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奇书。文论铺排不按套路,却非常清晰。中外文献信手拈来,帮助推论,又不影响文气。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娴熟运用最合用的分析工具。是专业书,也是散文集。不教学术写作,但乃上乘法学论证范例。
——张永健,康乃尔大学法学院Clarke讲席教授
本书从微观—宏观层面论及信息隐私,以个案和具体法律问题切入,充分结合社会科学理论框架,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在21世纪中国如何理解信息隐私的丰富画卷。读者学到的将不只是问题层次的复杂性,更将惊叹于作者缜密的说理和意料之外的结论。这都使本书成为该领域研究最值得推荐的必读书。
——胡凌,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在数字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保护隐私?戴昕教授的《信息隐私》一书,基于法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视角,立足中国实践并结合一般理论与比较研究,对信息隐私进行了整全的、实质性的剖析。这本书值得任何生活在数字社会中的人阅读,无论是法律人还是非法律人,无论是学者还是非学者。
——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在精耕细作的现代性学术体制中,法律学术同行突出强调法律概念的精准定义、法律体系的融贯梳理和法律现象的有序分类。但如何在此基础上避免止步于甚至沉醉于形式主义探究,确保法学知识对现实世界的反射力与解释力,拓展法律思维的景深与境界,提升法学探究的情趣与品味呢?本书结合隐私保护、数据产权和声誉修复等前沿疑难法律问题,作了精细思考和精妙呈现,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熊丙万,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