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基本法》总结和概括了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政策体系,是华为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且对于其他中小型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学习价值。
本书对《华为基本法》中关于人力资源思想的条款进行了细致解读,希望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起关于经营决策和人才管理的思考框架,从而有效地对抗企业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从内部实现人才的激活和组织的自主驱动。
人力资源底层逻辑怎样限制华为的战略
原文: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条(追求)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1998 年 3 月 26 日,《华为基本法》发布前,深圳明华国际会议中心的二楼会议室,这一条内容引起了长时间的激烈讨论。不少华为高层管理者不理解为什么华为“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他们认为信息服务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领域,没有必要在战略上限制潜在的发展机会。他们还提出证据,说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都是兼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简称 IBM)就有网络硬件业务和各种信息咨询服务,这样 IBM 就可以通过服务来促进硬件产品的销售。
在当时看来,这种“硬件 + 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很不错的,可是华为为什么放弃学习先进经验,并且非要给自己划定一个禁区呢?
任正非亲自对这一点进行了解释,他说:“我们决心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设备供应商,就是要破釜沉舟,把危机意识和压力传递给每一个员工。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进入信息服务业有什么坏处呢?自己运营的网络,卖自己的产品时内部就没有压力,对优良服务是企业生命的理解也会淡化,有问题也会推诿,这样是必死无疑的。
在国外,我们经常碰到参与电信私营化的机会,但均没有参加。当然,我们不参加,以后卖设备会比现在还困难得多,这迫使我们必须把产品的性能做到最好,质量做到最高,成本降到最低,服务做到最优,否则就很难销售。这是欲生先置于死地,这样也许会把我们逼成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任正非的这一番话,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并不是这个市场领域本身不好,而是它会妨碍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也就是会妨碍华为的人力资源底层逻辑发挥作用。我们一直认为人力资源是服务于战略的,很少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逻辑反过来也会对企业战略产生制约,甚至想象不到战略还要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拐个弯。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任正非的这个思想,20 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2017 年 6 月 2 日—4 日,任正非在上海召开战略务虚会时说:“一个公司取得成功有两个关键,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这话与 20 年前的《华为基本法》第一条遥相呼应,揭示了华为二次创业硕果累累的最大秘诀——组织活力。其实,《华为基本法》涉及的人力资源相关条款都在围绕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而展开。
“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是蕴含在基本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底层的逻辑。每家企业都可以对照这个逻辑,看看自己公司有没有未被激活的领域。比如有些企业,销售过程中需要客户经理与售前技术支持团队共同开展工作。但是公司机制中只有客户经理考核销售指标,售前技术团队只评价其技术水平,不承担销售指标。这时候,售前技术团队就是未被激活的状态,客户经理就会感受到与售前技术团队配合工作很困难,客户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有效回应,方案设计总是非常缓慢,售前工程师总是抱怨加班太多,等等。
任何企业,只要有某些领域的部门或人员未被激活,就会表现出类似的工作疲态。这些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从《华为基本法》之后关于人力资源主题的条款里,探寻到解决思路。
什么样的员工才是财富
原文:第一章第一节第二条(员工)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员工紧跟在追求之后,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显示了华为对员工价值的认知:实现企业追求,第一重要的要素是“员工”。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员工。几乎每家企业都是这么说,但很少有企业真的这样做。华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在“员工”这个词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叫“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也就是说,不是工资表上的所有人都算财富。如果要成为企业的财富,员工需要做到“认真负责”,否则就会成为企业的累赘与负担。
员工做到了“认真负责”,那企业需要做什么呢?
跟“认真负责”相匹配的,是企业“管理有效”。不然,即便招来的员工都是“认真负责”的人,企业若没有恰当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就无法保证让员工变成公司的财富。为此,华为建设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系统地运用了大量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比如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个人事业承诺(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简称 PBC)等。
此外,要想有效管理员工,必须处理好一组矛盾,就是尊重个性与公司集体奋斗之间的矛盾。因此华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任正非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华为公司容许个人主义的存在,但必须融于集体主义之中。”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个性,就没办法团结优秀员工;而不集体奋斗,公司就是一盘散沙。这个原则在大多数时候都容易坚持,但是在面对“有功的员工”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有太多企业老板被指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到底要如何对待有功的员工,这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里说“不迁就有功的员工”,一句大白话就解决了无数企业家的困扰。只要从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来考虑问题,逻辑就变得简洁清晰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不应该迁就历史功臣,要做一个道德先锋。
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认真负责的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如果这个命题是成立的,那么管理好这笔最大的财富,就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公司最大的财富你都不管,还管什么?
第一章 从战略层面解读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底层逻辑怎样限制华为的战略/ 003
什么样的员工才是财富/ 006
精神文化是公司的立足之本/ 009
价值分配的第一逻辑/ 013
华为独创的成长牵引力循环/ 017
第二章 把握人力资源中的利益内核
华为的价值创造理论/ 023
基础理论创新:知识资本化/ 028
价值分配的形式/ 034
价值分配应该怎么分/ 039
价值分配合理吗/ 048
第三章 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定基调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 055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准则 / 060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拒绝终身雇佣制/ 080
内部劳动力市场:双向淘汰的角斗场/ 087
人力资源管理谁负责/ 099
第四章 明确员工的义务和权利
员工的义务/ 111
员工的权利/ 120
第五章 考核与评价的高阶逻辑
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基础/ 133
考评体系的框架结构/ 144
第六章 人才的选育用留
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 159
发钱的智慧/ 181
科学的用人之道/ 200
不同人才的差异化培养路径/ 221
推动人力资源不断增值/ 230
第七章 接班人的选择与培养
对接班人的要求/ 245
接班人如何产生/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