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译注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33106
  • 译      者:
    孔祥瑞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孔祥瑞,复旦大学思想文化史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教会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汉代郑玄为《论语》做注开始直到当代,《论语》的注本层出不穷,其中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程树徳的《论语集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注本,在历史上、专业领域、大众阅读中各自有过重要影响。


本书尝试在专业注本和大众注本之间,做成一个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相对流畅的注本。在专业性上,除了广泛汲取古注的精华外,还利用了*新的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等专业的学术成果,对《论语》作了相对全面、专业且简明的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学而第一

 

1.1 子①曰:“学而时②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注释】

①子:孔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有道德或有地位的人。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子者,丈夫之通称。”此处的丈夫指的是男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解释了“子”的意思:在周代,子是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之一,“而大夫虽贵,不敢称子”。春秋时期自鲁僖公、鲁文公以后,执政卿开始称子;后世,人们还把老师或有学问的人称为子。《论语》中除了孔子称子外,有若、曾参、闵子骞也曾被称为有子、曾子、闵子。


②时:时常。今注中也常把“时”解释为按时。皇侃《论语义疏》中把人的学习之时分为“身中、年中、日中”之时。“身中”就是年龄,根据不同的年龄学习不同的内容,如“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年中”是季节,古人认为学习应随“时气”变化学不同的内容:“春夏是阳,阳体清轻;诗乐是声,声亦清轻”,所以清轻的春夏适合学清轻的诗乐;“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所以重浊的秋冬适合学重浊的书礼。“日中”是指一天之中的时辰。皇侃认为学习应区分不同的时节,如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学不同的内容。


③习:温习,复习。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根据《说文解字》把“习”解释为“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习就像鸟练习飞翔一样,要不停地温习。

④说:同“悦”,快乐,愉悦。


⑤有朋:有朋友、有志同道合的人。“朋”在古注中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同门弟子,郑玄把“朋”解释为同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二是朋友,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引这句话时,用的是“朋友自远方来”;唐陆德明认为“有”同“友”。程树德考证认为,《鲁论语》是“有朋自远方来”,《齐论语》《古论语》是“朋友自远方来”。从何晏的《论语义疏》开始,才定为“有朋自远方来”。


⑥愠 (yùn):怨恨,恼怒。

⑦君子:才德出众的人。班固《白虎通义》:“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朱熹《论语集注》:“君子,成德之名”。班固、朱熹都把君子解释为有道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又时常复习,不也是愉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②弟③而好犯④上⑤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⑥!”


【注释】

①有子:名若,字子有,孔子弟子。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少孔子三十六岁,为人强识,好古道也”。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记载: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因有若长得像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把有若当成孔子侍奉。但他后来因为回答不上来弟子们的问题而被斥退。柳宗元认为因为有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有若被称为有子。

②孝:孝顺,尽心奉养父母。

③弟:同“悌”,敬爱兄长。

④犯:抵触,冒犯。

⑤上:尊长,身处上位的人。

⑥与:同“欤”,置于句末,表疑问、反诘等语气,相当于“吗”“吧”。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尊长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作乱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把精力用在根本的事情上,根本的事情建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矣仁。”

【注释】

①巧言:巧,在形容语言时,特指虚伪不实。巧言指虚伪的言辞。

②令色:令,美善、和悦;色,表情、神色。令色指谄媚的表情。

【译文】

孔子说:“虚伪的言辞、谄媚的表情,这样的人,是很少具备仁德的。”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②省吾身③:为人谋而不忠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⑥不习乎?”【注释】

①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曾子16岁时拜孔子为师,27岁时孔子去世。孔子去世前把孙子子思托付给他。孔子去世后,“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38岁时设教于武城,60岁时与子夏等人设教于西河一带。71岁时病逝于鲁国。唐朝太极元年(712年),曾子从祀孔庙。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被封为“郕国宗圣公”,这是曾子封圣的开始。曾子成为宗圣后,在孔门中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在唐宋道统兴起后,曾子作为上承孔子、下启思孟的关键人物,受到了重视。曾子的著作今已佚,他和他的弟子参与编撰了《论语》。曾子的父亲曾晳也是孔子的弟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有他的故事。

②三:屡次,多次,长久。阮元《研经室集?数说》认为,古人简策繁重,知识以口耳相传为多。以数记言是为了百官万民诵记方便。《论语》中以数记言的有一言、三省、三友、三勒、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教、绝四、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等。阮元认为这是古人“口授耳受心记之古法”。《说文解字》中三代表的是天、地、人之道,所以宦懋庸在《论语稽》中认为,三是阴阳交错变化的最高境界,表达屡次、多次、长久的意思时就经常用三表示。如“颜子三月不违”“南容三复”“季文子三思”“太伯三让”“柳下三黜”“子文三仕三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嗅而作”“三年学”“三月不知肉味”等。


③身:自己。

④忠:尽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尽心曰忠。”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

⑤信:守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信,诚也。”朱熹《论语集注》:“以实之谓信。”李零解释“信”为恪守诺言。

⑥传:传授,此处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了没有?与朋友交往守信了没有?老师讲授的知识温习了没有?”

……

展开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