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奎,男,1935年生于四川省大英县(原蓬溪县);1960年大学毕业,1967年研究生毕业,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修和学术交流多次。198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是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中国输血协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及多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
长期从事铁代谢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首先,在缺铁性贫血、母婴铁代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以铁缺乏症(ID)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我国小儿食物中铁含量低和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吸收)是ID的*主要病因并提出了ID群体防治方案,为降低我国小儿ID发病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对人体和动物模型进行了系列生化、病理、酶学等研究后证明:ID不仅能导致贫血,还使人体智能、免疫功能、消化吸收功能、肌肉运动能力等下降,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第二,提出了母婴铁转运过程的“有限无私”新理论,阐明了孕母向胎儿供铁的调节过程,当孕母铁状况处于正常和轻度缺铁性贫血之间时,可保证供给胎儿足够的铁,但当孕妇严重缺铁(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时,其通过胎盘转铁蛋白受体、铁蛋白受体向胎儿供铁的能力将显著下降,从而影响胎儿铁代谢。该理论已被广泛接受并写入教科书,对围产期孕妇预防性补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降低孕妇、胎儿、婴儿缺铁患病率,提高人口素质有积极意义。第三,组织全国儿科血液学工作者,反复多次地制订和修改白血病、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使这些疾病在全国范围内临床缓解率、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此外,通过临床输血研究提出了“输血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输血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事儿科工作50余年来,先后主编《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临床儿科学》、《小儿营养与营养性疾病》等参考书9部,参编《儿科学》、《铁代谢基础与临床》等教科书、参考书20余部,在《中华儿科杂志》、CellMolBiol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部省级等科技进步奖20多项。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颁发的《中国儿科医师奖——终身成就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