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之间“气为血帅”,是强调气对于血的主导作用。《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具体表现为气生血、气行血和气摄血,气旺则血生,气衰则血少,气行则血行,气乱则血乱,气滞则血瘀,气虚不摄则血溢。为此,中医治疗血证多离不开调气,如补气生血、降气止血、行气活血、益气摄血等。
在机体循环过程中气与血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血相当于载体,气则似信息。气是机体生命运动的决定因素,不仅血的生成有赖于气的生化,血的运行也靠气机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滋养全身。古人的气血津三宝论突出了气,而精气神三宝论则突出神。“神”以“形”为依附,是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思维活动的总称。因此又派生出“形神学说”,从而成为中医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内重“气”,外重“神”,重视人是否“有神”、“得神”、“失神”、“假神”。道家鉴人:神爽、神秀则佳,神伤、神不守舍则凶,并由此衍生出道家的相面法。故相面法是有理论根据的,它没离开中医学的原理。
再就是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上下表里和内外的通路。这是一个完美的“信息通路”,包括手足三阴经、三阳经的十二经脉,都是信息传递的主渠道,与之配套起统率、联络、调节作用的是奇经八脉,还有加强表里联系在局部发挥作用的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俗语云“牵一发,动全身”,就是因为人体内部存在着这样一个反应高度灵敏的信息传递系统。道家讲阴阳,奇经八脉为阴,是用肉眼看不见的,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为阳,是肉眼看得见的。这阴阳两大系统维系着人的生命,经络系统还担负着人的信息传递功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