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江岸边
我们所研究的诸葛村在浙江省兰溪县的西部,是“古今第一良相”诸葛亮一支后裔聚居的血缘村落。建村之初,曾经称为高隆村,显然从诸葛亮高卧隆中的事迹隐括而来,到明代后半叶,渐渐转向以姓氏为村名,这是当地普遍的习惯。
兰溪县属金华府,即婺州,位于钱塘江的中上游。钱塘江的中游叫富春江,溯江而上,富春江在严州府(今名梅城镇)分为新安江和兰江(又名濑水)。唐代诗人杜牧有句:“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清代诗人赵锡礼也有句:“江流燕尾分还合,山扫蛾眉断复连。”这“丁字水”和“燕尾”,说的就是严州府的水形。新安江自西流来,上游便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皖南。兰江自南流来,上游有婺江和衢江,分别来自东南方的婺州和西南方的衢州,都是富庶的浙江省的腹地,它们相汇在兰溪城的西侧。
兰溪县治在严州府南不足百里,舟楫半日可到。《光绪兰溪县志?形胜》里写的兰溪的山形水势可谓十分雄壮:
兰溪由金华玉壶山翔舞起伏,直走大河之滨,融结为县治。后枕层峦,前挹九峰,西北则寿昌、建德诸山,排衙列戟,周围环拱。兰阴一山,屹立横亘,近如屏障。衢、婺两港皆数百里奔流至此,汇成巨渊。
但是,位于丘陵区的兰溪,县境内并不利于农业。《光绪兰溪县志,田赋》说;
邑当山乡,罕平原广野,涧溪之水易涨易涸,往往苦旱。厥田惟黄壤,厥赋中下。兰溪县的农业处于中下水平,然而从宋室南渡以来,人口压力却逐渐增大。《宋会要》说:“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说:“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据光绪《兰溪县志》,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兰溪县人口主客户共一万九千三百三十三户,南宋绍兴中为二万二千九百六十一户,净增三千六百二十八户。
正像晋商和徽商一样,故土的不利于农业,迫使他们在商业上求出路,终于成了全国最大的封建性商帮,兰溪也有大量的人弃农从商。兰溪人经商占有地利,兰溪和皖南的徽州、赣北的景德镇、江南的苏州和本省的杭州,都相去不远。这些城镇,从宋、明以来,都是商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兰溪与它们都有水路交通。它北邻的严州城在南宋就有水驿站,叫濑水驿。诗人杨万里从江西奉诏赴杭州行在,乘船在溆水驿夜宿,写下了几首诗,其中一首:
系缆兰溪(兰江)岸,开襟柳驿窗。
人争趋夜市,月自浴秋江。
灯火疏还密,帆樯只更双。
平生经此县,今夕驻孤艟。
灯火帆械,且有夜市可趋,严州这时候已经相当繁华了。
兰溪也有重要的陆路交通。明清时川,从北京到福州的驿路经过兰溪城,有驿站,名为兰舉驿。它的马站有正马与备马各二十五四,马夫二十五名,防夫六名。
有这样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所以,元代色人王奎作《重建州治记》说: 然其地当水陆要冲,南出闽、广,北拒吴会,乘传之骑、漕输之楫,往往蹄相蒯而舢相街也。
因此,农业容纳不下也养活不了的人口,纷纷转向商业和手工业。
兰溪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当早。唐开元元年(713)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就说“火腰产金华者佳”,金华火腿大量产于兰溪。北宋《太平寰宇记》说:“酒出兰溪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里提到“兰溪酒曰澈溪春花”,《谈娄》也说“兰有激溪春酒”。这些都是农产品加工。真正的手工业则有北宋熙宁年间在县东开铜矿,在兰江边建造船场,为浙中造船中心。据张秀民著《南宋刻书地城考》,兰溪是婺州四个刻书点之一(另外三个为东阳、义乌、金华)。又据《浙江通志稿》,纸币的使用,也始于婺州,初见于宋绍兴元年(1131),时称“钱关子”。因为婺州屯兵,到杭州贩运的商人向婺州地方政府交现金,换取“关子”,到杭州兑现。关子初时是一种汇票,后来成为货币。
到了明代后半叶,随着东南一带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兰溪的手工业和商业更加繁荣。兰溪一县的赋税将近金华府八县总数的三分之一。万历《兰溪县志》说:
业手工者为攻金之工、攻石之工、陶工、冶工、缝衣絮业之工、捆履织席之工。
近而工商者籍籍也,远而业商者,或广、或闽、或川、或沛、或苏杭、或南京,以舟载比比也。
P21-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