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买:欲望丛林:maximum city lost and found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74270
  • 作      者:
    苏科图·梅塔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请2020.7.9日《孟买》译者分享会中奖读者发送京东用户名+寄件地址至yarentutu@126.com,为您寄出专属明信片一套

展开
作者简介

苏科图•梅塔,定居纽约的记者、作家。印度人,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纽约大学完成学业。其双重身份帮助作者既能从本土又能从外围来观看孟买这座城市。其作品曾获得怀丁奖、欧•亨利奖及纽约艺术基金会奖金。梅塔的其他作品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格兰塔》《哈泼斯》《时代周刊》《康德纳斯旅者》《村声》等知名刊物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通盘考虑”节目曾专访过梅塔。他还参与编写了多部宝莱坞电影剧本,其中包括《克什米尔任务》。《孟买》一书是他通过两年半的采访、思考而创作的作品,该书入围2005年普利策奖决赛。



译者简介:金天,旅英十载,现居美国。于翻译一事始于爱、终于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求在译者之隐身与译者之介入间(翻译过程中尤难调和、令人着迷之处)发现“真”、还原“善”、创造“美”。


展开
内容介绍

由当代印度作家苏科图•梅塔创作,历时两年半采访实录

入围普利策奖决赛作品——《孟买》


梅塔以孟买本地人的视角带我们进入这座新旧撞击的城市。《孟买》勾勒出孟买的鲜活图景。印裔美国小说家兼记者苏科图•梅塔立足宏大基调,以多样视角为读者呈现孟买此城和城中之人的丰富经历、动荡流离和百般感受。

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对这座奇幻之城如数家珍。他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与孟买的无限亲密。书中的故事次第展开,我们得以走入暗昧地带,见识穆斯林和印度教派面对孟买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为谁执牛耳不惜流血冲突。我们得以跟随酒吧舞女,看她从备受凌虐、食难果腹的孩童成长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青年。我们也得以推开宝莱坞的大门,一窥其中的五光十色和森严等级。我们更得以认识那一张张渴盼的面孔,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从乡村来到孟买,却未能被孟买温柔以待……这座伟大的城市,或许注定要重复又重复这样的故事。

而作者自己的故事又如何呢?他对孟买的感情何其复杂,在离开故土二十一年之后,仍试图寻回昔日的家园。与这座城同呼吸、共命运的梅塔对孟买饱含热爱、愤懑、迷恋,也在孟买找到无比强烈的归属感。然而多年过去,他还是最终选择带着家人离开孟买,回到美国。他的决定或许是对孟买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解读。

坦诚、激昂、幽默与哀恸,无不交织书中。翻开它,便能走进那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世界。这座城市也成为这个古老而不断变化着的世界的启示,如蚁众生跃然纸上。

或许孟买对于印度是有些异质性的,但我们又可以一眼认出它属于印度。


展开
精彩书评

“笔歌墨舞……扣人心弦、极富感染力……惊才绝艳。”——《洛杉矶时报》


“新闻叙事佳作,堪称近年来描绘印度且出自印度纪实文学……梅塔精准把握住了‘城市丛林’——时局动荡的孟买之鲜活脉搏。”——《纽约时报》


“苏科图•梅塔之于孟买,有如查尔斯•狄更斯之于伦敦、约瑟夫•米切尔之于纽约……梅塔直抒胸臆,他笔下的孟买仿如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恢宏壮阔又妙趣横生。”——《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梅塔绘声绘色、一波三折的记述将孟买之内情表露无遗,《孟买》一书也因此达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无限广大、丰富之孟买浓缩于有限的书页之间。”——《西雅图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偶遇
半睡半醒间,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艾杰的办公桌上有一份文件,是关于我的。艾杰正好走开了,我把文件偷带了出来。我梦见一直以来警方竟对我严密监视,他们窃听我的电话,监控我的行动,由艾杰带头的特别行动组正计划要除掉我。我赶忙跑了出去,坐上一辆三轮车。我想我必须带着家人尽快离开孟买。艾杰回到办公室后,马上会留意到文件丢了,他会派人追赶我。他们会和我“偶遇”。
偶遇,一个听上去多么无害的词,就好像在公园散步时恰好碰到了什么人。但在孟买,偶遇是指法外处决,即不经过庭审就被警方当场谋杀。警察逮捕并审问过嫌犯后,会把他带到公共场合开枪射杀。警方对媒体的解释则是他们“偶遇”了穷凶极恶的帮派分子,规劝其“缴枪不杀”无效,对方依旧向他们开火,他们不得已进行反击才枪毙了他。黑帮小弟甚至进一步简化了这个词,他们不说“他让警察偶遇了”,而说“他被遇了”。
纳伊姆·侯赛因供职于孟买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罪案调查记者,他正要会见孟买警队的偶遇专家——一级警司维杰·萨拉斯加。侯赛因答应让我一同前去。萨拉斯加的办公室位于纳帕达分局最深处一间小小的平房里。我们等着他从总部回来。
在我们等待的时候,我听见一声饱含痛苦的惨叫。走廊对面办公室的门原本是开着的,现在关上了,从里面传出一个男人的叫声。
“在审讯?”我问一位警司。
他笑了笑,点点头。办公室的其他人完全不受干扰,仍旧该看报的看报,该喝茶的喝茶。
就在萨拉斯加快回来的时候,有人递进来两大盒牛奶糖。我并未多想其中的缘由,拈起面前的一块糖放入口中。这是庆祝的奶糖,萨拉斯加刚在偶遇帮派分子萨达·帕瓦里一案中被判无罪。帕瓦里原本计划逃出孟买,他让大哥、大嫂、姐姐和小弟四人一齐坐进车里,他们的车在十字路口被萨拉斯加和他的手下截停,一家人被迫下了车。帕瓦里的姐姐知道会发生什么,她扑在帕瓦里身上,求警方“不要杀他”。萨拉斯加命人把姐弟俩分开,当着家人的面射杀了帕瓦里。他的家人为此作证,控告萨拉斯加草菅人命。萨拉斯加所在的警队于是往帕瓦里家派了一名警员,在他们家的电话上外接了扩音喇叭,这样一来,每一通打进来的电话都会传遍整间屋子。警队威胁帕瓦里的姐姐:你已经死了一个弟弟,想让剩下的那个也丢了性命吗?负责审理此案的阿吉亚尔法官认定偶遇是假、谋杀为真,但高等法院还是当庭释放了萨拉斯加,因为突然之间,帕瓦里的兄弟、姐姐和嫂嫂都改了口。四份一模一样的新证词呈上了法庭:我们之前说的不是真的,我们之前看到的也不是真的。
我在萨拉斯加的办公室期间,警局高层进进出出,人人过来同他握手、向他祝贺:“恭喜恭喜啊。”其中一个还用马拉提语说:“从明天开始,你又可以大开杀戒了。”萨拉斯加面带笑容听着一句句“祝福”,作为孟买最出名的偶遇警察,他看上去倒很和善,像个体面的马拉提工程师,这和他的名头殊不相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温和的人,却一力横扫高里帮,枪杀了他们最顶尖的五位杀手。侯赛因说:“所以外面有传言,说萨拉斯加和沙基尔有勾结”。据说每个警察都和黑帮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即便是艾杰也不例外。黑帮密切关注着这些警察的所作所为:他杀达乌德帮的成员?那他一定被小拉詹收买了。他干掉了高里帮的小弟?那他肯定是湿婆军的走狗。一个警察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很难再撕下来。唯一为自己正名的方式,就是杀掉据称和你有勾结的那个帮派的成员。侯赛因询问萨拉斯加是否有意针对高里帮,他马上反驳说他也杀过沙基尔的手下。
侯赛因又问萨拉斯加总共参与了多少起偶遇,用的是怎样的枪支?
这位警司想了一想。“杀死的人数……二十吧。”
他从壁橱里拿出一只黑色的皮袋,拉开拉链,里头是一把棕色手柄、雕有北欧神祇图案的六发左轮手枪。枪管是精钢铸造的,枪上有“泰坦老虎”的标记,底下刻了点三八口径的字样以及枪支的产地:迈阿密,佛罗里达。这把枪好似五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道具。
我盯着枪管,问萨拉斯加夺取人命时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内疚?
“他们不算是人。”他立即回答,“他们是动物,是垃圾。”为了能“合理”地杀人,你首先得重新为你的受害者归类,你必须否认他们和你一样也是活生生的人。
侯赛因问萨拉斯加,他偶遇的时候有没有遭遇过危险或人身伤害?从没有过,萨拉斯加说,偶遇成功的诀窍是先发制人。他说他和手下距离嫌犯很近。他承认他本人的枪法并不好,不过他也从不需要在七八米开外朝嫌犯开枪。
正如阿吉亚尔法官在“萨拉斯加偶遇帕瓦里”一案的调查报告中所写的:“若萨达·帕瓦里真如警方所称,当时使用的是如此精良的武器,即射速高达每分钟六百发、射程达三百米的AK-56步枪,那么一级警司萨拉斯加也好,三级警督德赛也罢,或是任何一名在场的警官……竟无一人受伤,实在令人称奇。除非我们的警队人人都有金刚不坏之身。”
萨拉斯加说黑帮不敢动警察,哪怕只是一个小警员。“你在《赛雅》里看到的场景——”他指的是一部印度黑帮电影,其中有警察局长被黑帮分子枪杀的场景。“只可能出现在电影里。”萨拉斯加并不认为自己会因此得罪黑帮。“我做事公平公正。我知道那些帮派分子的家人住在哪里,我从不碰他们一根指头。”
侯赛因问起萨拉斯加自己的家人。他有一个十岁大的女儿。
“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后加入警队吗?”
萨拉斯加用力摇了摇头:不想。
我们谈话期间,不断有人到萨拉斯加的办公室来祝贺他。走廊对面房间里的审讯也持续进行着。除了被审问之人的惨叫,别的什么也听不到,没有警官的咆哮和质问,只有不间断的、撕心裂肺的嚎叫。然后我听到一种闷响,像是有什么坚硬的物体击打皮肉的声音。除我以外无人留意审讯室的动静。一名警督过来,说要把所有参与了这次偶遇的警察聚在一起,好好庆祝一番。萨拉斯加大摇大摆走出了法庭,现在又可以配枪为所欲为了。泰坦老虎已蓄势待发,准备取走第二十一条人命。
“这枪有保险aa 打开手枪保险即锁住扳机,放下保险才能进行击发。
吗?”侯赛因问道,把萨拉斯加的配枪翻了个面。
“没有。”
侯赛因事后对我说,他曾亲眼看到一个苦苦哀求的男人被警方杀死。“那根本不是什么偶遇,纯粹是冷血的谋杀。”侯赛因在事发前就被警方带往枪杀地点,他们告诉他到时候要站在哪里,嘱咐他说千万别跑出去了,子弹可不长眼睛。“杀人还要排练,多么荒唐。”侯赛因说。
他向我形容他看到的场景。当时是夜里十一点半,六名警察坐着两辆大篷车来到事先约好的地点。被害人知道难逃一劫,跪下求警方高抬贵手。“我还有孩子,先生,求求你饶我一命。我什么都听你的,我可以做你们的线人,真的,什么都行。”就在他哀告的时候,警察举枪扣动了扳机。他们按照事先计划好的,从不同的角度开枪,每人开几枪也都预演过了。他们总共朝嫌犯发射了七枚子弹,边开枪边大声咒骂,侯赛因没有在他们脸上看到任何悔恨(或能称之为理智)的表情。嫌犯倒地后,警察拿出一把左轮手枪,用手帕包着塞到已经身亡的嫌犯手中,压着扳机又开了两枪。即便在场有围观的群众,在听到第一声枪响后也早已逃离了。警察又在原地等了三刻钟,直到确定嫌犯完全没有了生命体征,方才假模假样地带着他的尸首去医院。“我那一天直到凌晨三点才睡着,有整整三天吃不下饭。”侯赛因回忆道,“我看到有人为了活命跪地哀求,我看到他的血和脑浆流了一地。”他对警察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憎恨他们。孟买警察是最可恶的渣滓。”侯赛因是孟买最优秀的罪案调查记者,他为当地最大的报社工作。但这件事从未能见诸报端,自那以后他才知道,媒体所报道的警方偶遇事件统统是胡扯,新闻记者不过是重复谎言的速记员。“我们是恶棍警察的秘书。”
警方、媒体和法院都努力维持着偶遇的假象。他们知道剧本该怎么写:帮派分子总是最先开枪的,警方反击不过是出于自卫。他们从不追问细节,就像他们从不愿深究印度电影里的逻辑漏洞一样。如果你相信媒体对偶遇的报道,你就必然以为所有的帮派分子都是蹩脚得不能再蹩脚的枪手。而另一方面,警方非但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且每一次都恰好击毙了嫌疑人。
在美国,人们把穿着蓝色制服的警察称为“细蓝线”,正是这些人守护着平民的安全,确保人们能安居乐业,并把普通百姓和在暗中窥视、居心叵测的犯罪分子区别开来。如果用制服类比,那么在孟买,我们应当把警察称为“细卡其线”。但这条线非常模糊,我们不能确定它是不是起到保护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确定它保护的究竟是谁。它像是孩子用粉笔歪歪扭扭、断断续续画出来的,有时它很显眼,有时则几乎消失不见。总是有人盯着那条线,在它断开的地方乘虚而入,像水獭悄无声息消失在黑夜的水面。
民众对暴力的容忍度越来越高。1998年10月,孟买警队设立了六个特别行动组,根据侯赛因在一篇报道中的说法:“其主要职能就是歼灭帮派分子。”其中一个行动组的领队是萨拉斯加,另一个领队则是艾杰。行动组不受辖区的限制,可以深入城市腹地或远赴郊区,随心所欲地选择下手的目标。偶遇一旦发生,距事发地最近的警局会立即揽下功劳。在行动组成立以前,警方已在过去9个月的偶遇中击毙了10人,而在行动组成立以后,警方在43起偶遇中射杀了53名受到指控的黑帮成员。43起偶遇,无一出现在侯赛因(或任何追踪独家新闻)的报道中,公众对此反响冷漠,无人愤而指责警方公然成了刽子手。
当你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你会赋予执政者——理应保护你的人以无限权力。部分商人因不肯付勒索金而被黑帮谋杀。“政府就眼看着我们没命吗?”政商两界就日益泛滥的勒索问题召开大型会议时,孟买的商人代表如此质问道。商人们愤怒,却不敢太愤怒,所以他们在会上的发言既谄媚讨好,又语带威胁。大约是错误地引用了西方的什么问卷资料,孟买人最爱把孟买警队和苏格兰场作比较,说它“仅次于苏格兰场”。而遭到警方追捕的帮派分子也不断重申这一论点,仿佛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似的。为湿婆军效力的阿莫尔被警方逮捕后,曾遭到严刑拷打。他被吊在半空,双手各绑在一只轮胎上,即便如此,阿莫尔还是不无自豪地对我说:“孟买警队不输给苏格兰场。”但在这一次的公开会议上,“仅次于”摇身一变成了“更优于”,商人们向政府献媚,说“孟买警队比苏格兰场更强”。与此同时,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威胁政府说如果警方不能尽到保护的职能,他们会停止向地方缴纳营业税。
这座城市于是继续散布着恐慌,反复向民众强调危险无处不在,把自己包装得比人们想象中更为暴戾。报纸头条报道这种暴戾,宝莱坞电影拍摄这种暴戾,而黑帮和警方都乐见其成。因为暴戾的存在,黑帮势力得以进一步增长,他们靠市民的恐惧心理为生,如鱼得水。也因为暴戾的存在,民众为求保命,益加赋予了警方法外行刑的生杀大权。
某个夜晚,在回尼皮恩航海路的家时,我搭了艾杰的顺风车。我同他说起我和萨拉斯加的会面。“他们是简单粗暴的虫害控制员。”艾杰这样评论包括萨拉斯加、普拉迪普·夏尔马和萨万特等在内的偶遇专家。“好的刑侦工作是揪出细小的线索,把它们一点一点拼凑起来,绝不放弃,直到你能破解整个谜团。”艾杰一边解释,一边表明了他对偶遇专家的不认同:“他们却不是这样。这些人是职业杀手,听令于某个黑帮,以便杀死敌对帮派的成员。”艾杰还透露说高里本人下了令,欲处死可能叛变的手下。因此,萨拉斯加或夏尔马在这个节骨眼上“恰好”偶遇了萨达·帕瓦里一伙,“显得格外可疑。他们杀人灭口,也是为了掩盖这两年来和高里的私下交易。”
身为特别行动组的领队,艾杰却不是所谓的偶遇专家。他只是利用萨拉斯加、夏尔马和萨万特等人的名声狐假虎威而已。每一次艾杰审问犯人,我都听他扬言要当场处死他们,而嫌犯不疑有他。但艾杰对手下其实管得很严,从不给他们酌处权,按他的话说:“我告诉队上的每一个人,除非得到我或副队长的许可,除非我们点头,不然不许处决人犯。话虽如此,自从我上任以来——”也就一年不到的时间,“已经默许了二十三起偶遇了。”
他究竟要如何肩负起这样的重责大任?艾杰把批准偶遇视作勇者的决定。“杀人与否,常在一念之间,更需要下令的警察有良知、有道德。”
   

展开
目录

 卷一 权 力
    001 寻根志
    020 说不的国家
    031 两种货币
    045 代权
    046 印穆冲突(1992-1993)
    075 大选(1998)
    111 大佬
    130 孟巴
    150 仅次于苏格兰场
    151 艾杰•拉尔:爆炸案与帮派战争
    191 偶遇
    209 黑领工人
    215 穆赫辛:达乌德帮
    232 萨蒂什:叛变者
    262 沙基尔:流亡的教父
    
    卷二 欢 娱
    279 吃瓦达餐包的人
    292 燥热之城
    297 蒙娜丽莎跳舞
    347 红灯区
    353 两种人生:赫妮/曼努吉
    372 除夕夜
    380 酿造欢愉
    387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克什米尔任务》
    415 马赫什•巴哈特:《我心悲痛》
    425 打拼者和难近母
    449 被告:桑杰•杜特
    459 星梦与黑帮
    
    卷三 旅 途
    477 记忆的地雷
    480 孔雀宫综合高中
    493 满世界的孩子
    497 金翅鸟
    498 吉里什:都市异乡人
    524 巴班吉:逃家的诗人
    545 挤一挤
    551 挥别尘世
    589 独我与众我
    595 后记
    598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