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立法进展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1.1 是建设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
2.1.2 是云南履行守护国家核心战略资源重大责任的需要
2.1.3 是为国家和人类守护法定保护地以外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1.4 是保护好云南特有狭域物种的迫切需要
2.1.5 是控制云南基因资源外流,公平分享惠益的重要手段
2.2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背景
2.2.1 物种保护相关公约
2.2.2 国际保护地体系与相关公约
2.2.3 《名古屋议定书》与“爱知目标”
2.2.4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
2.2.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2.3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进展
2.3.1 国家背景
2.3.2 保护立法进展
2.3.3 《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行动与进展
2.3.4 惠益分享立法
2.3.5 外来物种防范与控制
3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特征
3.1 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3.2 生物多样性特征
3.2.1 遗传资源多样性
3.2.2 物种多样性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3.2.4 景观多样性
3.2.5 分类系统发育完整性
3.2.6 特有性与脆弱性
3.2.7 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
4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与可持续利用
4.1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4.1.1 就地保护
4.1.2 迁地保护与极小种群保护
4.1.3 离体保护
4.1.4 保护小区
4.2 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4.2.1 生态旅游
4.2.2 农作物资源
4.2.3 植物资源
4.2.4 微生物资源
4.2.5 昆虫资源
4.2.6 鱼类资源
5 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的依据和立法进展
5.1 立法依据
5.2 立法进展
5.2.1 地方立法进展
5.2.2 物种相关立法
5.2.3 保护地相关立法
5.2.4 遗传资源与惠益分享相关立法
6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的基本思路
6.1 指导思想
6.2 基本原则
6.2.1 保护优先,持续利用
6.2.2 国家干预,政府主导
6.2.3 公众参与,强化意识
6.2.4 抢救保护,惠益共享
6.2.5 国际合作,相互促进
7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相关的主要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7.1 事权划分
7.1.1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
7.1.2 数据信息共享
7.2 调查与监测
7.2.1 加强本底调查与监测
7.2.2 保护物种名录更新以及保护与利用法规之间的衔接
7.2.3 外来物种管理
7.2.4 传统保护知识和实践的挖掘与抢救性保护
7.3 规划管理
7.3.1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
7.3.2 保护地规划与管理
7.3.3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7.3.4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7.3.5 保护小区规划与管理
7.3.6 土著鱼类保护
7.3.7 动物放生管理
7.4 建设管理
7.4.1 建设国家公园体制
7.4.2 开发与利用制度
7.4.3 保护地体系的补偿制度
7.5 资源开发利用
7.5.1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
7.5.2 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制度
7.6 国际合作
7.6.1 与自然保护的政府间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7.6.2 与毗邻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合作
7.6.3 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7.7 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
7.7.1 法律法规与执法宣传教育
7.7.2 科学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
8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应确立的主要法律制度
8.1 事权划分制度
8.2 调查与监测制度
8.3 规划管理制度
8.4 建设管理制度
8.5 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8.6 公众参与制度
8.7 国际合作制度
附件1 相关法律法规
附件2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