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在别离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118396
  • 作      者:
    (美)安娜·昆德兰(Anna Quindlen)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毕淑敏、梅丽尔.斯特里普、希拉里.克林顿、谢丽尔.桑德伯格推崇备至!百万级畅销书《不曾走过,怎会懂得》作者、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畅销20年经典成名作。


撼动灵魂的救赎之书!安娜.昆德兰怀揣着所有的仁慈之心、机智和回家之痛围绕家庭娓娓道来让千万读者为之无比动容的故事。著名剧作家、托尼奖得主温迪.瓦瑟斯坦称,“这是一本极度真诚且发人转变的书”。《泰晤士报》盛赞其是“一部充满勇气、凝聚真挚情感的杰作”。


好莱坞著名影星芮妮.齐薇格、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特倾情演绎同名影片!


路过活着,路过死亡,你永远无法遗忘你挚爱的人。生活的真相没有固定的公式,真实的人生,往往在意料之外。


展开
作者简介

安娜.昆德兰(Anna Quindlen)

 

美国著名作家、专栏作者、普利策奖得主。迄今为止,已出版八部小说、近十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她曾担任《纽约时报》都市版主编,是历史上第三位为《纽约时报》撰写社论对页专栏的女性。

2012年,安娜.昆德兰的回忆录《不曾走过,怎会懂得》问世,次年在中国出版,取得畅销佳绩。随后,她推出全新作品《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该书上市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众多读书俱乐部的阅读分享之作。

《爱在别离时》是安娜.昆德兰的经典成名作,于1998年被搬上银幕,该片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好莱坞著名影星芮妮.齐薇格和奥斯卡影帝威廉.赫特深情演绎。


展开
内容介绍

    “那天晚上,我就睡在休憩室的椅子上,雪还在下,我睡着了。雪阒静无声地覆盖万物,只有松枝剐蹭着屋子外墙,发出声响。那深埋在落雪之下的世界被残忍的白色遮盖,露出丑陋的荧光之色,将我唤醒。这是一个已永远改变的世界,一个我发现难以直视母亲眼睛的世界。”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艾伦.戈尔登在纽约一家著名杂志社工作,事业蒸蒸日上。然而艾伦突然被告知母亲凯特身患绝症,不得不离开纽约回到宾夕法尼亚州的朗霍恩小镇照顾家庭。艾伦自幼与母亲关系疏离,她极为崇拜文学教授父亲乔治。这次回来带给她极大的冲击,她重拾了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一次真正地理解了他们。母亲平静地离开了,艾伦却受到谋杀母亲的起诉:她果真给母亲施行了安乐死吗?结局如同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小提琴演奏出一首情歌最初的悲戚之音……


展开
精彩书评

名人评论:


美国著名作家、专栏作者、普利策奖得主。迄今为止,已出版八部小说、近十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她曾担任《纽约时报》都市版主编,是历史上第三位为《纽约时报》撰写社论对页专栏的女性。

2012年,安娜.昆德兰的回忆录《不曾走过,怎会懂得》问世,次年在中国出版,取得畅销佳绩。随后,她推出全新作品《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该书上市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众多读书俱乐部的阅读分享之作。

《爱在别离时》是安娜.昆德兰的经典成名作,于1998年被搬上银幕,该片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好莱坞著名影星芮妮.齐薇格和奥斯卡影帝威廉.赫特深情演绎。

我的床头柜上始终放着安娜.昆德兰的书……她的智慧安慰了我。——Facebook首席运营官 谢丽尔.桑德伯格

 

在安娜.昆德兰笔下,女性生活既有潇洒而优雅的部分,也有繁杂而琐碎的部分,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色彩斑斓的真实。——著名作家 毕淑敏

 

安娜是我的挚友。读她的书时,我总是在想:噢,她道出了我的所思所想。——奥斯卡影后 梅丽尔·斯特里普 

 

有一点确定无疑:这书太棒了。安娜.昆德兰怀揣着所有的仁慈之心、机智和回家之痛围绕家庭娓娓道来。这是本极度真诚且发人转变的书。——剧作家,普利策奖、托尼奖得主 温迪.瓦瑟斯坦

 

它就是让人无法忘记。——作家 爱丽丝.霍夫曼

 

《爱在别离时》里全无虚言。安娜.昆德兰在《纽约时报》专栏上的读者知道她有一流的头脑;而现在,他们又会知道她还有一颗伟大的心。——作家 苏珊.伊萨克斯

 

一个叙述优美、温柔的故事……让你在无价之爱的找寻中,重新审视个人的层层亲密关系。——作家 盖尔.希伊

 

无论在情感上,还是悬念设置上,都激动人心……安娜.昆德兰将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全部才能融入到小说中。——作家 西尔玛.沃丽策

 

 

媒体评论:

 

一部充满勇气、凝聚真挚情感的杰作。——《泰晤士报》

 

令人心醉神迷。——《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饱含同情,情意拳拳……传递出一个如此失衡的世界,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它的精准描述,易使读者深受鼓舞,又躁动不安。——《Elle》

 

引人入胜,叙述生动。——《费城问询报》

 

让人心碎的一本书——正因为此,本书妙不可言,体察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全部痛苦,也许读者甚至会害怕结局令人压抑。不过本书远不止于此。而是读者掩卷之时,会带着一种对家庭——对生活——的崭新评价。——《纽约日报》

 

扣人心弦。——《名利场》

 

安娜.昆德兰的天赋在于记录其称之为日常生活的“狂飙突进”时所展现的非凡能力……她在《爱在别离时》中处理的主题比以往主题更痛苦,更紧张。——《波士顿先驱报》

 

安娜.昆德兰表达了其他女性的情感。——《纽约客》

 

安娜.昆德兰是位非凡的作家……她让你哭、让你笑、让你越出书页本身去思考的能力引人注意。这本书棒极了,这个故事会触动任何一个关注生活的人。——《星期日倡导者》

 

若文学评判的唯*标准是能否激发强烈的情感,那么专栏作家兼小说家的昆德兰就可以再摘得一项普利策奖……巧妙的谜之结局(让人心满意足的峰回路转,堪称完美)是种附加奖励。——《科克斯书评》

 

又是一本迷人之作……据此,很容易知道昆德兰的处女作《实务操作课》为何畅销……女人会感同身受。男人会理解他们的女人们所面临的情况……这本小说让你毫无痛感地感同身受……一部伟大的作品。

——《塔尔萨世界》

 

爱不释卷。——《圣迭戈联合论坛报》

 

颇有洞见,文笔优美,观点深刻……这是一个关乎忍受与勇气、失去与新发现的故事。充满意想不到的峰回路转。——《俄克拉荷马州人星期日版》

 

成就斐然。——《布法罗新闻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生命的终点,她既是孩子,又是母亲,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奉献力量,又乞求力量。在生命的终点,她躺在休憩室里,躺在两侧高栏防护的床上,免得夜里滚下床去。有时候,我会摸黑站在门口,像偷窥狂那样安静而机警,注视着她辗转反侧,嚷嚷、谈论毫无关联的琐碎之事,关于我父亲,关于她的孩子们,总是孩子。关于那些名字对我毫无意义的人,可能是鬼魂、臆想、悔恨,以及那些错失良机的人。有天晚上她跟她哥哥史蒂芬聊天,睁着双眼,即便呆滞的眼神如同盲人的白手杖,暴露了失明的状况,我就待在那儿,直到外面的天空开始露出鱼肚白。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如果她跟多年前过世的哥哥讲话,就意味着她用天眼看见了另一个国度,她的心脏在怦怦跳向不可避免的终止符。

望着这一切,我的眼泪常常顺着脸颊流下来,流到睡袍的前襟上,可眼泪就像狂流不止的鼻涕,似乎是一个无效的身体机能。没有啜泣,没有跟痛哭一场关联起来的长吁短叹。我站在房间对面,泪流不止,屋里除了母亲沉重而吃力的呼吸之外,毫无声响。

有一次,我走下楼来,发现她的床一侧的防护栏降低了,父亲难受地蜷在她身边。我和他在黑暗中对望彼此,而后我转身上楼,即便他跟在后面,我也没有听见。

休憩室的墙上装饰着白色的松木镶板,挂着碎花窗帘,我仍能在记忆里想起那块玫瑰加绿叶的印花布。绿色沙发被拖到了起居室,病床固定在书架那面墙的前面,好对着电视。然而,装饰唤起的全部光彩和美丽都被那昏暗而阴沉的光线抵消,那种一二月典型的阴霾天,阳光昏沉而吝啬。如今,我感觉我的心在开始下沉,只在复活节将至时不可避免而又充满讽刺地稍稍轻松一些。我痛苦的纪念日啊!

有天晚上,位于屋外角落的道格拉斯松枝整夜抽打我的卧室和母亲休憩室的窗户,到了早上,鹅毛大雪倏忽而下,屋里完全没有了光线,我不得不在大中午打开灯。雪花开始飘飘洒洒,最后都快飘进了窗户。母亲整天歪着脑袋,只有喝汤的时间除外。她缓慢地兜个大圈,将勺子往上举,勺子才到半道,嘴巴已经张开,好像她再也无法信任自己可以更加准确地协调肢体动作。“雪好美。”她说,把碗盅递回给我,而后又睡着了。

我在亮黄色灯光下读着书,眼睛累了的时候,就进厨房看看雪下了多厚。屋后铺了一层雪毯,积雪覆盖矮灌木丛的地方形成波浪和小丘,院子里突出的一块正是杜鹃花的所在之处,我拿一个倒扣的果篮和一个粗麻布包保护那株杜鹃花。厨房的电话响了,就像安静的屋子里发出的一声尖叫,我跑去接电话,看见一天就这么溜走,已近七点。唯有光线告知我时间,而整个下午的光线却被隐藏。

“艾伦,”父亲说,“雪这么大,我回不了家了。安保人员封锁了两座步行桥,谁也没法出来铲雪。我就在这儿找个地方睡了。”

“睡在办公室?”

“我不知道。系里有些人有沙发床。要是我发现谁已经回家了,就用他们的。你打电话到这儿没人接的话,我就是去别人那儿了。”

“嗯。”我说。

“你母亲怎么样?”他问。

“老样子。”

“告诉她明天见。”

“好。”

“你还好吗?”

“很好。”

我觉得我记得,放下电话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母亲在那晚死去,外面飘着鹅毛大雪,父亲却和某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七姐妹盟校”的饱学之士困在沙发上,那他余生都会因这记忆而痛苦不堪,那毕业生可能对亨利.詹姆斯抱有强烈的观点,狭隘俊朗的已婚人士是其软肋。或者可能我是事后这么想过,记忆总是玩尽花招。

休憩室里,母亲睁着眼,眼里却空无一物。“谁啊?”她柔声问道。

“你丈夫。”我说话的语气自认为不带情绪,“看样子,他没法回家了,得待在学校了。他说明天见。”

“可真是场大暴雪啊。”母亲再次看向窗外,说道。

“没那么大。”我说。

“艾伦,”她说话的语气多少天以来都没这么有力过,“把书放下。”实际上,我记忆里她就没这么有力、严肃地说过话,除了那次我嘲笑一个患唐氏综合征的小女孩。她曾住在我家山脚下,那次母亲变得冷酷、无情,我一直还以为只有父亲才会如此。现在她就像一名短跑选手,一直休养生息,等待那短暂的必要时刻,在那寥寥的几分钟里成为她自己。

“你和你父亲怎么回事儿?”

“什么怎么回事儿?”

“你回家以后,就一直很生他的气。如果你要因为这一切生谁的气的话,你该生我的气啊。是因为我你才在这儿,不是因为他。”

“妈妈,这跟你没关系。我们不该讨论这个。我跟爸爸之间的分歧跟你无关。”

“跟我有关,尤其是现在。将来你就只有他。”

“停。停下吧。”我抬起手,掌心向外,就好像要把那些话推远。

“不,你停下。你跟你父亲会需要彼此。你跟你的弟弟们也是。我希望没有我夹在中间的时候,他也可以跟男孩子们关系密切。可你跟他本就密切相连了。你们俩好像。”

“求求你,别这么说。”

“为什么?因为他不完美?因为他不是你曾经以为的他?”

“妈妈,我没法儿跟你聊这个。”

“艾伦,”她边说边挣扎着转向我,在床边扶手上的双手就像没有血色的爪子,她用双腿把白色床单夹开,“仔细听着,因为我只说一次,我本不该说。你知道的关于你父亲的事情没有我不知道的。”

我们俩默默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我觉得过了一会儿,她点了点头,然后躺下了。

“而且更理解他。”她补充道。

“好吧。”我说。

“结婚久了,你就会让步,而新婚燕尔之时,你都不相信会如此退让。”她说,“年轻的时候,你对自己说,噢,我受不了这个,受不了那个,受不了别的,你说世界上唯有爱情至关重要,唯有那种爱让你跟别的时间感受不同,就好像点亮了你的全部。可时光流逝,你们同床共眠了上千个晚上,孩子们生病的时候,你闻起来一股痰味,他看见你的松弛肉体。有些晚上,你对自己说,这不够,我一分钟也忍不了了。而到了第二天早上,你醒来,厨房飘着咖啡香,孩子们弄好了头发,鸟儿吃了喂食器里的东西,你看着你丈夫,他不是那个你过去以为的他,可他是你的生活。房子、孩子和你的所作所为,都围绕着他而营建,你的生活、你的过去也是如此。如果你拿掉他,就像把他的脸从所有相片中剪掉,会有个大洞,丑陋不堪。一切就都毁了。这不仅仅是爱,比爱更为重要。想想安娜。”

“安娜?”

“书里的。”她朝茶几示意了下,那上面有我那本平装的《安娜.卡列尼娜》。

“可你没读完啊。”

“我之前读过。”她看着雪花飘落,微小的浮游灵魂敲击着窗子,在那边的深蓝色之处打着旋儿,“那些书我之前全都读过。我只想有个机会再读一遍。跟你一起读。”

我倚靠在床栏上,那金属冰冷、坚硬,抵着我的胸口,我抓起她的手,她抓得如此有力,都快弄疼我了,而后又松开了。我把栏杆放下去,将头枕在被单上,就在她的盆腔上面,再没有脂肪或肉体保护它了。我直哭到床单都湿了,她摩挲着我的头发,一遍又一遍,那干燥的肉体发出撕拉撕拉的声响,如同最微小的喃喃低语。而后她更为轻柔地再次开口。

“很难。你不身处围城,就难以理解。因为你所处的位置和内心所感,你现在很难理解。可我还是想说,我说得不好,好吧,我又不是作家,但我就想说出来,因为将来需要我说的时候,我就说不了了。就在某个晚上你锁上前门,感到爱情的愚蠢,荒唐地以为事情本该如何如何,你可以严厉,可以爱下判断,单单这两样,就会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糟糕的程度令你难以置信。我想了上千种可以在未来的十年里传授给你的东西,我想到你生命的头二十四年学到的一桩桩重要的事情都是你父亲教你的,而不是我,知道我做得那么少,就会伤心。”

“不是的,妈妈。”我轻声说。

“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有人让我说实话,有人。”她叫道,“你父亲说,我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你说,求求你,不是的,妈妈,只有特蕾莎让我说。只有说出来才让我觉得舒服些,毒品都没这么好的效果。所有我们没有说出口的事,所有我们咽下去的话,除了捣乱,没有别的作用。死前我想要说话。我想成为那个说的人,那个深入思考的人。我死了之后你就什么都可以说了。现在让我说,别嘘我,就因为我想说的你听了会伤心。我受够了嘘声。”

“你想说什么呢?”我抬起头来问道,把哭湿的头发拨开,“继续,说吧。”

“我想说的刚刚都说了,还有就是我很难过。我很难过,不能操办你的婚礼了。别请捧花女孩或者戒指男孩——他们总是淘气,分散新娘身上的注意力。别请太多人。”

“妈妈,我觉得我永远不会结婚。”

“别那么说,艾伦。想想我刚才跟你说的话。”

“好吧。还有什么呢?”

“恐怕我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我想念跟你父亲同床共枕。”

“需要我跟他说吗?”

“我说过了。”

“其他的呢?”

“如果我知道你会快乐,现在就可以闭眼安息了。”她的声音开始变弱,直至消失,就好像进了下水道,奔腾的话语变成了低语的涓涓细流,“容易得多。”

“我知道。我希望你会。”

“不,不是那个。我是说快乐。学会爱你所有的而不是一味渴望你错过的,或者只是想象中错过的,快乐就容易得多。平静得多。”

“我尽力。”我说。

“不是那么回事儿。”突然,她睡着了。她的嘴巴张着,头发蹭到了脑后,露出额头,自从特蕾莎上次来过之后,她的头发好几天没洗了,都变直了。额头上的皱纹很深,就像有人用尺子和铅笔画出来的一样。肚子上的被单浸了眼泪,颜色变深了。

她说,你知道的我都知道,这是真相。我才是无知的那个。我列了个清单,详细写上母亲做过的所有事情,以及没做过的所有事情——这对我更为重要——然后把这些事看成母亲,这些就是母亲,正如父亲就狄更斯作品中的女人讲授的课程就是他一样。

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是真实的人类,从来不是,他们总是一堆性格群像,致命弱点,模糊的噩梦,发声型抽动症,流鼻涕,热泪,这些统统遗传下来,将我们与他们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困境是绝对存在的:转身看看这个女人,理解她,同情她,喜欢她,跟她聊天,认识到在她强大、也许受伤的心里,有种出身陋居的清冷,她将之转化成一生的烹煮和宠爱,让她在世界的一隅漂亮而好客,死别是彻底的——它一旦发生,你就不得不长大。如果你的生命之舟仅能容纳一人,你总会选择自己,把父母变成任何保持船漂浮的东西。

就在午夜之前,她醒了。她慢慢地舔了下嘴唇,在被单上绞扭着双手,而后转了下头。

“早上了吗?”她说。

“没有。”

“我需要药。”她说。

这是又一瓶药,几乎满着。她吞下一片,费劲儿咽着;还咳嗽,就又喝了一小口水,整个身体剧烈颤动。她叹了口气,喉咙里嘶嘶作响,半是呻吟。

“帮帮我,艾伦,”她小声说,“我再也不想这样活了。”

我们在灯光的半明半暗间凝视着彼此。

“求求你,”她说,“你肯定知道怎么做。求求你。帮帮我。再也不想这么活了。”

“到了早上,会好些的。”

“不会,”她说,又呻吟起来,“不会的。不会的。”她听起来就像一个疲惫而易怒的孩子。她抓着我的手腕,抓着拿药片的那只手腕。那抓力大得惊人,因为某种原因,我想到了那些把大众车从困在其下的孩子身上搬开的人,那些困在山洞里而后幸存的人,那些以雪充饥而保命的人,他们大大超出了其生命该有的期限。

“求求你,”她说,“帮帮我。我不想这样。”可我不确定是药开始起效,还是言语、请求、紧抓我胳膊让她精力耗尽,失去知觉。她从眼底悲伤地看着我,眼皮就像某种聪明而年迈的鸟儿掉落下来。“帮帮我,”她小声说,“你那么聪明。你知道怎么做。”而后便彻底闭上眼睛。“求求你。”她又小声说了一遍。

那天晚上,我就睡在休憩室的椅子上,雪还在下,我睡着了。雪阒静无声地覆盖万物,只有松枝剐蹭着屋子外墙,发出声响。那深埋在落雪之下的世界被残忍的白色遮盖,露出丑陋的荧光之色,将我唤醒。这是一个已永远改变的世界,一个我发现难以直视母亲眼睛的世界。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