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96690
  • 作      者:
    (日)伊东丰雄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是伊东丰雄对自己迄今为止关于建筑设计所行所思的一次平实而深刻的回顾。对于建筑设计感兴趣的人们,通过这本书可以深入了解这位现代建筑巨匠的真实历程和思想。
展开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一九四一年出生。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曾在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就职,后独自创办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曾荣获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皇家金质奖章、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等诸多国际奖项。2013年,获得建筑界zui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主要建筑设计作品包括仙台媒体中心、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世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和信赖,伊东丰雄开始寻找建筑之旅的起点:
建筑究竟为何物?建筑人为何种目的而设计?又如何面对当前社会?
伊东丰雄的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对内与外、自然与建筑、自我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思索自然流淌于伊东平实的文字之间,有如其建筑散发出的轻盈之美,令人回味。
展开
精彩书摘
◎ 灾区今后的复兴无疑会面临重重困难,用五年或十年短暂的时间重建起安全美丽的街道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这里一定存在着与东京那样现代都市隔岸相望的未来街道的雏形。大地震仿佛用惨痛的代价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模型并非是东京,而是存在于东北这片土地上。因为,对自然和人类失去信赖的地方,不可能成为寄托人类未来之地。

◎ 我们若观察日本古代的木质建筑就会发现,屋顶的造型很有讲究。也就是说,屋顶的形状往往决定着整个建筑的特征。并且无论是农村的房屋抑或寺庙,那些看起来呈直线的屋顶,实则都是通过巧妙的曲线构成,柔和地融于大自然之中。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既然身边有着电脑这一新型工具,我们就应当充分利用它来创造出更加亲近自然的新型几何学建筑。

◎ 换而言之,怎样的建筑才能真正得到当地人们的理解呢。如今想来,从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开始的“大众之家”这一小项目当中,我似乎发现了一些端倪。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同当地人们携手,共同思考、共同行动。而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打破迄今为止一直固守的“建筑”这一框架,从零开始重新审视问题。

◎ 人类曾自以为,遵循近代合理主义思想设计而成的现代建筑,能够战胜自然。然而其结果,却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地域性与历史性,导致了世界的同质化。此刻我们所考虑的,是必须构思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建筑,创造“为此地而生的建筑”。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00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009 从灾区看到的光明
011 身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0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019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020 建筑与安全性

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024 同釜石之缘
025 倾听居民的心声
026 我们想同昔日伙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028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030 贴合地域特点的集体住宅提案
032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035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

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042 “大众之家”项目
045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046 心连心的建筑
050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052 “ 大众之家”从这里延续
05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

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062 创建建筑塾
062 建造“格林格林绿化馆”的经历
065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069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070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071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074 学生时代的事
076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079 首次接触海外的现代建筑
082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083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085 向拥有社会性建筑的转变
088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092 公共建筑处女作
094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095 仙台媒体中心
097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zui底层之物
099 让建筑亲近自然
101 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
105 打破建筑的模式性

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0 日本社会中的建筑师
112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113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114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115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117 通过住宅建筑崭露头角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119 从世界资本主义中寻求希望的孤岛
120 资本主义与建筑
121 作为馈赠之物的建筑
122 非艺术型建筑的存在方式
123 建筑应当如何同自然相处?
128 建筑同科学技术的新关系
129 朝向新型建筑原理出发

后记
1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