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部明代宦官简史。利用了新的研究成果,解开了以往困扰读者的诸多疑惑:宦官是是从政,还是干政?为何说东厂是“反腐”尖兵?“明朝第一巨贪”冯宝到底贪了多少钱?大明果真亡于“万历”吗?
2.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流畅的叙事,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完整而生动的明代宦官众生相。本书参考了大量新材料,澄清了不少之前人们对宦官的误解,非常值得阅读。
3. 本书封面插图,由漫画《花样公公》的作者,漫画家“悠拉悠”执笔。
4. 本书由著名明史学者南炳文、方志远教授作序推荐。
是从政,还是干政?土木堡之败孰之过?为何说东厂是“反腐”尖兵?“明朝第一巨贪”冯宝到底贪了多少钱? 本书全面介绍了明朝各时期著名大太监的故事,通过严谨的论证,生动的叙述澄清了以往人们对宦官的诸多误解。“司礼监”和“东厂”作为宦官最重要的权力部门,与文臣的内阁共同构成大明王朝的中枢权力机构。两者之间既互相制约,又相互合作。
本书以生动的案例,将大明王朝反复无常的帝王心术、残酷激烈的权力斗争和光怪陆离的官场风云刻画得淋漓尽致。宦官之中,如王振、刘瑾、冯宝等人,极具政治才干,为大明王朝的改革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由于自身的问题以及朝臣的倾轧,他们都相继败亡。皇权的不作为,官僚集团的腐败,导致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正文试读:
明太祖的A面和B面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赤贫农家,从小沙弥到乞丐,从红巾军的一员小卒到统率千军万马的元帅,他下建康、战鄱阳,困平江、平东南,直到横扫大都,一统河山;复汉官威仪,把万千黎庶从民族压迫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可以说,明朝的建立,某种程度上有着“民族革命”的意义。
明朝开国第一年,也就是洪武元年(1368)四月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跟身边近侍大臣谈起:“我看到史书里记载,汉唐末代之世,都有宦官乱政,以至国运不可挽回,真令人扼腕长叹。宦官日夜侍奉在君主身边,逐渐被君主信任,办事小心勤劳的像吕强、张承业那样的宦官,怎么可能没有?但是开国承家,不用小人,这是圣人的教诲。宦官在宫禁之中,只能让他们负责打扫宫廷、传达命令而已,岂能让他们干预政事,掌管军队?汉唐之祸,虽然说是宦官的罪过,也是做君主的太宠爱他们所致。如果宦官不掌管军队、干预朝政,他们即使想作乱,怎么可能成功呢?”类似的话,朱元璋多次跟群臣提起过。
朱元璋虽然幼年只读过几个月的私塾,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奋发自学,手不释卷,以史为鉴,深谙历代史事。对于汉唐宦官乱政之事,他常引以为戒;加之他亲历元末时代,元顺帝宠信宦官朴不花乱政的事,他也耳熟能详。所有这一切,使得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在各种场合不停强调严驭宦官的重要性。
明太祖定下严格的宦官禁令,宦官相互辱骂、斗殴之事,都要根据情况处以杖责之刑,如果有宦官敢出言不逊、心怀不满,更是要处以凌迟之酷刑。
有一个流传已广的事例,每每被人用作是明太祖严禁宦官干政的证据:洪武十年(1377)五月,一个在内廷资格较老的宦官,从容地谈起了政事。明太祖大怒,当日就斥责了他,并将其遣归乡里,终身不得回朝。接下来,朱元璋故调重提,又强调不能让宦官干预政事,以免为乱。这位老宦官虽然侍奉朱元璋很久了,也有一大堆功劳苦劳,但是为了防止将来为祸,还是不能姑息,只好忍痛割爱,将他驱逐。
从史官记载的史书中,我们无疑看到了一个处处小心防范宦官干政,并严格制约宦官的明太祖。然而,我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A面,让我们深吸一口气,来看事情的B面吧!
洪武二十年(1387)十月,明太祖颁布《礼仪定制》,对内外官员相见的礼仪做了详细规定。其中详细记载了官员遇到上级或者同级时应该有怎样的礼仪。有意思的是,“内官”也就是有品级的宦官,他们享受的是朝廷三、四品官员的礼仪待遇。按照规制,他们路遇朝廷三、四品的官员,只需分路而行即可。但是当时宦官的实际品级最高才不过六品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洪武朝宦官制度的发展。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命吏部制定宦官的官制。规制里面有品有职的宦官多达130人,这还不包括负责祭祀的内臣和没有品职的内使。但是,清修《明史》中说明太祖开基之初,宦者不及百人,这是明显的谬误。洪武年间宦官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已经发展成了十二监、二司、七局的规模,后世所谓“二十四衙门”已经基本构建完成。洪武二十八年(1395)改制,内官监跟其他监一起,升为正四品,除去参与典礼、掌握内外文移等事权之外,又掌握了内官“贴黄”的权力。贴黄,即为宦官、内使迁转履历的原始文件。正因为内官监掌握了宦官们的人事大权,外廷视之为内官的“吏部”。就地位而言,明初的内官监是宦官组织的第一署。
宦官在礼仪上享受外廷三、四品官员的待遇,以内官监为首的各宦官衙门更是广泛参与到了朝廷礼仪、文移、使令等政治活动之中。可见,宦官参与政事,甚至从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朱元璋曾派出内使佛保到和州调查参军郭景祥之子悖逆之事。1366年,内使李顺奉命到军前向徐达、常遇春传达朱元璋的军令。
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洪武帝命文官兰以权和奉御马仲良一起诏谕广西当地少数民族部众,这正是明朝建国后宦官首次奉使外出。不但如此,在朱元璋的酷烈政治之下,依然有宦官敢肆意妄为。洪武初年,曾经有鲁姓内官奉旨外出办事,经过弋阳时,马匹受惊冲进了田地中,将庄稼践踏毁坏了一片。旁边的佃农奋起反抗,将鲁内使所乘马的腿击伤。鲁内使大怒,大喊着:“你敢说出你姓甚名谁吗?你主人是谁?”佃农憨厚质朴,随口说出了自己主人是周姓富人,这片庄稼地也是周富人的。鲁内使心想,这哑巴亏我可不能白吃。于是他派人找到周富人,将事情告诉了他。周富人大吃一惊,急忙赔偿了马匹的医药费,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贿赂鲁内使,恳求他放过自己,鲁内使收了钱便回去了。但这个消息还是传到了太祖朱元璋耳中。一向有仇富心理的朱元璋见周富人拿“天使”不当回事,心想这不是摆明了瞧不起他这个皇帝吗?一怒之下抄没了周富人的家产,并将他发配铜陵卫。
虽然《明实录》中收录了朱元璋关于严禁宦官干政的言论,可是作为家法的《皇明祖训》,却没有片言只语关于严禁宦官涉政的记载。非但如此,《祖训》中还记载了关于宦官组织的职掌和权限,很多权责已经涉及政治。于是有人推测,是否宦官篡改了《祖训》,毕竟司礼监掌握着刻版印刷之事。但是清朝人曾经对比过《永乐大典》里面的原始档案,结果证明宦官篡改说并不成立。
今天我们所见的《明太祖实录》是三修之后的产物,文官集团笔下的历史自然跟当时的现实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站在宦官对立面的文官,眼见得永乐一朝宦官权力日益增强,全面涉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诸多领域,大有尾大不掉之势,文官集团忧心忡忡,因此也许会在《实录》中加以润色,借明太祖圣谕,说出自己的心声。
而作为公开刊行的《祖训》,具备国家法律的效力。《祖训》明确记载了宦官组织的机构和职掌,实则表示宦官既是皇家奴仆,又是国家官员。这实际上以祖宗之法的形式确定了宦官在明朝政治体制中的合法地位。
一开启“潘多拉魔盒”的第一人
明太祖的A面和B面
宦官何以干政?
子虚乌有的铁牌
二永乐盛世大放异彩
得罪宦官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
靖难之役中的军功宦官
兴风作浪的黄俨
北征中的宦官
东厂之设
朱棣何以信用宦官?
三治世中不甘寂寞的身影
宦官参政制度化
误用宦官与交趾之失
宣德年间的整肃风暴
百姓争做宦官
四正统年间的传奇故事
营建北京城
“第一权宦”登场
博弈“三杨”
整治百官
土木堡之变,谁之过?
王振之死
五宦官与国变
坚守北京
大汉奸喜宁
易储之争
拼死护驾
夺门之变
曹吉祥谋反之谜
六成化朝太监往事
牛玉与选后风波
志大才疏的王纶
西厂初立
西厂二次开张
汪直的英雄梦
东厂尚铭的心事
汪直的垮台
尚铭梦碎司礼监
万贵妃身边的宵小
捞钱能手钱能
朝官与内官的纠葛
颇具名臣风范的怀恩
七朱祐樘背后的身影
守护皇子的三兄弟
冒认皇亲案
朱祐樘的启蒙老师
宦官斗言官
蒋琮之败
宦官中的“比干”
弘治中兴的污点
顾命六太监
八游龙天子,群阉乱政?
武宗登基,刘瑾掌权
刘瑾招女婿
匿名信事件
刘瑾“变法”
刘瑾的悲惨结局
刘瑾败亡真相
张永的封侯梦
张锐和东厂
长寿太监萧敬
满满正能量的“莫青天”
宦官与廷杖
宁王之乱中的宦官
武宗南巡
九鲜为人知的嘉靖朝宦官
打击前朝旧阉
东厂新贵
司礼监掌印兼掌东厂第一人
内阁与宦官
一句话救下海瑞
十波澜不惊的隆庆朝
忠心上谏的李芳
整治不法宦官
十一万历朝的宦官群体
冯保与高拱之争
冯保的败落
贤明太监陈矩
造福杭州的孙隆
矿税征收之惑
十二“一月”天子明光宗
崔文升与红丸案
十三“九千九百岁”的沉浮人生
魏忠贤的困顿岁月
初入宫廷的魏忠贤
发迹的契机
宫斗!宫斗!
大太监王安之死
魏忠贤不是文盲
阉党与东林党之争
庞大的阉党集团
魏忠贤的政治作为
魏忠贤和阉党的败落
十四崇祯朝宦官的最后努力
重用与约束
一言难尽的高起潜
勇卫营的最后努力
曹化淳开门之辩
甲申国难中的众生相
十五血色残阳——南明宦官的最后表演
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部明代宦官简史。作为通俗读物,本书利用了新的研究成果,架起了学术通往普通读者的桥梁,这是郑云鹏兄文史写作的特点,尤为可贵。
——胡丹 明史学者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流畅的叙事,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完整而生动的明代宦官众生相。本书参考了大量新材料,澄清了不少之前人们对宦官的误解,非常值得阅读。
——李建武,历史学博士,中国明史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