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886541
  • 作      者:
    (日)三浦笃著
  • 出 版 社 :
    安徽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丛书所列选的书目都是在讲艺术发展和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这里的书除了涉及艺术作品本身,也会较为深入地讲解画家的生平和创作时代的历史背景,这对于了解艺术品所呈现的表面内容来说,更有趣味和深度。

展开
作者简介

      三浦笃,1957年生于岛根县,美术史家,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之后于同校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取得美术史学硕士学位,于巴黎第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专长是以19世纪的法国绘画为中心的西洋美术史。著有《凝视的方法》《近代艺术家的表象》(这两本出自东京大学出版会。后者获得2007年三得利学艺奖)、《世纪美术大全集(第20卷、第21卷)》(合著、小学馆)等多部作品。

 

      金静和,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曾在日本爱知学泉大学学习交流。翻译有《与黑夜嬉戏的孩子们》(上、下)、《一首小夜曲》《“断臂的维纳斯”为何是杰作?》《西方绘画史2: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革新》《西方绘画史3:从近代持续至现代的追询》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出现新古典主义的19世纪初至出现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20世纪末为时间段,用神秘小说的方式将各种艺术“事件”和“案例”以新颖、有趣且易懂的方式出现给读者,并以此激发大家对艺术的好奇。比如在19世纪末的巴黎,震撼当时艺术界的“双重之谜”就被暴露在阳光之下,如马奈、德加、凡高、塞尚等人的相遇和艺术碰撞。


展开
精彩书摘

                                                                                                                 案例一:马奈的踌躇——“画中的两个签名”事件

                                                                                                                                                                             意外的发现

 

      1986年奥赛博物馆开馆之际,我就在巴黎。记得当时在看到马奈的《吹笛少年》这幅画时,我感到和之前在巴黎旧印象派美术馆(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看到的相比,奥赛博物馆藏品的色彩显得更加冰冷明晰。然而,当时我以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是因为奥赛博物馆展室中墙壁发白的颜色或照明的缘故,便没有太在意,随后便度过了近十年的岁月。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陷入对《吹笛少年》这幅画的变化无法视而不见的状态中。毕竟,我发现这张画中存在两个签名。

 

      事情的开端是这样的,我注意到刊载在画集上的《吹笛少年》的插图似乎怎么看都有两个版本。在进行比较后,我发现区别在于画面的右下角。在一个版本的插图上只能看到颜料涂抹的痕迹,而在另一个版本的同一位置,则写着小小一行“”的签名。

 

      这真是令我大吃一惊。只凭我的记忆,实在无法确定这一签名是否真实存在。因为对于这幅画,我不曾仔细观察过画家经常用来落款的角落位置。究其原因,是因为《吹笛少年》这幅画中还存在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另一个签名,所以我连做梦都没想到,一张画中居然会有两个签名。据我所知,这样的画除了这幅作品外绝无仅有。

 

      带着混乱的思绪,我焦急等待着去巴黎的日子。等到真的能够观察作品实物的那一天,已经是数月后的事了。不用说,我在到达巴黎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前往奥赛博物馆,急急忙忙冲到马奈的展室。《吹笛少年》就在那里,散发着和往常一样的光彩。这幅洒脱凌厉的画作在马奈的作品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佳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作品。由于美术教科书和日历已经使这幅画变得太过出名,或许大家会对它的厉害之处感觉迟钝,但只要一想到其创作年份是1866年,我便可以断言这是一幅惊人,不,是可怕的绘画作品。

 

      像这样把平面化,即平涂的上色手法发挥到如此地步的画作,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据画家自己所说,少年模特是“近卫军步兵的短笛手”,吹奏的是在军队里经常使用的长笛的前身短笛。少年把重心放在右脚,左脚微微前伸,姿势非常具有平衡感。背景蔓延着一片几乎相同的灰色,地板与墙壁的区别仅靠微小的颜色变化被勉强暗示了出来。红色的裤子,黑色的上衣和鞋子,白色的护胸布和绑腿,以及红、黄、黑交错的帽子等,虽然都是现实存在的事物,但比起作为物体的存在感,其色彩的存在感更加强烈。人物身上只有最小限度的阴影,却宛如扑克牌一般,从灰色的背景中鲜明地浮现出来。从这一层面来看,《吹笛少年》在当时成了以把绘画的单纯化、平面化追求到极限为目标的实验性作品。马奈运用精湛的色彩和笔触,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尝试。


展开
目录

前言

被美术史学家的眼睛捕捉到的绘画之"谜"——艺术之神存在于细节之中

 

第一章  细节中的谜团

案例一:马奈的踌躇——“画中的两个签名”事件

        意外的发现

        “方块J”的污名

        革新派的踌躇

案例二:安格尔的预言——“维纳斯的两条左臂”事件

        不可思议的裸体

        变形与拼贴

        自由的反响

案例三:库尔贝的告白——“两个少年的冒险”事件

        夸张妄想的超级大作

        第一个少年的真面目

        第二个少年和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倒映出的谜团

案例一: 德加的感情——“被丢弃的人偶”事件

         奇异的男人和奇异的房间

         陷入苦战的艺术家

         罪孽深重的人体姿态

案例二:波纳尔的幻视——“镜中的裸女”事件

        错综复杂的镜之魔术

        与永恒相对的裸体

        追求至福的世外桃源

案例三:马蒂斯的紧张感——“向黑暗敞开的窗户”事件

        难以阐明的暧昧感

        对窗户的执着的意义

        承载残酷的黑色

 

第三章  藏在名画周围的谜团

案例一:凡·高的日语——“右侧与左侧”事件

        异样文字的冲击

        被解读的暗号

        被转化的日本

案例二: 修拉的画框——“内侧与外侧”事件

        令人疑惑的边界

        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重新上色

        “边框”的动摇

案例三:塞尚的椅子——“内侧与外侧”事件再发

         不自然的细节

         精妙缜密的规划

         对话的构筑方法

 

结语

大团圆——对绘画本身产生关注的绘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