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习惯将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孔”当然是“至圣先师”孔子,“孟”则是指战国时代儒家著名学者孟轲(约前372一前289),被称为“亚圣”。他的故乡在现今山东的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其中还包括了近五十字的时代背景介绍,因此,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
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去世了,幼年的孟轲实际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早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汉代刘向《列女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迁”故事,后来还写进了大名鼎鼎的训蒙读物《三字经》,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而广泛流传,在过去几乎家喻户晓。孟子长大后,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奠定了他以儒家学说为终生信仰的基础。学业成就后,他像当时许多学者一样,一面设帐授徒,一面游历各国,向诸侯国君阐说自己的主张。他曾先后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并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过学。据《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主不采纳他的治国主张,所以他就不再过问世务,而以著作的方式来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但后人一般认为,今天所见的《孟子》并非出于孟子自作,它和《论语》一样,也是由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不过与《论语》稍有不同的是,其中的部分章节很可能经过孟子的亲自润饰。朱熹也曾说过:“《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语类》卷十九)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前三篇或作《性善辨》、《文说》、《孝经》)等四篇为“外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