稿人。致力于研究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培训课程,还成立了自己的心理聊天室,定期编写健康心理专刊,共接触实际案例两百多起。此外,还曾参与编写《CIA读心术》等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矛盾。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与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CIA探员们仅用寥寥几语便可以套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线索,很多人更是为影视作品中CIA那张“神嘴”所折服。
  所谓的CIA式逻辑说话术,就是CIA探员在说话的时候除了要看出对方的说话错误之外,还要不让自己的说话意图和说话错漏被对方发现。
  在《CIA教你逻辑说话术》中,CIA探员们将结合自身的办案实例,一一解决人们在说话时面临的语言表述混乱、等级概念不明、因果倒置、循环逻辑错误等问题,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你的说话模式,让上司更器重你,让朋友更喜欢你,让你轻松玩转社交场合,成为全场的焦点人物!无论是政界领袖,还是商界奇才,要想成为成功人士,首先得练就一张“神嘴”!这就是逻辑说话的魅力之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CIA眼中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节 神探们的逻辑是怎么练成的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错乱”
  在CIA探员们调查侦破的众多案例中,许多信息和线索的获得,并不是情报人员严刑拷打而逼迫对方举起白旗,进而投降招供的,而往往是探员们与跟踪对象或者被审讯的对象对话中,目标对象发生了逻辑错乱的现象,从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CIA探员们乘胜追击,最后得出想要的情报。这种情况几乎占了在CIA情报获取中的三分之一。“露出马脚”的目标人物在慌乱的情况下,往往经受不住的CIA探员们的穷追猛打,而在言语逻辑中败下阵来,泄露了“天机”。
  那么,什么叫做逻辑中的“话语错乱”呢?
  在CIA探员们的眼中,所谓的“话语错乱”,就是说话者不能完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发生了自相矛盾、概念模糊等逻辑错乱等问题。
  “话语错乱”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CIA探员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归纳出了以下“话语错乱”的类型,下面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解析一下:
  (1)“你们为什么要抓走我的丈夫?他平时循规蹈矩,四乡八里的人们都对他交口称赞,他……”
  这位妇女还没有申辩完,她的丈夫已经被CIA探员带走了。
  (2)会议现场,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如何能让产品技术升级,获得新的开发市场,轮到李先生发言的时候,他站起来说:“技术是重要的,但这个产品的价格要提一提。”话毕,与会人员停住了讨论,一致望着李先生。
  (3)办公室里,老王这天一直在找机会靠近小陈,终于在小陈冲咖啡的空当,老王迫不及待地说:“你昨天骂我的那些话其实一点都不对,我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我之所以要让前台的李小姐帮我买回中午餐,是因为我确实没有空下楼。”小陈笑了笑,对身边的同事说:“就为这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我昨天只不过是开玩笑说了一句,他到今天还惦记着,这不是斤斤计较是什么?”同事们笑了,老王则十分尴尬,却一时想不到怎么反驳。
  (4)“如你所见,我这人的缺点是性子比较急。”犯罪嫌疑人在自我介绍的最后补充了一句,然后开始交代自己的不在场事实。他眼前坐着一老一青两位CIA探员。年轻的探员开始按照惯例盘问,老探员却打断了他,盯着嫌疑人的眼睛问:“哦,所以,你就等不及把受害人尸体运走,就在下水道中毁尸灭迹?”嫌疑人听了,脸上露出了惊慌的神色。
  在第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位妇女说了一大通,但是并没有提供最有说服力的理由阻止其丈夫被人带走,也就是说,她列举的理由跟“不被带走”几乎没有逻辑关联。因此,说话啰嗦拖沓,不能在第一时间一针见血,直接指出要害,这是CIA探员所认定的“话语错乱”的表现之一。
  在第二个案例中,李先生提出的产品提价问题,与技术提升的关联性实质上并不大,因此让众人感到迷惑,说话与众人讨论的主题脱离,另起炉灶但又与主题没有关系,往往会令人找不着北。
  第三个案例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的情况。我们经常对别人的指责非难一点办法也没有,不知道怎么反驳,而常常在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后才灵光闪烁,而这时的反驳却使几乎忘记此事的人感到惊讶。这种话语回应的延迟也是“错乱症”的表现之一。
  第四个案例,在审问的过程中中,经验丰富的CIA老探员往往能抓住嫌疑人言谈中的破绽,并针锋相对地提出拷问。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大部分像年轻的探员一样,对他人的话里的破绽不能提出相关的质问、归纳或疑惑,而导致了交流中的错位。因此,我们也不能通过对话语信息的整理,得出清晰的思路,从而娓娓道出,让对方一下子获取你话语中的核心内容。
  以上常见的四种情况,假如你也曾经遇到过,那么你则患有轻度或者较为严重的“话语错乱症”。
  当然,知道了自己的话语弱势在哪里,你就可以通过针对性改正,来使得自己重回逻辑正道。但是在那之前,首先让CIA探员告诉你,“话语错乱” 是怎么出现的。
  “话语错乱”为何发生
  布莱恩和凯瑟琳约定了给凯瑟琳的母亲庆祝70岁生日,但是,到了约会的那一天,无论凯瑟琳怎么样打电话、发短信,布莱恩都好像人间蒸发似的没有了踪影。凯瑟琳的弟弟亨利等得不耐烦了,于是望着凯瑟琳说道:
  “请问,姐姐你的男朋友经常到外国出差吗?”
  “哦,不是,他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很少出差的。”
  “那他为什么跟着欧洲时间转呢?”
  “……我再催催他。”凯瑟琳尴尬地拿起了手机。
  等到店铺打烊,布莱恩还是没有出现,凯瑟琳失望地回到两人居住的地方。
  在凯瑟琳洗碗的时候,布莱恩回来了。他开门后就急忙跟凯瑟琳解释,说自己真的超级忙,因此忘记了这次的约会。凯瑟琳没有应答,只是问了一句:“你知道湖人队和火箭队最近的一场比赛的比分是多少?”布莱恩愣住了,然后准确地说出了两个球队之间的比分。
  凯瑟琳于是说:“这就对了,你对你上心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不上心的就不会记得。”
  凯瑟琳两姐弟的说话都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这种类比、旁敲侧击的方法也是CIA在套用情报时常用的手段。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凯瑟琳弟弟的说话对象是一个完全不懂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时差的人,恐怕凯瑟琳听了会反问:“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姐弟俩的对话是在双方都有这方面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沟通的。
  同理,凯瑟琳并没有直接责备布莱恩的爽约,而是通过一个浅显的类比,来说明对方并不是真的没有空,时间是挤出来的,而且只要自己有心,总会想方设法去记住,完成约定。但让布莱恩懂得这个道理的前提,是两人都熟悉彼此的习惯和性格,知道对方听到话语后之后会作出什么反应,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话语逻辑术。
  但现实中的我们却往往相反,总是设想对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意思,无需多说则会明白,然而“我以为你懂的”却并不等于“你懂的”。CIA探员在调查中发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在侦查中很常见。因此,沟通双方如果缺乏对话的基础——两人认知的关联,则会造成双方的误解,这是发生“话语错乱”的根本原因之一。
  解决这个交流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摒弃先入为主的想法,建立与对方交流的认知基础,并以此为根据展开对话,才能行之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建立起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让话语有条有理
  前面已经谈到,要让对方了解自己,就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让双方有沟通的基础,建立起双方的话语联系,但是话语的关联性不仅仅是针对对象而言,CIA探员告诉你,就话语本身,也要有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先来看看以下的对话。
  甲:这个中年人在场。
  乙:这个中年人在场,他有犯罪嫌疑。
  丙:这个中年人在场,他早已经对死者心怀怨愤,而且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因此有犯罪嫌疑。
  比较一下甲乙丙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甲的说法只是一个对中年人是否在场的描述,并没有其他判断,也不存在论述。而乙的话语中,“在场”与“有犯罪嫌疑”之间其实并没有强有力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丙的说话中存在逻辑的关联,他以作案动机、作案工具等事实作为依据,论证了“他有犯罪嫌疑”这个说法。
  CIA探员在培训的时候,总是用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侦查的道理。透过这个浅显的比喻,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话语条理、话语逻辑,并不是像想象中需要耗时耗力地推敲和堆砌,而往往是简单的结构组合——先是论据,然后是论点。当然了,论据和论点之间必须有起承转合,也就是存在逻辑关联,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让对方在你的逻辑说话中得到关键信息。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如果要让话语生动、有趣,那么我们需要铭记在心的一点就是,在与人说话时,句子与句子不要生硬地联系在一起,逻辑关系要求话语的衔接自然、流畅,前后有序,有因有果。
  众所周知,话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外乎有以下六种:
  1.总分或者分总关系。先总说后分说,或者先分说再总说。
  2.并列关系。两句话所提及的事实或者判断是同时存在的。
  3.转折关系。通常由连接词“但是”、“不过”、“然而”等衔接而成。
  4.递进关系。前一句和后面的句子层层递进,通常我们所用的逻辑连接词是“首先,接着,最后”、“从一方面来说,更进一步说”等等。
  5.因果关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或者先得出结果再阐述原因都是允许的,我们往往用“因为……所以……”或者“由于……因此”等连接词将前后句连接起来。
  如果不分清楚话语中的句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就盲目地使用逻辑连接词,就会给人一种话语错乱的感觉。比如:
  (1)“这件衬衫不是你的。你从来没有穿过这种衣服,你的衣柜也没有这种款式,你比较喜欢的衣服款式是偏向淑女型的,但是就算不是名牌的淑女型衣服你也不会穿,上次我借给你的衣服因为不是品牌你就拒绝了。”
  (2)“杯子打碎了,肯定是小格林干的,然而他只是一个调皮的七岁小男孩。”
  (3)“国家要进步,就不能在各方面的建设上厚此薄彼,政治建设要重视,更进一步说,经济要提上去,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建设。”
  怎么样,看完这些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些句子犯了很明显的“话语逻辑错乱症”——没有选用合适的逻辑连接词,导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
  在第一个例子中,说话者首先采用总分的逻辑顺序,先表明观点——衬衫不是你的,接着分说原因,然而说着说着便岔开了,论题的中心变成了讨论对方是不是穿名牌和是不是淑女型上,让人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二个例子中,说话者之所以认定是格林干的,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调皮的七岁男孩,这里选用的逻辑连接词应该是“因为”而不是“然而”。
  最后的案例中,根据说话者的“不能厚此薄彼”的逻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应该是并列的关系,然而在此处却变成了递进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所以,CIA探员们最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watch your lips”,即“注意自己的说辞”,句子之间的连接词是否准确,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逻辑性,会不会发生自相矛盾的情况,等等。说话前,先要在头脑中打好草稿,说出来的话才会井井有条。
  第二节 先天优势,后天努力,你也能成为逻辑大师
  逻辑说话术并不难
  影视作品中,CIA探员总是训练有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观众在惊叹的同时,也会感叹自己能力有限,认为自己远远做不到。其实,每一位CIA探员都是从菜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智力并不一定很出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情报员,秘笈就在于CIA探员们在区别于动物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先天基础上,能把握好逻辑说话的技巧。事实表明,通过后天的努力,即使是菜鸟,也是可以吐露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话语的。
  前面的第一节 我们已经知道,想要得到一个完整的论证,需要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依据,以及话语观点和依据之间的清晰关联。下面就由我们经验丰富的CIA探员告诉你,怎样把握三个要点。
  一、提出一个清晰明白的观点
  CIA培训手册上写着,观点在本质上是一个意见性的看法,它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可以是一个事实判断,对你眼前的事实作出“是什么”的看法;它可以是一个价值判断,站在评判者的立场,评价事实的意义、影响;它也可以是一个因果判断,揭露事实之所以会发生的内外在原因。
  需要谨记的是,不管是事实、价值还是因果判断,你所表达的观点都应该是明确、直接指出要点的。
  在CIA培训现场,经验丰富的老探员为了让新人知道直指观点的重要性,讲了一个自己的切身事例:
  以前,潜入一家IT公司的老探员为了调查一位犯罪嫌疑人,跟这位“同事”借了两百块钱。当时,老探员承诺,发了工资一定会立刻将欠款双手奉上。两天以后,尽管工资已经发下来了,但为了摸清“同事”的性格,老探员故意好像完全遗忘了曾经的许诺,犯罪嫌疑人只好厚着脸皮走到了老探员的跟前。
  “今天要一起去看电影吗,我手里刚好有两张电影票。”这位“同事”故意将“两”这个字的尾音拖得很长。
  “但是我今天晚上不是很想去看电影。”老探员说。
  “不会很远的,就过两条马路,走大概二十分钟,就可以看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了。”“同事”还是故意拖长“二”字的音,希望恢复老探员的“记忆”。
  “还是不要了,我看今晚我要加班了,按照现在我的速度的话。”老探员望着他说。这时候,这位“同事”狠狠地望着老探员,眼里露出敌意。
  在这个对话中,这位同事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或者观点,也谈不上判断,只是一味地旁敲侧击,但实际上只要他按照逻辑,说出“你欠我两百块,说过发工资后立刻还我的,现在已经发了,请还给我吧”或者“我现在缺钱用,能把之前欠的两百块还给我吗”这样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得多,也不会流露自己性格阴暗的一面。
  中国人在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思上总是偏向含蓄或含糊。请看下面的例子:
  甲:你怎么看待早恋?
  乙:不好也不坏。
  甲:那个新来的员工能转正吗?
  乙:好像可以的。
  甲:邻居的老李是在案发现场,还是不在?
  乙:嗯。
  在第一个例子中,到底乙是赞同早恋还是反对早恋,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也没有阐述是好是坏,提问者并不能明确他真正的态度。而在第二个对话中,乙说的“好像”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看法,如果甲贸贸然就录用了新来的员工,可能会造成两人之间的误解。而在最后一个事例中,乙所说的“嗯”字究竟是肯定前一句还是后一句,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提问才可能得知。
  CIA探员在审问对方时一个重要的特质是,会让对方直接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直接回答,不让他闪烁其辞,而后根据对方的看法步步紧逼,拷问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无论是实际工作还是平时对话,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就予以应答,很可能就给对方一个“没有主见”、“立场不坚定”或者“不靠谱”的感觉。在更多情况下,给不出明确观点的人们,往往会失去做决定的主动权,让他人来为自己做不合适的决定。
  二、为观点寻找强有力的依据
  仅仅有判断的话语是“光杆司令”,需要依据的支撑才能够成立。而依据一定要充分清楚。这里的依据,就是逻辑论证里所说的“论据”,它是阐述观点的基础。
  CIA探员将依据分为事实的依据和理论的依据两种类型。事实依据是能够为我们直接感知的客观的现实,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潮涨潮落等,而理论性的依据则是被谈话的双方接受为真的价值观、信念等前提。无论是事实的还是理论的依据,一定要强有力地论述自己的观点,才能让论点站得住脚,让对方觉得你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请看以下两个案例对“垄断是否能消除竞争”的两个判断:
  甲:垄断是不能消除竞争的。
  乙: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因为垄断本身都是靠竞争来维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再说了,竞争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并没有被摒弃,垄断不能将社会所有的生产都一手包下来。
  相比之下,乙说的话要比甲的话更加令人信服,因为他提出了事实的依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并且层次分明地列出了逻辑的要点,而甲只有判断的话语则显得单薄得多。
  CIA探员们需要提醒各位读者的是,观点和依据一定是紧密相关的,依据如果不围绕观点层层展开,便失去了依据的作用和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1)“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是白马,马是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2)“什么叫悲观?我认为悲观就是悲观地生活着的人。”
  (3)“你是一个十足的坏蛋,因为你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黑色的夹克,黑色的裤子,还有黑色的皮鞋。”
  (4)“史密斯绝对不是杀害艾琳女士的凶手,因为他的性格很温和,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很少发脾气。”
  以上的观点和依据中,我们可以见到,说话者的依据并不能有力地说明他们的观点。在第一个例子中,说话者想要阐明他的观点“白马不是马”,众所周知,我们如果想要论证这个观点的话,就得列举白马和马的根本区别在哪,又为何不同,而说话者的逻辑论证不过是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在第二个例子中,说话人想要对“悲观”下一个定义,却用“悲观”来定义“悲观”,这种“依据”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个例子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强盗逻辑,说话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导致了无辜的对方在“中了枪”之后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一个例子中,说话者想要证明史密斯的清白,但是却不是列举可以证实史密斯无罪的依据,而是在阐述其性格特点。因此,对着一点,CIA探员们告诉你,在现实中,有多温和的人都有可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而平常看起来凶狠无比的人可能是热心公益的背后奉献者。因此,不能凭借性格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
  所以,CIA逻辑高手们的结论是,论证观点的依据应该是客观的、切合观点的、有用的依据。我们要摒弃啰嗦、无关痛痒、毫不相关的依据,也不能用主观看法代替客观事实,所提出的依据应该是切合主题和具有实质意义的。
  三、连接你的观点与依据
  我们先来看两个简单的句子:
  甲:今天天气晴朗得很,我们出去郊游吧。
  乙:我已经很饱了,但身为大胃王的我再吃半个西瓜也是可以的。
  这两句话中,如果我们调换一下前后的观点和依据,会得到这样的两个句子:
  甲:今天天气晴朗得很,但身为大胃王的我再吃半个西瓜也是可以的。
  乙:我已经很饱了,我们出去郊游吧。
  如果出现这样的调换,我们觉得莫名其妙:天气晴朗和你吃不吃半个西瓜有什么关系呢?肚子饱了或是不饱和出去郊游有何联系?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奇怪,就是因为句子的前后并没有逻辑关系,也就是没有关联性。
  那么,之前的句子为何会有逻辑关系?让我们重新看一下上一个例子。在第一句话中,甲其实省略了关联词,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因为今天天气晴朗得很,所以我们出去郊游吧。”而第二个句子则是“虽然我已经很饱了,但因为我身为大胃王,所以我再吃半个西瓜也是可以的。”前一句话是因果关系,而后者则是转折——因果关系,话语之间的逻辑靠关联词连接起来,意思才能传达明白,逻辑才能明了确切。
  通过后天努力,你也可以妙语生花
  正如正文开头提到的,这个世上并没有天生的逻辑说话高手,每一个高手都是由菜鸟转变而来的。在掌握了侦查的技巧过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一点点地积累经验,才能成功。有时候,阻碍你通往成功之路的不过是自己心中的障碍,你为自己的心门加上了枷锁,又怎么能看清楚外面的世界呢?对此,经验丰富的CIA探员特工吉姆喜欢跟新人分享下面的一则故事:
  瑞秋是个小商店的售货员,她长得很可爱,脸上有着点点的雀斑,笑起来有两个甜甜的酒窝。但是瑞秋却为自己的雀斑感到很苦恼,认为自己长得一点也不好看,当顾客盯着她看时,她就会下意识地别过脸。
  瑞秋的姑姑翠西看到了,就给了一包类似于珍珠粉的东西给瑞秋,说:
  “这包粉末淡斑的效果很好,你一天洗三次,很快雀斑就会淡了。”
  瑞秋很开心,谢过翠西之后回了家,认认真真地按照翠西的吩咐去做。几天以后,瑞秋真的觉得自己的雀斑淡了很多,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天,CIA菜鸟探员吉姆走进了瑞秋的小店,看到热情洋溢的瑞秋,他忍不住称赞她的美丽可爱。瑞秋和吉姆聊了一阵,便告诉了他自己变得自信的秘密。而吉姆接过瑞秋所谓的淡斑粉末一看,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包很普通的护理粉末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不在外在,而在自己。人们总是很喜欢寄希望于外在的“神奇力量”来帮助自己,却不知道最大的神奇力量就来自于自己渴望进步、渴望飞跃的内心。所以,想要练成逻辑说话术,我们首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胆怯,勇敢地迈出步伐,大胆说,大胆练。
  另外,在逻辑说话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风光,却忽视了背后的努力,更不能不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正如上文提到的逻辑说话顺序,只要抓住要领,其实也不难把握。克服心头的畏难情绪,迈出第一步,你可以发现,不论是邻里对话还是同事吵架,“锻炼”的场合比比皆是。
  只要克服心理障碍,掌握技巧,细心发现,你也能成为成为逻辑说话的大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CIA眼中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节:神探们的逻辑是怎么练成的
第二节:先天优势,后天努力,你也能成为逻辑大师
第三节:别人的大脑到底在想什么
第四节:练就一张可以逻辑说话的嘴
第五节:逻辑说话里的连接词
第六节:穿针引线,逻辑让故事变得条理清晰

第二章:CIA潜伏多年的逻辑学真谛
第一节:潜伏逻辑学——从你的没逻辑中套取答案
第二节:最简单的逻辑最难破解——ABC三段论
第三节: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逻辑道理
第四节:怎么用逻辑去掩盖你的“罪行”
第五节:“文字游戏”——CIA探员们也爱玩
第六节:让别人的言语变成你论据,让你的言语变成别人的结论

第三章:CIA眼中的中国人的“逻辑”
第一节:爱打比喻的中国人
第二节:偷换概念的中国人
第三节:为什么中国人不求甚解
第四节:你们就爱引用“XXX说过”
第五节:“不充足理由论”,证据到底在哪里
第六节:逻辑里的先入为主,嘴巴上的先吐为快
第七节:拐弯抹角的中国说话艺术

第四章:CIA逻辑学习的秘笈
第一节:谎言岛的悖论(真假命题)
第二节:千万不要用“自己”解释“自己”
第三节:怎么分清等级概念
第四节:用自己的话绊倒自己(前后矛盾)
第五节:转移话题也是一个逻辑技巧(论题转移)
第六节:理由不能循环利用(循环逻辑错误)
第七节:模棱两可就是逻辑错误(两难逻辑)
第八节:到底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因果倒置)
第九节:逻辑里的“打比方”错误(论据错误)
第十节:推理最后为什么推不出理

第五章:CIA的说话指南
第一节:怎么分清你说的是不是真话
第二节:分清“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三节:最锋利的茅和最坚固的盾
第四节:我前言不搭后语,你却什么都懂?
第五节:说话里的“顶针定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