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型,西方的先进技术与制度也相继传入中国。为了自强富国,中国近代知识官僚与知识分子主导的变革经历了器物、制度与伦理三个阶段,其中器物指的是技术工艺,而制度与伦理则属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范畴。洋务运动先集中学习西方的技术工艺,但在“仿西洋之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制度与文化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市场、资本与技术变迁:基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1600-1937)》便是以中国印刷技术的变迁为例来研究制度、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技术进步与转型的影响。选择印刷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印刷技术是一项与文化教育、知识与信息传播、人力资本等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研究印刷技术的变迁既有助于深化对技术扩散的认识,也能加强对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第二,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源地,至今已有上千年使用印刷术的历史,而从明末清初到20世纪初的四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印刷技术经历了数次重大的转变,为研究技术扩散与技术变迁提供了很好、很丰富的历史事实。
在西方印刷术进入之前,中国便同时拥有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两种印刷技术。虽然活字印刷在很多方面要比雕版印刷优越,但活字印刷的推广有限,一直没能代替雕版印刷在中国印刷业的主流地位。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木活字印刷在族谱印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很多地区成为印制族谱的主流。19世纪初,西式印刷术随着新教传教士在华传教被引介而来,各教会纷纷在中国设立印刷所,为西式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年代之后,西式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发展与本土化阶段,中国民间的印刷出版商代替传教士,成为这一阶段推广新式印刷技术的主导力量。西式的石印在19世纪末取代了雕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市场的主流地位。20世纪初,以西式活字印刷为主业的综合性印刷出版公司兴起,西式的活字印刷也随之成为了中国印刷术的主流。
《市场、资本与技术变迁:基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1600-1937)》首先研究了市场需求对技术选择的作用。印刷技术适用的图书市场又会受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比雕版印刷,传统活字印刷技术的初始资本投入更大,效率更高,但传统活字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普及有限。不过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木活字印刷成为印制族谱的主流方式。分析发现,科举考试使儒家经典书籍占据了中国图书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书籍内容长年不变,雕版印刷可满足其重复印制的需求。而木活字印刷之所以能在族谱印制中盛行,非常根本的原因是族谱印制的市场足够大,市场需求能够弥补木活字印刷前期的初始投入。在宗族发达地区,族谱数十年一修,市场前景广阔,降低了投资活字印刷族谱的市场风险。此外,晚清的教育改革导致图书市场发生巨变,西式活字印刷技术得到推广。
展开
——陈东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湖南师范大学1981届毕业)
★做学问贵在坚持,要从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注重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魏后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湖南师范大学1984届毕业)
★体现新兴商业模式特征,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解决管理问题。
——唐加福(东北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师范大学1989届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