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思考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只有真正体验人生的人,才会写出真正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就是这样一位一生致力于对人生诸多问题作哲学思考的人生哲学家。
译 序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德国旦泽的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父亲海里希是一位绅士般的银行家,富有而能干,指望叔本华能成为一个商人,承继家业;但叔本华从小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志向注定了他不能实现父亲的愿望。母亲约荷娜,才气横溢,是名噪一时的擅长描写风花雪月的小说家,她希望叔本华弃商从文;但叔本华不堪忍受母亲的风流和放荡的生活习惯,终于在继承父亲一笔可观的财产之后,与母亲分道扬镳,走上了他向往的文人学者的生涯。1818年,叔本华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年30岁!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辗转周折,叔本华于1833年定居法兰克福,专心思考,埋头创作,过着清贫且孤独的生活,直到1860年去世为止。
叔本华游历广,阅历深。在70余年的生活中,他的游历遍及美国、荷兰、法国、瑞士、比利 时、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他的兴趣广泛,对数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学艺术、梵文经 典以及古代欧洲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对语言颇有造诣,精通西班牙文、希腊文、拉丁 文、英文、法文和德文;他广交名流雅士;所有这些,使他的哲学有广泛的背景和深厚的底蕴,使他的哲学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使他的哲学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时期(19世纪中叶),正逢欧洲百花齐放,竞相争妍。音乐上,贝多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为人类音域世界开启优美深邃的心灵;文学上,俄国出现了文坛巨擘,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德国孕育了狂飙运动的先驱歌德;哲学上,康德完成了批判哲学,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大张“合理就是存在”的旗帜。而叔本华却独辟蹊径地创立了自己的悲剧人生哲学。
只有思考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只有真正体验人生的人,才会写出真正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就是这样一位一生致力于对人生诸多问题作哲学思考的人生哲学家。简单来说,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试图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与伦理学问题作统一的说明 ,从而建立一种没有宗教的信仰。这种哲学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意志,把事物看成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把意志与表象的诸多关系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于是创立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对人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概括来说,我们可以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这样的描述: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 ,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一方面,世界在时间上的无限久远和空间上的无限辽阔,使我们觉得自己作为个体、作为无常的意志现象,好像沧海中之一粟般的微不足道。现象的生灭无碍于意志的存在,个体的存亡无碍于种族的绵延,人对于世界来说十分渺小。另一方面,世界的无限恰恰是安顿于我们心中的,世界是我的表现,世界是我的意志。正是人的认识,把现象世界 和意志区别开来,从而揭示出现象世界与意志的关系。主体与客体,意志与理念,观念与现象,世界与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由人的认识建立起来。没有人的认识,意志就是盲目的、无知的、原始的、无意义的。
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生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当人的生命现象为人的生命意志所肯定的时候,人生就是不幸的和悲惨的。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抑称为痛苦或缺陷,把意志达到它目的状况称为幸福或满足。在这个意义上,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终目的,这种生命意志决定了痛苦和缺陷是人生的本质。此外,如果人的愿望得到一时的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叔本华还认为,人生是应该悲惨的,因为求生意志表现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永无止境又徒劳无益的追求和争斗中。
叔本华广采博取,用一系列西方传统中流行的概念,将人生的一幕幕一场场一一表述出来。于是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物自体,印度哲学中的意欲等等,都被用来展开和叙述他的思想,从而揭示出许许多多古典哲学家吞吞吐吐,或缄而不言,或语焉不详的人生之谜。于是唯我主义、悲观主义、意志主义和虚无主义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内容丰富、令人沉思的人生哲学。于是尼采、托马斯·曼、陀思妥也夫斯基等哲人中之狂狷,都成了他疯狂的信徒,甚至有人为探得叔本华原著之三味,竟从头学起德语。
必须指出,叔本华哲学也是一种令人迷惑的哲学。关于动物的直观和人的直观,理性认识的哲学思维的问题语焉不详;关于各种形式的死亡对生命意志的不同意义所作的说明也很勉强;文中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语粗俗,颇失雅致。
然而,读其书而谅其人,明其义而不囿其辞。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叔本华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觉”、“痛苦”、“死亡”有广泛的价值;叔本华厌恶传统哲学的经院和烦琐的气息,强调清新活泼、激发想象的文采,为世人所推祟和效仿。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依稀可以体悟到哲学家把“爱”与“生”当作人生最苦恼的两件事,这种基调,强化了叔本华徘徊与忧豫又不乏追求的哲学精神与思考,然而我们又可以众他的“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一言中,感受到叔本华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前人所未有的,从这个角度讲,叔本华哲学实际上开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读一个伟大哲学家的作品,重在读他的哲学精髓,如果说叔本华的哲学精髓是矛盾与真理的大集结,那么,我们不难从这种大集结中找到叔本华的思想的两条“筋络”——“爱”与“生”。基于此,译者从叔本华哲学论著中筛选出有关“爱”与“生”的精辟论稿,合成一部《爱与生的苦恼》,敬献读者,由于翻译水平有限,书中凡有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目录
译序 金铃
论痛苦与意志的煎熬
论生存之空虚
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论理念意识的存在
论自杀与死亡
论情爱与性爱
论性欲与生存意志的关系
论爱与憎的激情
恋爱是人生解脱的叛徒
论禁欲
论道德观
论女人
论理念与情感
论人生之空虚与烦恼
论求生意志的肯定
论对死亡的恐惧
论人格
论荣誉与人性的愚昧
论名声
论人性与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