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169675
  • 作      者:
    [德]弗德曼·舒茨·冯·图恩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沟通心理学领域的鼻祖级作品。

全面解读自我沟通心理,  好的沟通就是内外一致的表达。

德国沟通心理学标准教材,全球发行超过350万册。

●沟通心理学大师经典著作。作者为沟通心理学开创者,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人际沟通专家。

●首次提出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解析人心的内在多元性,解剖人格结构,分析如何管理内心冲突,以及外在沟通情景如何决定内心团队阵容。

●本书帮助读者通过认识沟通模式与自身特性及情景特性之间的契合,实现既能与他人正确沟通,还能与心中的自己打交道,做到内外一致的表达。

●上百幅沟通场景图、模型图,加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实用能力。

●本书现为德国沟通心理学教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在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广泛使用。

●本书经过无数的课堂、大学考试以及职业培训的印证,促进了沟通心理学的发展。

●至今已出版德语版、西班牙语版、繁体中文版等多种版本,发行量已超过350万册。


展开
作者简介

弗德曼•舒茨•冯•图恩(FriedemannSchulzvonThun,1944-)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及沟通学专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专攻协商与训练。《沟通的力量》系列是其代表作,且已成为德国许多学校师生与职场工作者必读的权威著作。由此延伸并与多位作者合著有《解释协助:治疗师、谈话指导者与主持人的手册》《交谈:给主管们的沟通心理学》等。他的著作销量超过百万本,翻译成多国语言。作为沟通咨询专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极广的影响力。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首次提出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解析人心的内在多元性,解剖人格结构,分析如何管理内心冲突,以及外在沟通情景如何决定内心团队阵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认识到沟通模式与自身特性及情景特性之间的契合,实现既能与他人正确沟通,还能与心中的自己打交道,做到内外一致的表达。内容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体,比如为什么我们经常口是心非,为什么我们会对说出口的话感到后悔等。本书现为德国沟通心理学教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在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广泛使用。出版至今,发行量已超过350万册。


展开
精彩书评

当涉及到沟通或修辞时,谁也不能回避舒茨·冯·图恩这个名字。

——今日心理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正式开始介绍模型前,我先讲一个小的案例。“我可以复印一下你整理的课堂笔记吗?或者你有没有更详细的考试材料?”一个男学生问女同学。男学生总是缺课,但是他知道这位女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可靠也很勤勉,习惯做详尽的笔记。

也许被问的人心直口快,立刻就同意了:“当然,你可以拿去!”但她在内心里却要面对反对的声音,那个声音会骂道:“那个寄生虫就不能自己勤奋点儿吗?他从来没有帮过我!这个懒鬼,自己的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却让我当牛做马!我这个笨蛋居然每次都很有礼貌地跟他说‘好’!”

也许她会给出拒绝的答案:“不行,这是我的个人笔记,我不喜欢借出去。而且笔记要自己整理才行,就算借给你也没多大帮助。”也许到了晚上她的良心就会受到谴责:“我是不是非常不友善?我觉得自己像那种不择手段谋取成功的人,不准人家抄我的,只为了不让别人赶上我。”

两种情况下,她的内心都出现了两个灵魂,而且两个灵魂在两种情况下相继发生了作用。

它们“清醒”的速度不同,“上台”的时间也错开了。但也可能会出现两个灵魂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也许女学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皱起眉头,眼睛看向地面,并且用“嗯……好……”“嗯”“可能可以”“我得看看所有笔记还在不在”“大部分的笔记都只是鬼画符”这样的话来回复。或者她说的是一回事,表情和声调却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所谓的“不和谐”或“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有着令人混淆的双面信息。如果我们清楚这种反应是“两个灵魂”作祟所造成的——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会努力表现自己并发挥自身作用——那我们就不会被弄糊涂。如果这个女生说:“好,没问题!”但是语调毫无诚意,并且面带阴沉拒绝的表情,那表示她的其中一个灵魂得以在表达中表现自己,另外一个灵魂则表现在身体上。

这样的沟通不是最完美的,但是跟欺骗(道德)和人格异常(病理学)没有一点儿关系。我宁愿说这是反应尚未被很好地协调的双面诚实,或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冲突。

生活实践者所面临的针对“正确”行为提出来的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总是会面临具体的情境。例如,一个学生被她的同学问及是否能复印她已经整理好的资料时,她乐于助人,也乐于表达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情谊,但是她愿意就这么简单地与他人分享她的成果吗?她这时应该做什么呢?又应该怎么说呢?德国总统在对于1938年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行悼念演讲时,应该说些什么内容呢?又应该如果表达呢?当一个男学员在一堂销售培训课中表现出对老调重弹的不屑时,女讲师该如何反应呢?如果一个极度敏感的员工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又对整个部门至关重要时,他的老板应该如何与他沟通呢?如果一位父亲对家长会不甚满意,他应该如何正确地沟通呢?如果一位女士接到前夫的现任诉说情感问题的电话,她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些只是从各种实际情况中选出的一小部分例子,它们将使后续章节的相关内容得到更具象的展示,讨论的内容将围绕正确的内容和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咨询师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不,一个好的咨询师肯定是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但他知道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如何才能“雕琢”出这些答案。我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一个沟通咨询师待在你的身边,让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以运用,并让他成为你精神和心灵上的伴侣,陪你度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指南针将为你指明两个方向,这是因为对我而言,一次适当的(优质的、正确的)沟通,其中心最高的标准和理想状况是要达到一致性的。在《沟通的力量: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中,我将这个概念定义为与自身特性和情景特性相契合的双向一致性,我在这本书里要重提这个概念,并加以修订完善。这里包含着一个工作过程和一个反应过程,并且需要遵循双向轨迹。

轨迹的一个方向指向外部,寻找外部情景的相互关系:哪些是外部情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间有何关系?其中隐含着哪些原则和要求才能让沟通“符合情景的要求”?

轨迹的另一个方向通往内心,寻找沟通主体的内部背景:谁在心里发言,并渴望让自己发挥作用?怎样表达才能与自己契合?内心的哪些原则和要求会表达诉求,使沟通变得自然真实?

既自然真实,又符合情境要求,这是一个能定义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理想的沟通就介于这两个极端的互补和紧张关系之间。

有两样东西一直深刻影响着哲学家康德,促使他不断做出新的思考,即“我头顶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对沟通心理学家而言,我们也有两样东西,其表述相比于康德虽略显平凡,但其影响却毫不逊色:围绕着我的系统性关系网络,以及内心世界里心灵的认同与敌对。身为沟通和行动主体的我们尝试去满足这两种结构的需要,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都能与自己达成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这个原则不只包含单纯的内心情感和外在态度的一致——这只是下意识的真实反应(如果心里感到愤怒,就不会面带友好地微笑)。这个原则覆盖的范围更广,它必须与我所知及所在并深切关注的事情契合。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比“符合身份认同”更好的表述:沟通不只应该自然真实符合本性,还要符合自我的身份认同。确切地说,沟通应该一直符合身份认同,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寻找与发展的过程。

还有,无论说什么和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参与的情景的内容。如果不能明确情景内容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即时)真实,但实际上还是露怯了。因为情境会创造出一个形式,并要求参与者遵守,而我扰乱了情境中这个彼此关联有条理且有意义的形式。就好像具体时刻的真实本性具有深远的个人存在背景一样,具体的情境也会在复杂的相关性中运行,情境的形成及意义也大都要归功于这个相关性。上文提到的培训女讲师从男性学员那里“得到”轻蔑的评论,她必须克服这个具体的情景。然而,与其他地方一样,情景本身也是一个尚待探索的内容,例如:这个活动的历史是什么?为什么偏偏是她要跟这个团队讨论这个主题?谁是这项工作的委托人?费用由谁支付?为什么这些成员在那里坐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导致的对整个系统的探究,必须在正确的行为中加以考虑。

因此,我们会建议这位讲师:身为系统中一部分的你,如果想让整体成功,你的沟通方式不仅要满足情境的要求,同时还要更广义地满足系统的要求。

我们把到目前为止的想法用一幅图表示。

这个理念需要两个认知:一方面是对“内心人物”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受系统牵制的情景,它的本质特色及其逻辑。然后才能将两种认知有效地连接起来。两种思想在这里必须相互紧密联系:

人文主义思想(以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的人格为理想),以及系统思想(认为人类的身份认同来自将自身视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此相关的“双重”伦理有两项职责:使个人所属的整体成功,也使个人自己成功。这个双重职责不应该只用艰难费心的妥协来实现,而应该让一个责任在执行另一个责任时同时实现。“自我实现”和“奉献投入”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相互促进的,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成功的个体。在一个不容易掌握全貌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模式,但如果我们期待理想的沟通,身边就不能缺少规范的指南针。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表达的内在多元性

第一节 两个灵魂:无处不在的多样性 

第二节 内心团队成员:他们都有谁 

第三节 内心的多样性和现代生活 

第四节 内心团队模型的先驱和路标 

第五节 现实与内心团队:平行主义论 

第二章 内心领导者与团队组织

第一节 团队领导的本质和任务 

第二节 分歧:如何对外建立联系

第三节 和解:团队会议和内心会议 

第四节 合作式的自我领导 

第五节 基本比喻的转变 

第六节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 

第三章 内心团队冲突和冲突管理

第一节 接触和沟通带来的结果

第二节 处理内心团队冲突 

第三节 内心冲突:人类的宿命 

第四节 与内心的敌对者交往 

第四章 团队模型下的人格特性

第一节 内心剧场上的演出 

第二节 常驻演员及隐藏面 

第三节 “走上前台”及对立面的隐藏

第四节 驱逐的第一阶段

第五节 驱逐的第二阶段 

第六节 驱逐的第三阶段 

第七节 内心团队的发展 

第五章 内心团队阵容的变化

第一节 快速变化:日常生活中的旋转舞台 

第二节 因人而异的基本阵容 

第三节 按主题为球队排兵布阵 

第六章 内在表达和情景内容

第一节 沟通情况与情景吻合 

第二节 模型表述下的人际事实 

第三节 情景与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特定情况下的错误阵容 

第五节 和谐一致的理想状态 

第六节 双重观察方向的沟通咨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