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闹的世界里,总有底层的劳力者在默默苦作。他们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欢乐,尽管更多的可能是辛劳、失落、无奈和哀伤。
《做工的人》是引进台湾版权图书,作者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工地监工。这部纪实随笔作品,从“工地人间”“爱拼”“活着”三个分类的视角,勾勒台湾工地工人生活与劳作的日常细节,让这些沉默在社会底层的影像和声音浮现出来。文中有对工地环境、工人的休闲娱乐、生存方式、面临的职业伤害、家境等大框架的轮廓书写,也有对个别工人形象的细致的书写,通过具体的事件或个人生命史的展现,将他们的无奈、无力、情谊、温暖、坚韧、流转、困境、挣扎一一呈现。书中图片,看似朴素无华,但在文字的相映下自显出比较强烈的冲击力。
呷药仔
话说做我们这行的,有很多人只是在青中壮年时“吃老本”地打拼。到了大概五十岁以后,每个师傅身上都会开始留下一个一个不同的伤痕或是病痛缠身。工地现场的医药箱,优碘、纱布、棉花、绷带可以放到过期,最常被使用的,就是止痛药。
当然我必须承认,自己也是其一。我也有和他人不尽相同的常备药品,即使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了工务所,但我的随身包包以及公司车上,仍放有止痛药。并且在淋雨工作后那头颅发胀的状况下,我就会吞下一颗。另一个则是支气管扩张剂,随着自己逐渐有了运动习惯,倒是比较少用到。
说真话,我到现在还是搞不大懂那些止痛药的差异。师傅们也搞不懂。我们对这些药品的最大理解程度就是口耳相传。有些师傅非普拿疼加强锭不吃;有些人,例如粉尘甚大的木工、泥作,则是一定要吃专门的鼻塞喉痛胶囊。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有一些私传的口袋药品。男工们普遍相信,这些药品配上高粱酒后药力更强,因此,真的有师傅将高粱酒装入水壶中,和止痛药物一并服下。女工们则比较流行服用感冒糖浆,有一种甘草止咳水,据说可医治百病,从手痛脚麻,到任何呼吸道疾病,一饮见效,没有什么是“喝一罐”不能解决的。另一些女工则是长期的负重,一旦天冷气寒,便立即喘不过气。我因为有这类经验,备有支气管扩张剂,也帮过不少工地女工。往往在地下室晕眩,呼吸困难时,带到工地外吸入“备劳喘”*,便会慢慢恢复。
其实,这往往是老工人或年纪比我长上许多的工人,那一辈分的人才会有的习惯。年轻的工人无须负起管理、指挥及调度责任,这时候就可以离开工地,请假跷头去就医。看医生也是在工地过劳时,跷班离开的一个好借口。但年长的师傅们受到养家的压力,以及其他师傅的期待,不能随便请假就医。每个人都想要健康。身为领取日薪的人,每一次前往就医的时间就代表失去一天的薪水。更担心的是一去之后所得到的医生警语。
工地的现场工作量繁重劳累,所以食物的分量往往极大,味道也极重。工地便当不算好吃,很多准时送到的便当常是两小时前做好的,只是加了辣酱油和菜脯而勉强下肚。这些都让每个师傅有得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可能。酒精以及大量的饮用饮料,也都伤肝、伤肾,但天热时,不靠
饮料无法舒缓一身燥热;天冷时,不靠酒精又无法升高体温。五年、十年下来,原先一身精瘦的鲜肉都会和我一样,成为两臂结实壮硕,但肚腹突出的大叔。
身为工人,要保持健康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任何人都会有身体上的毛病,但有钱人可以在病情恶化前得到良好的医治,中产阶级们往往有时间,给薪的休假和特休假是坐办公室的人可以运用的,下班后的诊所大门也随时敞开。
但真正的工人则是不愿前往。老师傅们不习惯于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且担忧慢性病的医治将要花上大笔开销。加上这些过劳的师傅们所得到的医生建议,千篇一律地难以和现在的工作互相配合。孩子上大学的生活费和膝关节开刀手术的一个月修复期,势必不可兼得,该牺牲哪一方面,不言而喻。做不到的医嘱转换为对医生的亏欠,从此不敢再面对医生。继续使用麻痹的药物配合高粱酒饮下,只能在庙宇前求告期待着儿女长成后,自己还能支撑。
有些则是转往偏方,迷信吃了某些来路不明的药物可以解决这些困境,然后陷入更严重的病痛和依赖。花费了大量金钱后,换来的是回到医院内被医生斥责的惭愧。
于是,从牙科到骨科,慢慢地,每一个医生的诊间大门都再也不敢跨入,无脸面对医生的内疚转为自我欺骗:看了没用。还是回到一些诊所中,自费注射一针止痛,再拖着身体前往工地现场施工,灌下甘草糖浆和高粱普拿疼。有些运气好的,等儿女渐长时,通常是孩子死拖活拉地带到医生面前,像个小孩一样招供生活作息。差一点的,就等到再也不能支撑的时候,一次倒下。一人倒全家哭,还能见得到面的,大概也无法再回到当时正常的身体状况。
有些人回到家里,成为一生中在最后几年拖累家庭的重担,然后痛恨自己失能的无能,变本加厉地饮酒,止痛解忧。有些人则终年闲晃,离开了家,毫无未来可言。
有的人甚至放弃一切,在戒治所旁寻找更强的、称之为“毒品”的药物。过去在西部沿岸,师傅都知道:某些称为毒品的药物注射后再饮下烈酒,即可结束一切痛苦。医生也会体面地开出死亡证明以让家属支领保险。这传言已久,我却不敢前往细问。
现在的健保已经不会锁卡了,我都告诉这些师傅,前往诊所好好看病,注射疫苗。但多数师傅一笑置之。他们能不看医生就不看医生。他们的车上以及包包内,依然放着他们私传的药品组合。
这些药方依然存在,完全没有比正规医疗便宜。只是舍不得见到身边的人,听到自己身体的真实状况时,那无比担心却又无能为力的面容。
这些文章为我们揭露了习焉而不察或懒得一察的真相。“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果然,人间未尽聋,从数字到纸本,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本少见的好书。
—傅月庵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不同的工地现场,共时的空间,同是那些做工的人。
——梁鸿
纯粹视角,见微知著,每一个故事都切到最近的距离,探讨制度、文化和人性。林立青对劳动和劳动力的书写具体而精准。
——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