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初美国小说中的消费景观和社会伦理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237256
  • 作      者:
    作者:张俊萍|责编:郭艳娟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消费社会》等理论视角解读20世纪初转型期美国的消费主义景观和伦理,以小说家的笔下的具体文本和个人经历、态度,分析文学系统与社会风尚在消费主义方面的交织与渗透。从作者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系统与消费主义的互动是复杂、动态的,作家们时而批驳时而褒奖,小说人物的命运也十分多样。一方面,作家以作品描摹着社会,传递着他们的观点,进而影响社会,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参与了消费主义,通过作品获得名利,进入他们笔下的世界。

20世纪初的消费景观呈现出消费主义最极端的方面,它在美国小说家的笔下化为永恒。那是传统价值和新时代消费价值最初的冲突。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将这一切进行了呈现,对我们理解当今的消费主义也十分有益。

展开
作者简介

 张俊萍(1973— ),女,浙江诸暨人,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现就职于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发表过比较文学方面专著2部(其中1部获市级社科成果二等奖)、叙事学方面专著1部(获市级社科成果三等奖);参与编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过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各级科研和教学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关注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的当时美国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社会景观、消费社会伦理问题及小说特征。20世纪初一般被认为是美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开始,这一时期,美国消费社会初步成型,消费不再只是生产的附属品,而是转变成社会的主导,成了自我表达的重要形式。作家就像其他媒体一样,帮助全部阶层营造和推进消费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又受传统社会道德文化影响,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本书作为范本的小说包括马克▪吐温、欧▪亨利、菲茨杰拉德、伊迪斯▪华顿、德莱塞、舍伍德▪安德森等的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初的众多美国小说家表现了人物的“消费主义”行为,展现了“美国梦”与“消费主义”之间的特殊关系,然而在表达与“美国梦”相关的主题时,小说家们则深刻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在20世纪初的作家笔下,“消费主义”所能营造的满足感和快感只是一些“幻境”,以“消费主义”为实现“美国梦”的重要表达,必然引起幻灭。

 

第一,“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和感官欲望的峰值满足体验。由于人性贪婪无度的本质,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消费主义所提供给人们的愿景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馅饼和无底的深渊”。在这种境况中,“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却成了物品的奴仆”。德莱塞小说中的嘉莉妹妹总认为商品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她一开始把物质消费的满足等同于幸福,但每当获得想要的商品后又会产生痛苦,又会渴望得到新的商品。所以,成功后的嘉莉妹妹仍然坐于摇椅上惶惶不可终日,感觉幸福遥不可及。巴比特的消费所致的对物的无尽的追逐也以失落告终,他无论怎样富足也无法避免精神的惘然。盖茨比的奢华挥霍只能激起黛茜的虚荣和艳羡,却无法换回她的真情。在厄丁那里,时尚消费的求新性使她永远难以餍足。小说结尾处,厄丁嫁给亿万富翁莫法特——她的第四任丈夫,按理拥有了她“想要的所有东西”,但她依然感到“总有其他她想要的东西,如果她知道的话”,她就是“想要别人要的东西”。她对物的占有欲无穷无尽。可见,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无限占有”和“奢华消费”是双刃剑,它是梦想实现、生活如意的表征,也是进入幻灭的陷阱。“美国梦”的追求者,表面上似乎通过超级消费和奢华消费实现了梦想,成为人上人,但其内心的失落和迷惘以及精神的苦闷意味着他们同时是“美国梦”幻灭的承受者。财富、名望和消费也许一时满足了人物的欲望,但丝毫未能给人物带来真正幸福的生活。

 

第二,“美国梦”实现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的上升流动。流动阶级一旦借用挥霍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主义”外在标志来表现其阶级地位的上升、巩固其新获得的身份,则必然落入另一困境中,遭遇“美国梦”的幻灭。这也是“美国梦”问题中的一大悖论。成功人士要想表达自己实现“梦想”,就必须表现出超过他人之处,例如,表现得比别人更有地位、更有钱等来炫耀自己,而显得比别人更有钱的最便捷方式是显得比别人更能花钱、更有消费能力。因此,下一阶层一开始往往通过消费模仿来表达阶级流动的愿望。华顿笔下的暴发户之女厄丁一直模仿她的上一阶层的朋友,“从没有真正形成她自己的风格”。她总是追求众人追求之物,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厄丁刚进入纽约社交界,就从报纸和杂志上得知“最时髦的女性都在用新的鸽血红便签、白色的墨水”,于是她也订购了这样的信纸; 她发现人们在晚宴上对“艺术展”和“剧院”高谈阔论,于是她也赶紧去了这些地方;不论她周围是什么人,她都本能地模仿他们的服饰、“说话和姿势”;婚后很久,她的丈夫就意识到,厄丁会“继续掩饰自我、模仿别人”,因而无法了解她。以盖茨比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消费则更是以模仿为基础的,这种模仿消费,表面上让出身底层的人融入了上层社会,但事实上无法真正缩短他们与上流社会的差距,难以真正使他们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这种消费模仿主要由人物的自卑感造成,其实是对自我原初身份的一种逃避,例如,盖茨比编造自己的过去就体现了这种自卑感。由于自卑感,这些人物难以摆脱从祖辈继承下来的方言、口音、习惯、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使得他们自身无法真正融入上流社会。一方面,他们只能通过模仿消费在上流社会中寻找自己心理上的归属,而实际上却不得其所,无法在上一阶层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新的人际交往圈中,他们与别人的人际关系容易弱化,人际情感容易淡化。“人是社会的人,具有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离开了这种社会关系,个人就处于社会资源的匮乏状态。”这些试图通过模仿消费表现自己成功“晋升”的人群最终不得不面临这一尴尬幻灭的局面。例如《夜色温柔》中的迪克,最终由于种种不适不得不离开百万富翁的家族交际圈,自我流放到他“原来的世界”中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结局则更是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即便其生前曾经举办过无数宴会、曾经慷慨招待过无数客人,但是在他死后,那些从前参加他宴会的人却一个也没有到他的葬礼对他致哀。另一方面,上层阶层的人也并不愿意下一阶层的人通过模仿消费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往往会企图挫败下一阶层的攀缘,并通过别出心裁的消费以示区别。《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汤姆和斯隆先生就是力图维护所谓上流社会交往圈的典型代表。在盖茨比的晚会上,斯隆一行态度十分傲慢。他认为盖茨比是下层人,所以拒绝与他说话,当斯隆夫人邀请盖茨比去参加他们的晚宴时,斯隆立即“要起身告辞”。斯隆的晚宴只容纳上流社会人士,决不允许盖茨比这样的底层人来加入。汤姆对盖茨比的加入也非常气愤,认为他不合时宜、不看场面:“这个家伙真的要来,可是她并不要他来,难道他不知道吗?他在那儿谁都不认识。”当盖茨比以驾驶豪车自喜时,汤姆则养马骑马以突显其贵族趣味和贵族身份。因此,下层阶级的“晋升”之梦往往很难真正实现,一般以“幻灭”告终。

 

 

20世纪初美国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美国梦”发生了严重的畸变,主要表现在实现“美国梦”的途径的畸变。

 

“美国梦”所倡导的实现途径是“勤奋工作”和“优秀品质”。19世纪美国有位通俗小说作家霍雷肖▪阿尔杰,他通过一百多部作品,描写了出身低微的穷苦少年,如何凭着诚实的品质和勤奋的工作战胜种种困难,最终赢得财富和荣誉。这种文学上的美国梦以极大的宣渲性确立了“美德加勤劳等于成功”的“美国梦”实现途径。阿尔杰小说的情节模式表现出传统道德与“美国梦”实现途径的合拍。可见,实现“美国梦”的途径倡导的是道德方面的积极动力。而20世纪初美国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美国梦”实现途径却发生了畸变,表现了成功的愿望与传统的道德之间难以调和的状况。美国梦中由财富和成功所带来的积极动力已经走向负面。

 

与阿尔杰的通俗小说一样,20世纪初的小说也常常以出生卑微的小人物为主人公,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也努力奋斗,却遭遇无数的磨难和障碍,即使取得短暂的成功最终也不免于失败,主人公不得不在道德的边缘挣扎,在名利的诱惑下,老实人变得狡诈,善良人变得邪恶,最后他们以堕落换取物质上的成功,换得金钱和名望。在新的以财富、金钱为标准的社会认同体系里,道德逐渐丧失了它传统的规约作用。

 

无论是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美国悲剧》、“欲望三部曲”、《珍妮姑娘》,还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华顿的《国家风俗》等长篇小说,都表达了对美国梦实现途径畸变的认识和理解,表现出对美国梦主题在新时代的道德探索。如果说,珍妮姑娘这样一个出身低微的姑娘因为贫穷而堕落并承受了传统道德的规约作用,嘉莉妹妹、厄丁等人则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影响下,为了接近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求梦想,凭着漂亮的外表,靠自身的性魅力和消费操控一步步堕落,在她们这里,传统道德基本丧失了约束人心的功能,那么到了克莱德、柯帕乌这里,地位和财富才是最大的道德。克莱德由于对金钱、奢侈生活及上层社会身份地位的向往,为了攀上上层阶级的小姐,不惜杀害已经怀孕的女友。柯帕乌从小时候看到的乌贼斗龙虾的场面,悟出了弱肉强食的丛林准则。他在领悟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之后,也就开始采取漠视道德、独尊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他来说,要想得到地位、女人和世人的尊敬,只有依靠成功,特别是金钱上的成功。所以他处事时毫不犹豫地抛开了传统道德,而选择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游戏规则,也因此他很快成为商场上的枭雄,连法律也成为他利用的工具。在处理与女人的关系上,他也总是不顾任何道德的约束,随心所欲,肆意玩弄女性,一切在钱上衡量。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被表现为“美国梦”的执着追求者,但他却是靠黑帮买卖起家的,还通过行贿黑社会为自己铲除异己。盖茨比与黑社会头目沃尔夫西姆合作,他费尽心思取悦沃尔夫西姆,借沃尔夫西姆的势力恐吓曾经是他的合作伙伴,如今成为对手的瓦尔特。瓦尔特在与盖茨比的生意合作上曾行为不当,导致他们的罪行暴露,于是盖茨比就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他。对小说中其他人而言,盖茨比为何许人、有何目的、靠什么发财,都不重要,反正他既有钱又慷慨,这就够了。如果说,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是美国梦的代表,那么这场梦就是一场腐败之梦,他们实现美国梦的事实严重损害了美国梦本应推崇的诚实、勤奋的道德准则。

 

展开
目录

 

绪 论

一、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四、本书关键词释义

五、本书章节撰写人员说明

 

上 篇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和美国小说概述

第一节 20世纪初美国消费社会初期概观

第二节 20世纪初的美国小说和小说家

第二章 消费英雄和商界英雄

第一节 消费英雄的诞生及特征

第二节 商界英雄的美化和辩护

第三章 消费场景和消费场域

第一节 有形的消费场景

第二节 无形的消费场域

第四章 消费社会初期美国小说的重要主题

第一节 消费主义的幻境和美国梦的幻灭、畸变

第二节 商业文化的冲击和工业文明的压迫

 

下 篇

第五章 消费社会▪城乡▪伦理困境

第一节 城市意象与城市人的伦理难题

第二节 乡镇景观与乡镇人的伦理困惑

第六章 消费社会▪阶层▪伦理选择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中的沉沦或反抗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迷惘和模仿

第七章 消费社会▪女性▪两性伦理

第一节 消费社会初期传统女性的窘况

第二节 消费社会初期“新女性”的尴尬

第八章 消费社会▪符号▪媒介▪伦理

第一节 物品符号化和符号消费逻辑

第二节 媒介、消费和伦理

结尾 消费文化▪小说文本▪叙事伦理

第一节 对消费文化的认可和赞扬

第二节 对消费文化的揭露和批判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