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明夷待访录》及《破邪论》反映了他对君主专制的成因、发展、危害、变革的全部观点,是17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这种启蒙思想不同于西方的启蒙思想,也不同于清末中国的启蒙思想,它脱胎于先秦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民重君轻”的民本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局中对明代登峰造极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2.本书首次对黄宗羲的《破邪论》进行了全文注释和白话翻译。《破邪论》写于《明夷待访录》完成三十年后,总体可以视为《明夷待访录》的再论和补充,而至今未见完整的注译本,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3.“三全本”《明夷待访录·破邪论》紧密贴合原著,对这两部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题解”部分对黄宗羲的意见有分析、有论断,多数会引用前人的意见加以辅证,便于读者多角度思考。“注释”部分对于书中涉及的重要史实、制度都有准确详细的注释。如《学校》《田制》《财计》《分野》等篇章,涉及很多专门的制度,而本书则没有回避,采取或引用史料说明,或直接进行解释等方法,将这些制度一一注释明白。
4.“三全本”一般没有附录,本书则在附录了全祖望的《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全文,并加以白话翻译。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而其本人初为党人,再为游侠,终为学者的经历也具有非同一般的传奇性。全祖望作为黄宗羲的弟子,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黄宗羲的精神内核,完整展现了他一生的行踪与思想轨迹,全面展现了黄宗羲的风采。
展开
先生之作是书也,当玄黄再造之日,独卧空山,屡征不起。悲天悯人之志顾不能自休,遂损益百王宪章,研求尽善,深藏以待清问。其曰“明夷待访”者见箕子《洪范》之意,有王者作,援其道而审行之。顾宁人所谓“可复见三代之隆”,岂虚语哉?—
—傅怀祖
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象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梁启超
梨洲政治兴味,培养有素。明社既屋,兴复之望既绝,乃始激而为政治上根本改造之空想。此亦明末遗老一种共有之态度,而梨洲对政治理想之贡献,则较同时诸老为宏深。(其时如顾亭林注重各种制度实际之措施,王船山注重民族观念之激励,而梨洲则着眼于政治上最top原理之发挥,三家鼎峙,而梨洲尤为尽探本穷源之能事。)其议论备见于所为《明夷待访录》。
——钱穆
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其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
——萧公权
《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最top成就之一。它不仅引起过学者的兴趣,更曾被政治人物所利用,而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实际政治进程之中。
——段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