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于《孟子》“性善”一词有很多注解,像宋朝朱熹就说是“性本善”,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孟子没有谈“本善”,他谈的是人能够行善。但是光谈“能够”行善的话,就表示人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在本书中作者傅佩荣教授则强调孟子的意思是“向善”,人能够行善,并且应该行善。“向善”是说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人如果不行善,就觉得没办法向这个力量交代,只是历代有很多学者解释到某个程度就停了下来,而傅佩荣教授借由其西方哲学的专业训练,统合中国哲学内容与西方哲学的科学方法,将《孟子》一书的完整系统呈现出来。
阅读《孟子》的方法
阅读任何古代典籍都要考虑四个问题。首先要问:原文在说些什么?这就要根据原文的材料了。
其次要问:它想说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了原文,却不懂它的意思。因为作者是意在言外,真正的意思没有表现出来。因此,要了解经典,先要分辨原文的字句,参考专家的研究成果,并且充分了解作者的时代与思想背景,才能把握其言外之意。这方面历代学者和中文系教授们的研究,可以提供很多材料。
再次要问:它能说什么?“能说”包括历代注解与专家的意见,显示出多元理解的可能性。古人说一句话,后代的人给出不同的解释,因为古代的文字比较扼要精简。譬如所谓的“可以”,是指一种“可能性”,还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必然性”?到底哪一个才对?不说清楚的话,很容易引起误解。
历代对于《孟子》“性善”一词有很多注解,像宋朝朱熹就说是“性本善”,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孟子没有谈“本善”,他谈的是人能够行善。但是光谈“能够”行善的话,就表示人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样说就不够精确。
所以我要强调孟子的意思是“向善”,人能够行善,并且应该行善。向善是说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人如果不行善,就觉得没办法向这个力量交代,这是我的解释。这个解释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历代有很多学者解释到某个程度就停了下来,我们现在读书受过西方的训练,就要求有完整的系统。
最后要问的是:它该说什么?对原文要做合理的判断,由思想的一贯性来理解,读书最难的地方就在这最后一步:要怎么选择诠释。历代有几十位学者注解了《孟子》,那么谁说得对?我们要设法下判断,这是个艰难的挑战。
阅读《孟子》的心理准备
阅读《孟子》,读者要有以下的心理准备:第一,文字方面的障碍。由于古今相隔久远,需要准确的译文。我在翻译时,不会漏掉原文的任何一个字,译文也很少有废话,尽量不浪费词语,都是紧扣着原文来翻译的,这样才可以突破文字的障碍。
第二,关心的重点有所不同。孟子谈论战国的政治与经济,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方面,我们要把握住孟子“借事说理”的方法,以及背后的核心理念。
第三,人性问题。孟子提出一套普遍的观点,充满哲学家的洞见。也就是说,大家关心什么是人性,但由于孟子是哲学家,他说的话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第四,可以借此欣赏古典文化,并且迅速提升中文能力。尤其是学生,不妨验证一下。
最后,可以体验人生的意义,譬如培养浩然之气。至于什么是浩然之气,将来谈到相关的章节,读者就会明白,并且可以由此自得其乐。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上
卷二 《梁惠王篇》下
卷三 《公孙丑篇》上
卷四 《公孙丑篇》下
卷五 《滕文公篇》上
卷六 《滕文公篇》下
卷七 《离娄篇》上
卷八 《离娄篇》下
卷九 《万章篇》上
卷十 《万章篇》下
卷十一 《告子篇》上
卷十二 《告子篇》下
卷十三 《尽心篇》上
卷十四 《尽心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