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80088
  • 作      者:
    殷健灵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2015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2015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2015年中国好书榜少儿类TOP100
  版权输出越南等国。
  青少年成长知己、青春期孩子的灵魂摆渡人殷健灵为青春期男孩、女孩打造的心灵成长书;
  畅销书《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姊妹篇。
  全彩印刷,内附知名插画师精美插画,让青少年在精美的阅读中,享受心灵的盛宴。

展开
作者简介

  殷健灵,1971年10月生于上海,在南京近郊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法学学士,文学硕士。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做过女性杂志主编,现为《新民晚报》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18岁在《少年文艺》(上海)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以青少年文学创作为主。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纸人》《哭泣精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天上的船》和《甜心小米》系列,以及散文《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等。另著有《零度情感》《俯瞰天堂——米开朗基罗艺术与人生的昼夜晨暮》等成人文学专著。
  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等。
  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巨人”中长篇小说奖、台湾“好书大家读”优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第四届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第八届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儿童文学》首届十大青年金作家等。并获2013和2014年度国际林格伦纪念奖提名。

展开
内容介绍

  青少年成长知己、青春期孩子的灵魂摆渡人殷健灵给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心灵成长书,十五封信,包含青春期男孩、女孩敏感的自我认识、人际交流、人格修炼、爱情、亲情、成长等各个方面,笔法细腻,亲切灵动,让青少年在唯美的散文化语言中,寻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展开
精彩书摘
  亲爱的J:
  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了。
  我曾经以各种方式在纸上和你对话,向你讲述那些过去了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那些故事或是让你感到新鲜,或是让你从中窥见自己。我讲述,是在回望来路,也希冀这些故事化作一盏盏夜色中的暖灯,为你照亮前行的路。
  J,我清楚地意识到你不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不断长大着的一代人。
  你是一群我看不真切的影子,一拨一拨从我眼前经过。
  像植物一般,你蓬蓬勃勃地生长,渴望着黎明的晨曦和晶莹欲滴的露水。你以为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你,可是,你却偏偏看不清楚自己。
  你央求我一遍一遍讲述,讲述已经不再新鲜的故事。
  当然,我也愿意讲述。只要生命没有停止生长,那些话题永不过时。
  这一次,我依然要为你写十五封信。第一封信,让我们来说说——镜子。
  J,你是否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长大?
  你又是否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从镜子里专注地打量自己,是在什么时候?
  你能接受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吗?你喜欢那个镜子里的你吗?
  说起来,我对镜子的记忆始于幼年时。那时候,只有四五岁的样子。我住在一栋灰色楼房的底层,靠西的那一套公寓。房子外面便是一堵爬满绿藤的山墙。我时常跑到房子外面,看天空,看山墙上恣肆生长的藤蔓,也看三三两两经过的大人和小孩。有时候,只是安静地蹲在走道里,用白色的滑石笔在水泥地上画画。
  丹姐姐有时会站在旁边看我画画,她是我的邻居。丹姐姐上初中了,她的头发是卷的,是自己用卷发棒烫出来的卷儿。她并不与我说话,只是漠无表情地看,看了一会儿,别转身走回家里去了。她的房门半敞着,并不忌讳别人看到她在做什么。或者说,她并不在意门外的小人儿,她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看见她站在了大衣柜的镜子前,用唇膏在自己的嘴唇上轻轻涂抹,她的嘴唇呈现了浓艳的鲜红。她对着镜子做出各种表情,或笑,或皱眉,或作委屈状。她又摆出各种姿势,或叉腰,或侧身,陶醉地凝视镜子里自己的侧影。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
  接下来,她又做了一件让我惊奇的事。她从一堆衣服里抽出一条丝绸短裙,将它揉成一团拽在手里。然后撩起自己的裙摆,将她手中那团东西塞了进去,正好是臀部的位置。那团东西便将她的臀部撑得丰满无比,她俨然有了成熟女性的身材。她按着自己的“臀部”,在镜子前学着模特扭动腰枝走了几步,一边回过头去自恋地欣赏自己的步态。
  我在门外看呆了。
  年幼的我,并不明白丹姐姐为什么要这样做。但眼前的一切,又分明给了我小小的“惊觉”。过了一些年,当少女的我也时常在镜子前流连时,总会想起幼年时见到的一幕,它曾让我萌生强烈的模仿冲动——我喜欢丹姐姐在镜子前微笑的表情。
  J,你知道吗?长大着的我们,往往是从“镜子”里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
  心理学一直把“照镜子”看成是体验自我的重要时刻。据说,连猩猩照镜子时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因为它看到了自己。
  而我们最初也是通过照镜子来发现自我的。我们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形体和样貌,日后对自我的想象便是以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作为依据的。因此,悦纳自己的形象,是我们认可和喜欢自己的前提。
  可是偏偏,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和喜欢自己的样貌。我也是这样的。
  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刚刚步入青春期,人突然又瘦又高,笨拙得像只长脚鹭鸶。我不满意自己的长相,觉得自己眉毛稀疏,鼻梁扁塌,唯有在微微低下颌骨照镜子的时候,因为视角的关系,脸的轮廓变成了瓜子型,觉得唯有那个角度的自己才是可以勉强接受的。于是,我在那个年龄的留影,无一不是微收颌骨,低头看着前方。今天看来,那些照片里的自己,显得古怪严肃,其实一点都不美。
  然而,那个时候的我,收藏着自己的小秘密,也没人告诉我,那个样子并不美。反而是那些轻松自在、面带微笑时不经意间摄下的留影,在今天看来,是美而自然的。
  当一个孩子告别童年步入青春,他(她)便会遭遇青春期的生长突进。那些变化,是突然来到的。体重迅速增长,男孩和女孩仿佛一夜之间拥有了意味着长大的身体标记:男孩子暗哑变粗的声线,隐隐约约的喉结;女孩子生命的初潮,胸前绽放的蓓蕾……更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我们身体的发育并不是均速地长成大人的样子,而是手和脚先长到成年人的大小,手臂和腿紧跟其后,而躯干的生长最为缓慢——于是,我们成了比例失调的“长脚鹭鸶”。
  J,巨大的生理变化仿佛生命的潮汐,推动着你,也困扰着你。这样的滋味,每个长大着的人都会领受。你可知道,有科学家对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孟加拉国、土耳其和中国台湾)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有38%的女孩和27%的男孩认为自己容貌丑陋,缺少吸引力。我想,假如当年十三岁的我也参与调查,多半是归类到这38%的女孩里面了。而今天的我,早已不是如此看待自己了。
  一个孩子接纳自己,一定是从接纳自己的身体外形和面部特征开始的。
  J,你知道吗?心理医生为当事人提供求询时,如果当事人不能够认同自我,比如认为自己不聪明、不可爱,不受人欢迎,或者挑剔自己眼睛小了、个子矮了,脸不是瓜子形等,心理医生就会建议他们去照镜子,并且学习对着镜子微笑。因为,你所认为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你。你在内心幻想一个完美的标杆,一旦看到的自己与之有差距,你就会对自己产生不满,甚至憎厌自己。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美的标准,犹如四处攀附、寻找藤架的牵牛花。它时常在变。正如唐朝以胖为美,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脸蛋红润、富于肉感的年轻姑娘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直到九十年代,人们才开始“以瘦为美”。既然美的标准会因时代、地域和文化而改变,那总有什么是不变的吧?
  是的,当然有不变的东西。正因为美来源于人的主观感受,受人的情感的影响,因此,美的感受,一定来自人的心灵。面对同样的风景,人在心绪愉快和悲哀时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一个悲哀的人,是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的。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一定会忽略对方相貌的缺陷。而你们的父母,也一定不会在乎自己的孩子的长相。所以,与其去追寻不断变化的美的标准,不如守定自己的一颗心——一颗完全能悦纳自己的心灵。                                                            
   
展开
目录
第一封信:请从镜子里面对自己
第二封信:你拥有很多爱,为什么仍然孤独
第三封信:为什么要上学
第四封信:受欢迎的人
第五封信:生命旅途,每个阶段都有意义
第六封信:面对不可理喻的世界
第七封信:沟通的力量
第八封信:不断敞开的未来:没有绝望
第九封信:“喜欢”与“爱情”
第十封信:有一种爱与生俱来
第十一封信:从文学中寻找答案
第十二封信:发现诗意之美
第十三封信:身体里那只蛰伏的小兽
第十四封信:恻隐之心和虔敬之心
第十五封信:太阳在选择中上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