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性:本书首版问世于1978年,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是弗兰克尔除《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外又一部经典之作。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姐妹篇,此书进一步阐述了弗兰克尔意义治疗学的精髓。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带领人们真正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性: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学的一大重要流派,影响深远,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实用性:在书中,作者对意义疗法的两种技术——矛盾意向法和去反省法,第一次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叙述,并结合多个临床心理咨询治疗案例,深入地解读了其毕生钻研的意义疗法的精髓。书中针对强迫症、恐惧症、预期焦虑症、性冷淡、失眠、药物成瘾等多种神经症状,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译本专业度高:译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美国心理学会(APA)精神分析分会会员,芬兰图尔库大学儿童精神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简单心理网、KnowYourself咨询平台签约咨询师。译本特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者张沛超审校。
国内大咖加持: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界专家人士李孟潮、张沛超作序推荐。
本书首版问世于1978年,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延伸,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学的一大重要流派,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在书中,作者对意义疗法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以及意义疗法的两种治疗技术——矛盾意向法和去反省法,第一次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叙述,并结合多个临床治疗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这个去人格化的时代重新唤醒对人性的关怀,引导读者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摆脱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焦虑、空虚、无意义感,确立正向、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从而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性行为的意义
人类的性生活常常有着比单纯的性多得多的意义,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它可以作为某种形而上之性的物理表达,作为一种“爱的物理表达”。性行为只有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才是一种真正有益的经验。马斯洛在1964年曾指出并验证:“无法爱的人所经历的性感受,与可以爱的人所经历的性感受不会是一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杂志》上两万名读者回答的相关问卷调查来看,最能提升性功能和性高潮的因素是浪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
尽管如此,说人类的性行为不仅仅是性行为还不准确。正如艾雷尼厄斯·艾布尔-艾伯费尔德(Irenaeus Eibl-Eibesfeldt)所证明的那样,在一些脊椎动物中,性行为也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对于生活在群体中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某些类人猿中,性交有时专门用于社交目的;在人类身上,艾布尔-艾伯费尔德指出,毫无疑问,性交不仅有利于物种的繁殖,而且有利于维持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
虽然爱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现象,但性行为只是一种发展过程的结果,即渐进式成熟的产物。让我们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说的“驱力和本能的目的”,以及与它们的“客体”之间的区别开始:性交的目的是减少性张力,而性的客体则是性伴侣。依我看,这只适用于神经症性的性行为,神经症的个体只想要射出他的精子,无论是通过自慰,还是通过伴侣,都是用不同的手段达到同一目的。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伴侣根本就不是“客体”;相反,成熟的人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人,在一个非常人性的层面上看到对方。如果他真的爱对方,他甚至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人,这意味着他在伴侣身上看到了对方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构成了人类的个性,而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以这种方式拥有另一个人。
可以理解的是,对所爱之人独特性的了解,产生了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伴侣不可以随意更换。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法去爱,他就会在性滥交中徘徊。1 沉迷于性滥交就意味着忽视伴侣的独特性,这反过来又排除了发生爱的关系的可能:因为只有那种渗入爱情的性爱才能真正得到回报和满足,所以这种人的性生活质量会很差。那么,他试图用数量来补偿质量的欠缺,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过来说,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和强化刺激,色情文学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从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我们赞美诸如性滥交和色情等大众现象,或者去考虑它们进步的一面,就是毫无道理的。它们是退步的,是一种人性成熟过程中的发展迟滞现象。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意义的呐喊——意义中存在着治愈的力量
追求意义的意志是人类的本性
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第二章 人类的自由意志
决定论与人文主义:对泛决定论的批判
挑战都是召唤,对它们的回应构成我们的意义
第三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究竟有多人本
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相遇”
真正的“相遇”,朝向“逻各斯”
第四章 爱是一种自我超越
性行为的意义
性的去人性化:这个时代的性神经症
第五章 症状还是疗法——一个精神科医生眼中的文学
写作与存在的空虚
生命无条件地存在着意义
第六章 运动——新时代的苦行主义
新“张力”理论
运动员如何实现自身的潜力
附记
第七章 瞬时与必死:生命的终极意义
过去与永恒
死亡的意义
附记
第八章 矛盾意向法与去反省法
矛盾意向法
去反省法
附记
参考文献
意义疗法英文文献目录
它对我的影响极其深远,让我懂得了个人责任和选择的概念,并提供了实用的框架和工具,使我得以帮助学生以及后来成千上万起点不同的读者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变得更有效率,取得更大的成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见证者,他所创立的以“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命名的心理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