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心理学奇书
用惊心动魄的故事,凝视人性的深渊
教你依靠直觉,瞬间看透人心
这本书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手册,是加文·德·贝克尔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的真实总结。它提出的危险预测法,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
本书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导读和主编。
这是一本奇书,书中的故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但所有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使用了真名。
作者加文▪德▪贝克尔是世界著名的危险预测专家,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
他亲身经历的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的了解更深刻,更鲜活,对危险的预测更及时,更准确。
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运用直觉,看透人心,识别出追求你的那个男人将来会不会成为家暴男,你新雇的保姆会不会虐待孩子,那个热心的陌生人会不会心怀叵测等。
相信你的直觉,接受恐惧给你的礼物,关键时刻,就可以提前捕捉到危险信号,拯救你和你爱的人的生命。
身处险境时
我们都以为,那些可怕的事件,只发生在月黑风高的深夜,发生在偏僻陋巷,废旧的仓库,或鱼龙混杂的欢乐场。
我们都以为,只有莽撞、迟钝或缺乏生活常识的人,才会让自己置身危险,而正常人是不会那么倒霉的。
说到底,我们都认为,坏事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然而事实是,90% 以上的危险,都发生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子,发生在我们都会放心前往的场合,发生在那些我们经历一万次也没出过差错的情景下。可就是那一回,我们因为经验、因为自信或者只是碍于情面,让自己成了恶性事件的主角。
危险来得或许突然,但却不会毫无预兆,每一次当你置身险境前,我们的直觉都发出过预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并相信那些信号,就能让自己从危险中脱身,拯救自己的生命。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曾不止一次感觉到直觉发出的危险信号,然而却一再错失机会,当她终于听从自己的直觉后,也就赢得了最后的生机。
可怕的热心人
我们并不能确定,凯莉是否早就被那个男人盯上了,但我们能确定的是,她不是第一个落入魔爪的受害者。
那天下午,凯莉出门购物,但她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搬运能力,于是,如何一次把所有“战利品”带回家,就成了个难题。
天马上就要黑了,凯莉不禁权衡起利弊,如果分两次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就意味着她必须在天黑之后身处户外,而她是个有着极高安全意识的人,这对她而言肯定是个下策,所以她准备一次运完。当凯莉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来到公寓楼的门口时,她看到大门又一次没有关紧。“邻居们又没随手关门。”她暗自想着,尽管她常对邻居们缺乏安全意识感到不悦,但这一次她却很高兴,因为她不用自己掏钥匙了。
出于安全考虑,凯莉进楼后还是锁上了门,并且特意用力推了几下,直到听到门闩扣上的声音才放心。而这也意味着,那个男人在这之前就已经进入大楼,潜伏在了走廊里。
接下来,凯莉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通往她四楼公寓的楼梯,就在她快到三楼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手里的一个购物袋终于不堪重负,裂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里面装着的猫粮罐头倾泻而出,纷纷迫不及待地滚下楼去。逃得最快的那个罐头,在二楼的平台上停了一下,凯莉眼睁睁地看着它,毫不夸张地说,它狡猾地拐了个弯,然后加速滚下楼去,直到消失在凯莉的视线之外。
“我捡到了你的罐头!我会把它带上来给你的。”有人从楼下喊话。从这个男人出声的那一刻起,凯莉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她并不喜欢这个声音,然而没容她多想,面相友善的年轻人已经一边快步上楼,一边捡起了凯莉的那些罐头,转眼间就来到了她面前。
“让我来帮你拿点儿东西吧。”年轻人说。
“不,不用了,谢谢,我自己能行。”
年轻人却很热心:“但你看起来可不像自己能行的样子啊,你要去几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凯莉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据实以告:“四楼。但我自己可以的,真的。”
他一听,反而更热情了。“我也要去四楼。”他抱着一堆猫粮罐头,告诉凯莉,“我已经迟到了,都怪这个表坏了。所以我们就不要站在这里了,把你其他袋子给我,我帮你一起带上去。”他伸手去拉凯莉手中一个很沉的袋子。
“不,真的不用了,谢谢,我自己能行。”凯莉重复着这句话。
“你知道,有时候做人不用太逞强。”男人劝道,依然坚持让凯莉把购物袋给他。
凯莉拽着那个袋子,但片刻之后,她放开了手。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动作,表明凯莉已经愿意信任眼前的陌生人。凯莉移交出去的不光是购物袋,更是操控自身命运的权力。
“我们最好快点走,”他边说边走到了凯莉前面,“上面可是有一只嗷嗷待哺的猫咪在等着我们呢。”
尽管那一刻,他看起来仅仅是想帮点忙,但凯莉还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只不过她一时还说不清楚。可是,当凯莉看见面前的这个男人,看起来是那么笑容和善,彬彬有礼,
她不禁为自己的多疑感到内疚,她不想成为一个误解别人好意的人。
转眼,他们就走到凯莉公寓的门口。
“你知道一只猫不吃不喝也能活三个星期吗?”他还在轻松地聊着天,“你肯定好奇我是怎么知道这个小秘密的。有一次,我朋友离家前托我照顾他的猫,但我转过头就把这件事忘了。”
正说着,凯莉已经掏出钥匙,准备开门了。
“接下来就不麻烦你了。”她说道,暗示他把东西还给自己,并在接受她的感谢后能就此离开。但是,男人却拒绝了:“哦,不,帮人帮到底,我可不想东西再撒一次。”就在凯莉迟疑的时候,他突然善解人意地笑着说:“要不这样吧,我们就像老电影里的淑女绅士那样留着门,我保证我进去放下东西就走。”
凯莉最终让他进了屋,而他却违背了自己的承诺。
第一章 身处险境时
可怕的热心人 002
危险真的猝不及防吗? 009
安全,只能依靠自己 013
10岁那年的枪声 021
第二章 直觉是最高的“科技”
思考是走,直觉是飞 030
关键时刻,直觉比知识更有用 032
所有“随口一提”,讲的都是真心话 035
相信你的直觉,答案就在其中 039
武断否定直觉,很容易走霉运 043
这种情况下,直觉最容易失效 046
否认直觉的后果,我们往往无法承受 051
第三章 预测的大学堂
我们与“危险分子”的共同之处 056
“魔鬼”是怎样诞生的 063
第四章 救命的信号
危险分子最爱用这7招 073
不堪一击的“友好” 084
能救命的“黑色幽默” 088
直觉的信号 092
第五章 什么样的陌生人需要当心
如何让“恶保姆”不进家门 096
从犯罪者的角度想问题 101
预测的意义,在于掌控结果 106
第六章 意外是如何被预测出来的
语言中透露的暴力信号 111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准确的? 118
暴力什么时候会发生? 123
第七章 被人威胁,我们应该怎么办
可怕的不是语言,而是情境 126
怎么判断对方只是说说,还是来真的? 132
谁是受益者,谁就是可疑者 136
被人敲诈,怎么办? 138
比匿名更可怕的,是署了名的骚扰 141
第八章 甩不掉的“牛皮糖”
纠缠你的人,利用的正是你的这些错误 144
与骚扰者当面较量,是下下策 151
不理会,是最好的回击 154
公众人物,是如何面对骚扰的 158
应对“牛皮糖”的错误演示 160
第九章 被人报复,应该怎么办?
想躲开报复,一定不要忽视这些信号 170
报复者的特点 175
尽早斩断关系,谨防对方出现TIME症状 179
职场反报复,要注意下列重点 182
怎么将危险分子,预先挡在公司门外 185
掌握管理技巧,也能防止职场暴力 190
报复者,并不是恶魔 197
第十章 如何从家暴中逃离
缓慢的谋杀 205
为什么被家暴的人,不愿逃离施暴者? 209
家暴男是怎么产生的? 213
逃离的方式不对,反而会让暴力升级 218
你是为了得到安全,而不是公平 222
第十一章 委婉的拒绝,让你难以摆脱麻烦
被鼓励的跟踪者 226
婉言拒绝,是最糟的拒绝 230
最佳的回复方式,就是不回复 236
你的追求者,可能正在控制你 239
第十二章 暴力中的孩子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如此脆弱,又如此残暴? 246
不完整的清单 251
缺少这七种能力,孩子就很危险 255
3岁孩子,为何成为凶手 257
见过“光”的孩子,不会轻易走入黑暗 260
第十三章 凶杀——听着很远,离得很近
喜欢你,所以要伤害你 269
凶犯的共同标志:缺乏健康的亲密关系 272
兽性凸显,是因为失去了人性的支点 277
一次人与兽的心理较量 279
第十四章 极端危险下,我们如何安全逃生
最可怕的莫过于,自己是名单上的下个目标 284
关于眼睛的故事 287
最公开的犯罪,也是从最私人的问题引起的 294
第十五章 空惧给你的礼物
珍惜内心的恐惧 302
恐惧的规律 307
我们为什么最怕鲨鱼? 310
担忧与恐惧,并不是一回事 313
危险不会不请自来,只会乘虚而入 317
你一生中担心的事情,大多数都不会发生 322
相遇并不总是危险,也可能是美好的事情 324
这本书中的真实故事比任何镜头下的图片都生动可信。通过这些故事,作者传达了这样的主旨:依靠直觉读懂人心,预测暴力行为,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其害,这就是“恐惧给你的礼物”。
——《纽约时报》
对担心个人安全以及家庭安全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刻的入门读本。不但能加强个人能力,而且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梅丽尔·斯特里普 美国著名女影星
在我14年的检察官生涯中,受害者及其亲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要怎么做才能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恐惧给你的礼物》是一本可以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的书。你能学会如何快速捕捉危险的细微信号,并且按其行事。加文·德·贝克尔对于人性的深入了解和深刻见解对许多案件的成功上诉做出了贡献,其中也包括我接手的案件,而现在,他把这些知识分享给他的读者。
——玛西亚·克拉克 检察官
这本书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手册,是加文·德·贝克尔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的真实总结。它提出的危险预测法,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
——罗伯特·雷斯勒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行为分析专家
这本书真的可以救你的命,每个想要从恐惧中收获安全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斯科特·戈登 美国家庭暴力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