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深入人心的谈话节目女王20余年经验总结,SHOU次披露与超过1000位知名人士的访谈经验。
◎“问”到结果,不如“听”出答案。
◎轰动日本的话题之作,销量突破1700000册,加印60次。
◎电影大师北野武、NHK电视台主持人大越健介、联广传播集团前主席余湘联袂推荐!
◎35个“对话”诀窍,揭开聆听的奥秘,掌握谈话的技巧。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聆听的人。
◎静心聆听世界,世界也会倾听你。
聆听——社会人的基本能力、美满生活的基础要素、世界精英们的共同习惯。善于聆听的人,会听到他人的内心需求,他们善解人意,值得信赖,总是迅速成为受欢迎的那个人。
本书分为聆听的奥秘、聆听的法则、谈话的诀窍三部分。通过35个超实用的聆听技巧和数千个采访沟通实例,帮助读者通过“听”“观”“说”3步,打开谈话对象的心防,听出真心话。
精彩语录:
1.所谓善于倾听,并不一定要直截了当地切入问题,只需要让对方愿意向我倾诉就可以了。
2.在倾听对方发言时表现出兴致盎然的模样。
3.只要活着,无论是谁,都是自“采访”而始,以“采访”而终。
4.正因为工作棘手,才更要找人倾诉,消除烦闷。不这样做的话,怎么才能坚持下去呢?
5.一旦采访者提出和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新问题,那么嘉宾就会从同一个思维抽屉中源源不断地抽出更多的回忆。即便是一些没有被问到就很难回忆起的久远往事,可能也会突然浮现在脑海之中。
试读:
◎提问时的三大要点
即便我从事采访工作已经这么久了,但在每一次访谈开始之前,我都会紧张不已。我要是把这话说出来,认识了许久的《周刊文春》访谈小组的成员们肯定要笑我,“你又在讲这种话了”。但于我而言,事实确实如此。最近有时虽然会觉得“今天应该会比较顺利”,但这和“习惯”还是有所不同的。应该说,在我认为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瞬间,我就会掉入陷阱。因此,我总是以新人的心态来面对访谈嘉宾。
访谈过程中,对方要是不高兴了可怎么办?要是自己准备不足,采访时没有逻辑、条理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如果没能问出真正有深度的话题,让我的听众们(读者或是观众)觉得无趣,那便全都是身为倾听者的我的责任了。怎么办,哎呀,这可怎么办啊?我紧张的时候会吵吵嚷嚷个不停,所以最近我的同事们谁都不再同情我了。
但是实际上,在我还是个采访新人的时候,我其实是更加紧张的。比起现在,那时我在某种层面上更加认真,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紧张,我会预先做采访的演练,在报告纸上把要问的问题都列下来,然后才去采访。
我会在纸上横着写,从第一个问题列到大约第二十个。例如说,如果去采访某公司的社长,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
“您担任社长一职已经到了第二个年头了,坐上社长的位置后,您有什么感触呢?”
社长回答之后,我又该怎么问呢?第二个问题是:
“您担任社长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这样一来,他应该就会跟我聊起公司内发生的变革了,那我就可以接着再问第三个问题:
“明年是贵公司创立五十周年,请您介绍一下公司的历史。”
当采访对象是企业家的时候,我通常会问这些比较死板、严肃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会按照这个思路想象一下访谈的流程,做一些笔记,例如对方可能会如何回答,或是下一个问题要怎么询问,按照这些笔记来推进采访,应该就能顺利完成工作了。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到了采访当天。我被人引到社长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在大大的沙发上坐下,把报告纸在膝盖上展开,向社长行礼。
“请您多多关照。”
社长先生坐在我斜对面的沙发上,和颜悦色地笑着。
“那么,首先……”我向社长提出了笔记中的第一个问题。
然后社长回答道:
“哎呀,社长这个位置,还真是坐不习惯啊。对我来说还是太高了一些。”
社长回答得好认真,而且脸上一直带着笑意的。啊,太好了。我放下了心来。放心的同时,我趁着社长不注意,时不时地看一眼我的纸稿。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来着?对了,是这个。不过,是不是先问第三个问题比较好?怎么办呀?
在社长侃侃而谈之时,我嘴上说着“啊”“嗯嗯”“哼”“原来是这样”,小声附和着社长,脑子里却乱成了一锅粥。啊,社长差不多要说完了吧。怎么办?下一个问题,该提下一个问题了。怎么办,怎么办?
我终于下定决心:
“那个,您上任以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啊!社长沉默了。他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是别问了吧。是不是应该问下一个问题才对?我又偷看了一眼纸稿。
“变化啊。我自己虽然没什么变化,不过公司整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那也并不是我提议的改革,是上一任社长还在的时候就有的计划。”
哦,话题终于展开了,不错,不错。这样的话,再问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的事情,是不是不太方便?干脆问问上一任社长的事情好了。不过这个问题,我本来打算后面再问的。怎么办呢?改变原定计划好了。我又瞥了两眼纸稿。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下一个问题,这可怎么办呢?社长重要的发言,我几乎一丁点儿都没往耳朵里去。应该说,我心不在焉的几乎完全没听。我敷衍了事地附和社长两句,实际上却只想着要让对方回答自己的问题,只在意对方是否开口说了话,如此一来便放了心,压根儿没去听对方发言的内容。
我一直持续着这样的采访方式,因为没有听对方说话的内容,采访也就失去了连贯性。在社长说话时,我被纸稿中自己列出的问题吸引了注意力。
社长难得主动开口说了句真心话:“我现在摆出什么社长的威风,实际上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是一个非常没用的小白领。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是没用的人,而且他们都在奇怪‘为什么你这小子能当上社长啊?’”可我却“是吗是吗”地敷衍两句,接着问:
“那么,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我把报告纸上的下一个问题抛给了社长。和蔼可亲的社长有些惊讶,不过仍旧回答道:“兴趣呀,我比较喜欢登山。前阵子还去了白神山地呢。”
我点了点头:
“成为社长之后,觉得最头疼的事是什么呢?”
我又把话题扯回到了工作上。因为,我都记在报告纸上了,但是刚刚跳过去了,没能问成嘛。坐在对面的社长,方才听我问兴趣爱好的事情,还以为话题要转向私人的事情,却因为我,不得不把思路再转回工作上面。
采访者问的问题毫无连贯性,那么被采访者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采访前只准备一个问题”
还是那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那天我偶然看到了一位播音前辈写的书,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在出门采访的时候,只能准备一个问题。”
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我看了之后,一笑而过。毕竟当时的我,每次采访之前都会准备二十个问题,并把它们一一列在纸上。让我只准备一个问题就出门去采访,我问一句话,对方回一句话,之后我就只能说“感谢您的讲述,在下就此别过”然后打道回府了吗?这么恐怖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去做。
但是那位前辈,在这句话之后加上了一段说明。
“只准备一个问题的话,你就必然要当场思考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那么,找出下一个问题的关键点藏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被采访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里。这样一来,采访者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倾听对方说的每一个字。只要认真地去倾听,你就一定能在其中找到下一个问题的身影。”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提问,对方回答。从回答中找到疑问,提出下一个问题。对方再次回答。根据回答,再次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在采访时最为重要,原来采访就像环环相扣的链条一样,一来一往地同对方交流。
例如,嘉宾说:“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你难道不会顿时产生新的疑问吗?
“现在没那么多烦恼了,也就是说以前很烦恼吗?为什么不再烦恼了?是有什么契机吗?之前是为了什么而烦恼呢?”
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想问吧。嘉宾在开口说出这句“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烦恼了”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也会浮现出很多回忆吧。“哎呀,说起来最近确实没有再因为这个烦恼了。为什么呢?不过当时确实非常头疼的。当时还发生了那件事呢。是因为我变坚强了吗?是那个人给的建议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了吧……说到这个,他最近还好吗?是个很有趣的人呢。”
在被采访者沉浸在这种思绪之中时,采访者突然问出一句“你喜欢什么颜色呢”,一定会打乱对方的思路吧。你居然要问这个?你给我等一下。我可是难得才回想起“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呢。
可一旦采访者提出和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新问题,那么嘉宾就会从同一个思维抽屉中源源不断地抽出更多的回忆。即便是一些没有被问到就很难回忆起的久远往事,可能也会突然浮现在脑海之中。
虽说如此,我却并没有立刻掌握“只提一个问题”这一技巧,也没有将其付诸行动。而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付诸实践。我先把二十个问题减少到十个,再从十个问题减少到五个。纸稿即使就放在腿上,我也努力控制自己尽量不去偷看,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可以不用再制作笔记了。
不过,“只提一个问题”的话,我无论如何还是会觉得心里没底,如今,我一般会在脑中规划起三大要点。在了解采访嘉宾的资料、作品,他的经历以及思考模式之后,我还会调查对方经历过的人生转折以及人际关系。“问他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会不会很有意思”“为什么他说话声音总是那么大呢”“童年时照顾他的奶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吧”,我会大致提出一些问题,最后总结出“出道前的散漫生活”“大声说话的秘密”以及“奶奶”这三大主题。
但即便如此,这些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的想法,实际情况会如何,还要等见了面才知道。我本以为奶奶对他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却发现,和从小分居两地的父亲的重逢以及父亲的教诲,对嘉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时候,就必须当场改变计划。先了解嘉宾父亲的情况,接下来再问第二个问题。
无论是只准备一个问题,还是同时准备三个问题,都要让自己尽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发言上。为此,就像我方才提及的那样,我从某个时期开始,不再携带任何纸稿了。虽然在采访政治、经济的复杂话题,或是在记不住外国的电影导演及演员的名字时,我会带上信息简短的纸稿,或者会把电影的宣传册放在眼前。除此以外,我都尽量不去准备纸稿。因为只要纸稿摆在眼前,我的注意力总是会不自觉地被它吸引。咦,我本来要问什么问题来着?有什么是还没问的呢?
采访者总是在自己面前偷瞄纸稿、坐立不安,嘉宾也会变得焦躁。“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啊”,被采访者一定会越来越不放心。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是比大家想象的更加敏感的。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会让人怀疑:“莫非,他并不喜欢和我说话吗?”为了让对方不产生这种不信任感,我会尽可能排除多余的事物,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先不论提问的内容,至少要表现出“我正在认真听你的话”,展现出自己的诚意,这是采访的基本原则。
前言
第一章何谓善于倾听
第二章倾听的奥秘
第三章能让人轻松开口的提问术
后记——在远藤周作先生身上学到的
和阿川对话,不知不觉就变得话多,连不该说的都说出口了。
——北野武(日本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子的按钮。作为主持人的我,从来都没有掌握这些秘诀,现在真为那些虚度的采访时光感到后悔。与阿川进行了一番访谈后,我在想,如果能偷学一些阿川的访谈术该多好。
——大越健介(日本NHK电视台主持人)
同样做访问,有人就会让我想主动侃侃而谈。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重要的并不是发问技巧。发问者“听的态度”,决定了受访者“答的深度”。
——余湘(联广传播集团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