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白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70212644
  • 作      者:
    白岩松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资深新闻人,现为《新闻1+1》《新闻周刊》栏目主持人。曾出版作品《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白岩松承认它“很像自传”,因为比纸上的履历更为真实地记录了心灵的履历。在书中,白岩松几乎是第一次公开谈到作为新闻评论员的路途艰难。但是显然,这些能够并且愿意说出口的难,其破坏力已经得到了内心的消解。至于消解的途径,白岩松自有他的智慧。

在对峙与分裂的时代,白岩松选择站在中间,并且通过这本书,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AB面”的价值观。成功与失败,有用与无用,短跑与长跑,知识与智慧,新闻与历史……这些看似对立的词汇,无不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与相互转化的可能。同时,白岩松仍未忘记他的犀利本色。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不是他的追求。“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人白岩松以他的某种执守,传递出一种既融入时代、又出离时代的态度。又以“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这样的简单直白,表达着一种与年龄有关的洞见与达观。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白说》超级畅销五周年之际,2020增订版新装上市,DY次完整收入全新25000字长文《保持冷静,继续前行》,作为一位新闻业“长跑者”送给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思想赠言。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因此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在我身上,可能大家感受到的更多是缺陷。不过我自己觉得,没有缺陷,就没有完美。


    有人说,你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你就是一个本科生,连研究生都没当过,博士更没当过。我说对啊,我就想试试一个本科生,凭着自己不断地努力,能走多远。


    我的缺陷多了,我在中央电视台连股级干部都不是,在很多人眼里就会觉得“没后劲儿”。后来我才理解,他们所说的“后劲儿”是你得当官,得被提拔。对不起,广播学院新闻系的学生,好像拥有一种家风——做好自己的事,不一定非被提拔成什么样的官。


    我很喜欢北京广播学院这样一个履历。有人说那是因为你高考分数有缺陷,没考上更牛的大学。可是,您知道我的高考志愿吗?


    第一志愿,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武汉大学;第三志愿,北京大学。当然,这里没有任何对其他学校不敬的意思,这是1985年那个时代的特质,大家只想去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所以缺陷和完美你是很难分清的。


    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有缺陷吗?有啊。还不少。


    现在我们主管金融的负责人会说,只要号称年利率超过10%的金融产品肯定是骗子。1989年咱们国家直接当过这种“骗子”,银行存款年利率11.5%,原因在于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钱毛了。


    20世纪90年代有缺陷吗?有啊。那时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孩子本来应该去读书的,后来就没读。


    新千年有缺陷吗?多了。比如“道德赤字”“人性逆差”,难道不是吗?这两年人们越来越在意公德,很好,因为过去只在意个人的德行。中国长期以来是封闭的,所以在熟人社会里,中国的道德水平极高,全世界第一,这一点儿不夸张。全世界哪儿能找到为了买单能打起来的?只要是熟人、哥们儿,什么都能借。但是面对陌生人,道德水平就会差很多。


    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开始离开自己的家乡,去面对更多的陌生人,走进新的空间。

    

我曾亲眼见到飞机上,上来俩哥们儿,估计喝高了,不停地大声说话。旁边人说:“哥们儿,小点声,这么多人呢。”那俩人说:“这儿又没人认识我。”你看,当人们放纵自己糟糕的公德行为的时候,是因为这儿没人认识他。


    可是最近人们受不了了,因为随着现代性的提高,人和人之间是有关系的。过去缺不缺德是要不要脸的问题,现在缺不缺德是要不要命的问题。抢人家公共汽车司机的方向盘,最后十几个生命落入江中,难道这不是缺公德要不要命的问题吗?所以这依然也是缺陷。在物欲面前,人性的道德的堤坝并没有随之升高。好在我们现在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缺陷和完美同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有这些缺陷,我们面对这些难题并且不断地提升它,我们才靠近完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已经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当中,改革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改革了。而且它还要继续向前走,所以在面对中国改革进程的时候,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这句话也是我发明的——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这么提?


    首先,完美存在吗?谁是完美的?请举手。哪一个完美的个体不是带着缺陷存在的?


    有很多人经常怀旧,说现在的道德水平、人性水平,远远不如20世纪50年代,那个时代多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多新鲜啊!那个时候能偷什么呀?小孩儿都会唱的歌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没什么可捡的。

    

    张中行老先生在《顺生论》里写了一句话,大意是说不要去相信“人心不古”这种说法,人心没古过;哪朝哪代,都有那朝那代的问题。即便是盛唐年间,当时的知识分子泡在酒馆或茶馆里,恐怕依然在针砭时弊,看到的也是很多缺陷。因为这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也是每个时代的特质。没有毫无缺陷的完美,那是幻象。

 

    生活同样如此,按了葫芦起了瓢。《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曾经很火,里边有一句台词:“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所以你要去面对这一点。完美不存在。


    有一次我跟北大前校长周其凤教授聊天,他说:“人文跟科学又汇到一块去了!”他是化学家,他说在显微镜下看,很多分子结构如果是完美的,没那么好看;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缺陷,特别漂亮。这何尝不是给咱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呢?


    所以我开始慢慢琢磨缺陷和完美之间的关系。我发现今天很多人的痛苦,都在于不接受、不理解也不想去了解“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

您看,我们绝大多数人,打小就要面对这样的妈:考了98会训斥你,那2分哪去了?考了99,那1分哪去了?即便考了100,还会说隔壁小王考三回100了,你才考第一回。

  

    我们从小到大就没得到过真正的成就感,我们都背负着苛刻的追求完美的压力向前走,后遗症慢慢就出现了。这种后遗症就是,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不太珍惜,但是对没有的格外在意,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自打接受缺陷之后,我的日子完美多了。我不会再逼自己向那条绝路去走。


    比如婚姻。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们说,谈恋爱一定是因为欣赏对方的优点,但完美的婚姻是接受对方的缺点。这就有了那首歌,“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相爱容易?对方的优点把你拿下了。为什么相处难?你得接受对方的缺点。


    董桥老先生有一篇文章里写道,两位老学者交谈时,看到前面一对老年夫妇走过去,说,要不是他们婚姻这么幸福,他原本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但是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但婚姻成功比学术取得大成就难多了。


    那就是因为接受缺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正处于这样的年岁,被恋人的优点所吸引,很多人还没打算开始去接受缺点,没走进婚姻殿堂,那你就要开始做准备了。


    比如我们家,乍一听,另一位和我之间的差异之大,简直没法在一起过日子。我自认为歌唱得不错,我媳妇儿,说五音不全都是对她的隆重表扬,至少还有五音呢。所以她从不唱歌。


    我是内蒙古人,喜欢喝一点酒,但现在很麻烦。如果在自己家里喝酒,这岁数不可能喝白酒。喝葡萄酒吧,一瓶,一个人喝太多,俩人喝正好。一个人喝,剩一半,放到第二天就不行了。但我媳妇滴酒不沾,不是心理问题,是生理问题,一杯酒就能上吐下泻。你看,这日子没法过呀?


    但是我们能一起跑步,她能跑10公里。我们能一起喝茶,我发现喝茶这件事很重要,就像年轻的时候打麻将很重要一样。因为你要跟别人谈人生的时候,你不能给他打电话说:“哥们儿,今天晚上过来谈人生吧。”你只能跟他说:“哥们儿,三缺一。”


    婚姻当中也是,你若跟夫人说“咱俩谈谈人生吧”,估计就是谈离婚的事了,太庄重了。要是喝茶,就说明你们聊了不少。


    有一天水均益和鞠萍姐姐来我家做客,他们在屋里,我去厨房,一会儿我听到了客厅里传来的他们的对话:

 

    “老白跟谁说话呢?”


    “跟他媳妇啊。”


    “还有的聊呢?”


    这有点儿曝光的意思,但是我秀缺陷,我不秀恩爱。任何长久的成功的婚姻,都是包容的结果。如果你的婚姻不够好,可能是因为你过的日子还不够多。就像我们刚开始过日子的时候,穷,根本不装修。买不起床,买个床垫子往化纤地毯上一扔,靠墙,她睡里面,我睡外面。我夜里两次被她踩醒,才知道她七八百度的近视。所以同志们,要试婚呐!作为过来人一肚子眼泪。


    但是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你似乎也能感受到一点点甜,这不就是缺陷和完美之间的某种关系吗?我从来不认为我会遇到一个完美的人,就像她也不会遇到一个完美的我一样。当你接受缺陷之后,日子完美多了。


    还是谈婚姻,2017年上半年,快有数据了,中国结婚的对数558万,离婚的对数185万。过去有一句老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套用现在我们的结婚率和离婚率叫“三对儿成必有所失”。


    连续12年离婚率在上涨。2012年,结婚的643万,离婚的111万,一个多么纯真的时代;2013年就变成了结婚708万,离婚134万;2014年结婚的694万,离婚的145万;到2017年上半年,结婚的558万,离婚的185万。


    越完美的缺陷越大。在中国离婚率城市排名当中,真抱歉,北上深广是前四位,然后是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恐怕都是大家觉得相当不错的城市。越是高学历,离婚率越高。那么我反过来问,您是否会因为有缺陷就不去北上深广了?您就不追求高学历了?我们现在的离婚率,的确高于包办婚姻时代,您愿意回到包办婚姻时代吗?还是更喜欢自由恋爱,对吗?即便它伴随着相关的缺陷。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件事情上,依然清晰地印证。


    那么接下来更要考虑我们自己的人生了。我觉得我们从小到大,父母和家长以及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教育不科学,非常不科学。因为老先生早就说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追求完美,稍有缺陷就急。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不珍惜,对不拥有的格外较劲,尤其是别人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那就更难受了。我们必须全得到,可能吗?


    还有老先生说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之后,人生90%都是平淡,剩下靠那5%的幸福的事牵着走。”那5%的幸福,就像是赛狗时狗嘴前面的签子上挂的那块肉,引诱着你往前跑。聪明人是善于把90%的平淡向幸福那边靠的;不聪明的人,总把90%的平淡往痛苦那儿挨。这就看你平常怎么去解读缺陷和完美之间的关系。


    完美是绝境,我发明了一个准则叫“90%准则”。先举个例子,比如消费,要实现一件物品90%的功能,没那么难,让人付出更大代价的,往往是对最后那10%的极致的追求。1998年1月,我们《东方之子》的栏目组在郊区开会。我买了一辆新车,富康,16万元,算上购置税等接近20万。全组的人都跟着兴奋。那天晚上,在一个空旷的地方试驾,这辆新车里挤进了七八个人。

  

    后来我又陆续换了新车,当然也会越来越贵,但我再没找到过当初那一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这也制止了我在这条路上继续向前探索,只要实现90%的功能就够了。我现在开的车,在品牌、性能上,都实现了汽车90%的功用。要继续追求剩下的10%,更牛的品牌,再快零点几秒的提速(其实根本感觉不出来),价格恐怕就要100万起步了。而你只需要这个价格的一半,就可以实现90%的功能。

我是音响发烧友,三十多年了,这是无底洞。但是我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只追求90%的功能,绝不超过10万块钱。我现在的一套音响设备,七八万元,但是已经达到了音响90%的水准,我不会再去追了。虽然我也希望它的各项参数更趋近完美,那可能就50万起步了。更何况,这也只能达到95%,剩下那5%,取决于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听音环境。还得换房子?那就是500万起步了。


    我超级感谢自己的“90%准则”,因为打一开始我就明白了缺陷和完美之间的关系,你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再比如做节目,我也有个“90%准则”。通常人们以为,好选题会被重视,不好的选题则不被重视,我恰恰相反。在我这里,我重视“不好的选题”胜过好选题。好选题起点高,85分,我会非常努力地奔着90分去,到了90分就不会再去求极致。但不好的选题我格外在意,因为它只有30分的起点。所以,我做了30年新闻,做了25年电视,总的来看,不一定最高分很高,但我几乎没有最低分。


    按中国的“成功学”理论,应该追求极致啊,即使90分也还应该再努力啊。冯友兰先生说过一句话:“诗是最不科学的,而在人生,却与科学并行不悖。”新闻和诗歌有共通之处,有极致吗?一旦追求所谓极致,把每一个细节都填补明白,可能就成了机械。表面上完美了,分变少了,格局变小了。


    而且我做了这么多年新闻,曾经也做过领导。我发现当我面对一个重大选题,要选择让谁干的时候,一般不选偶尔得高分、经常得低分的人,而是选择最低分很高的人。如果选择了前者,万一这次赶上他低分的状态呢?


    前些天跟刘国梁聊天,他说这跟体育也是相通的。打大的国际比赛的时候,他们不能选择起伏很大的选手,要选择非常稳定的选手。


    当你接受了缺陷和完美之间的关系之后,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但请相信,这不是一种自我放弃。接受缺陷,不意味着不认真、对结果无所谓,别忘了还有一个90分的原则呢。只是要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其实以前的老先生,早就有过这样的训诫,只是今天我们已经不太记得罢了。我25岁那一年,正好是现在年龄的一半,1993年,我在看《曾国藩》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在50岁左右的时候,悟出了一个大道理,他的书房起名叫“求阙厅”,意思是“主动求缺陷”。


    为什么要主动求缺陷?老先生在50岁的时候,突然活明白了,他发现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没有全开的时候,是一朵花最漂亮的时候。月没有全圆的时候,是它最有希望的时候。因为花一旦全开,就开始凋零;月一旦全圆,就开始奔残月而去。人生同样如此。


    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这里有很多需要慢慢感悟的东西。一开始或许只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后来则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态度——我永远不会让自己花全开、月全圆的。


展开
目录

<心迹:没有大事唯有心事>


2015代序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2018再序  十年后,那可爱的老头儿是我

2020新语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做点无用的事儿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被念歪的《道德经》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时间轴上的中国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代后记: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