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晴川》:
黄庭坚《砥柱铭》小记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他既是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也是名重历史的书法家,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对明清以来的中国书法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以行草书为主,兼擅篆隶、楷书。最近在艺术市场风生水起的《砥柱铭》可称得上是黄庭坚行书的代表。该书和黄庭坚其他流传有绪的行书佳作如《松风阁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华严疏》(上海博物馆藏)一样,结字奇崛险劲,笔势苍劲,纵横捭阖,气势伸张,是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明代文徵明的书风便受其影响,在文氏传世的行书作品如《行书风入松词卷》(广东省博物馆藏)中便明显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这件《砥柱铭》如出一辙。
黄庭坚的行书《砥柱铭》以四亿人民币的高价又一次刷新了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纪录,使越来越升温的古代书画再次成为坊间关注的热点。这件作品有几个因素足以使其物有所值:其一,这是一件黄庭坚晚年书法的代表佳作,是其典型书风的典范;其二,这是一件黄庭坚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该书纵37.6厘米、横824厘米,若加上题跋(拖尾),则有1100厘米,这在黄庭坚传世的长卷中,仅次于1822厘米的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卷(现藏美国)和1000厘米的行楷书《明瓒诗卷后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名列第三;其三,拖尾有宋代及元明清鉴藏家题跋和钤印,并且经明清以来多人著录,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仅此三点,能占其一已经足以使其身价倍增,何况三点都聚齐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在清代道光年间曾流传到广东。番禺张维屏(1780——1859)、新会罗天池(1805——1856)、番禺潘仕成(1804一约1873)和番禺伍元蕙(1834——1865)等都曾鉴藏此书。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伍元蕙将此卷与黄庭坚的《王长者墓志铭稿》一并刻入《南雪斋藏真》中,这是《砥柱铭》第一次被摹勒刻石;道光二十九年(1843),潘仕成将此卷与黄庭坚的《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刻入《海山仙馆藏真续刻》中,同治四年(1865),潘仕成还将此卷再次刻人《海山仙馆藏真帖四刻》(亦名《宋四大家墨宝》),足见潘氏对此卷的重视。此卷的刻石目前还镶嵌在广州越秀山原广州美术馆碑廊中。潘仕成之后,这件作品流入上海,后来再由上海流往海外。
平心而论,这样一件在乾隆时代就颇受争议的书法作品能拍出如此价钱,实在有些出人意表。其间虽然不乏商业炒作的因素,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书画尤其是古代书画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追捧,这是好事,说明传统书画已越来越显现出独特的魅力。这次黄庭坚《砥柱铭》的高价位成交,各种大众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大篇幅宣传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众对传统书画的认知度,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拍卖再次拔高了古代书画的单价,这就使得在藏品征集中经费一向捉襟见肘的博物馆、美术馆在购藏这类古代作品时难度越来越大了。这是一把有趣的双刃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