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133739
  • 作      者:
    (德)雅恩·克诺普夫(Jan Knopf)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著名的戏剧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于这一期间世界戏剧发展、剧场改革等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位社会现实的批判者,他的创作又时时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予以深刻的批判。此外,他似乎也有一些“分裂”,许多行为和言论惊世骇俗,反世俗而行之,当然,也许这也是他批判现实的一种手段吧。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

雅恩·克诺普夫生于1944年,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文学教授,布莱希特研究所主任。除关于约翰·彼得·黑贝尔和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著作外,克诺普夫还担任《布莱希特手册》的主编、布莱希特全集柏林及法兰克福评注版编者。

译者:

黄河清,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文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译有《德国神话与传说》、《从现象学到语言哲学》和歌德全集美学卷《艺术与古代文化》。


展开
内容介绍

布莱希特,德国戏剧家、诗人,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剧场”的启蒙人物。年青时他曾投身左翼工人运动,后因政治原因流亡欧洲、苏联和美国,屡遭迫害, 1947年重返欧洲。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斯大林和平奖。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这部布莱希特传记将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影响紧密结合起来,并涉及众多与布莱希特生活在一个时空中的文学、戏剧、电影圈的人物,通过从布莱希特的经历中了解那个时期的欧洲社会文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一部伟大的书籍。优秀传记的范本。具有批判性,但从不揭秘窥探;细致入微,但丝毫不呆板稚嫩。……这部传记充满了知识,而且将其与精辟的背景解析交织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那位自称“色情文学作者与圣灵”的人物,正是从这些背景中创作了他伟大的作品。轻视布莱希特的人们,你们读一读这本书吧!”

——弗里茨·J.拉达茨(Fritz J. Raddatz),

《时代周刊》(Die Zeit),2012年11月8日。


我正在读雅恩•克诺普夫的布莱希特传……布莱希特的生平和作品能如此详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我甚是欣喜。克诺普夫为我带来了观察布莱希特其人其作的新视角,也让我重新审视那个他经历过并艰难幸存下来的时代。此外,雅恩•克诺普夫还让这些都自然而令人信服地与对今时今日的观察联系在了一起。

——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

《西德意志汇报》(West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2013年4月12日。


克诺普夫娓娓道来……在相当精简的各个章节中,他令人惊喜地将人物生平、社会历史和文本阐释交汇融合。

——米夏埃尔·拉格斯(Michael Laages),

《今日戏剧》(Theater heute),2012年12月。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读来舒顺,内容丰富,简言之:一本好书。

——约尔格·施拜特尔(Jörg Später),

《巴登日报》(Badische Zeitung),2012年12月8日


一幅千姿百态、多彩纷呈的人物肖像!

——克里斯多夫·弗拉茨(Christoph Vratz),

《当代图书》(buch aktuell)2012年4月。


这部传记……具有成为典范的特质。

——君特·奥特(Günter Ott),

《奥格斯堡汇报》(Augsburger Allgemeine Zeitung),2012年9月24日。


克诺普夫的传记作品精确详实,细致入微,但又绝非索然无味。即使研究布莱希特的行家读这五百页的作品也是兴致盎然、趣味百生。

——克劳斯·瓦尔特(Klaus Walther),

《开姆尼兹自由报》(Freie Presse Chemnitz),2012年10月12日。


展开
目录

前言

 

德意志帝国(1898-1918)

“如果人类更多地坐下来,世界史将会是另一副摸样。坐着没有狂热的激情”《布莱希特全集》,第1卷,第199页。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杀人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刀刺进他的肚子,可以夺走他的食物,可以不治疗他的疾病,可以把他安置在恶劣的居住环境中,可以用工作榨干他的血汗,可以驱使他自杀,可以他把送上战场,等等。这其中有一些在我们国家是遭到禁止的。”《布莱希特全集》,第18卷,第90页。

 

德国法西斯(1933–1945/47)

“所有 ‘德国科学’、‘德国气质’、‘德国文化’等说法的精明推销,不可遏制地导致了这些‘德国耻辱’。我们恰恰是那个种族,那个开始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第11号国家的种族,就是这样。”《布莱希特全集》,第27卷,第181页。

 

德国的后果(1945/47–1956)

“自然,我们,这些没可能同希特勒一起胜利的人,同他一起受到了打击。又一次,这个国家在审时度势中为自己骗得了一次革命。”《布莱希特全集》,第27卷,第228及第262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