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部书是以人类野心的本性为主题的小说。——米勒
2. 一部寒冷无声的戏剧,清醒地描绘了人类野心的动机压倒道德使命的悲剧感。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人类戏剧”之一。——罗龙治
3. 寒冷无声的舞台剧;淑世教化的伦理意义;冷澈观照的美学价值。
4.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堪称一部“人类的戏剧”。他以“写实”的态度呈现历史人物的生动个性,由此,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难忘的英雄,使我们对三国舞台上的群像以及他们清醒奋斗的悲剧意识,认识得更深刻。本书是改写本,以魏蜀吴三方势力的消长为线索,以简要而生动的文字,艺术地再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三国演义》的伦理和美学价值
米勒(Roy Andrew Miller)曾为《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写过一篇序,他说:“这部书是以人类野心的本性为主题的小说。”这话极具启发性,其实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以人类野心的动机,压倒道德使命的悲剧感作为主题的一部小说。
《三国演义》强烈地表现了道德使命被压倒的悲剧感,很显然的,这种悲剧感,足以刺激人的情绪,陶冶人类的情操,因此 对于社会群众自然具有淑世教化的功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罗贯中强调这一伦理观念的时候,对主张以魏晋为正统的史学家, 乃是一种非常的挑战。
罗贯中是明朝初年的人,那时魏晋早已被正统史家公认为东汉以后合法的继承者。因为自从晋朝的陈寿写《三国志》以曹魏 为本纪,以吴蜀入列传,尊曹魏为正统以后,到了宋朝的大史学 家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时候,又以魏晋宋齐梁陈一线相承,便也就以魏晋来纪年,称诸葛亮北伐为“入寇”,于是魏晋为正统的地位也就不可动摇了(参阅《司马光文集》中的《答郭纯书》,《内藤湖南全集》第十一卷论宋代史学发展的“正统论”部分)。从晋到宋,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反对这种看法,像晋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宋代朱熹的《紫阳纲目》、张栻的《经世纪年》都主张应以蜀汉为正统,可是这种说法不为传统史家所接受,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大概只有民间说书人为蜀汉抱不平之外,史学界是早就尊曹魏为正统了。罗贯中受了说书人的影响(因为演义的底本是《全相三国志平话》,罗以此书为骨架),而且显然他也看穿了在伦理上尊曹魏为正统的荒谬性,所以他就公开拥蜀, 把曹魏集团的主要人物曹操、司马懿等扮作反派角色,代表人类野心的动机,时加讽刺;同时对于蜀汉集团的主要人物像诸葛亮、关羽等则赋予强烈的道德使命感,时加称扬,这便是《三国 演义》所发挥的悲剧伦理的观念,这个观念和中国古代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正好相符,于是中国人以道德伦理为首的英雄崇拜观念,便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更普遍地深入民间。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讽刺,到处可见,对于诸葛的称扬也触目皆是。在这里我们就以《三国演义》中表现君臣父子的伦理最感人的一幕来做说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写刘备托孤的场面:
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吩咐毕, 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 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罗贯中在这里把君臣父子朋友的关系,融成一种因共同的政治理想所凝结的永恒的感情,我们再也找不到历史上任何一对君臣的诀别像他们这样感人,这一幕伦理结合高于政治利害的描写,是《三国演义》最具伦理价值的场面之一。
然而,《三国演义》如果只具有这种淑世教化之用的伦理价值,没有更高一层的“冷澈观照”的美学价值的话,它还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地位的小说。
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上曾经说过:吾人之知识与实 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痛相关系。兹有一物焉,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吾人之心境,如云破月出,以此心境观物,则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以及人类之言语动作,悲欢啼笑,皆是极美之对象也。
我们现在以王国维所阐释的美术的作用,和《三国演义》的《西江月》题词对照一下,就立刻可以发现《三国演义》正是这种寒冷无声的舞台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像这样冷澈的观照,才是《三国演义》真正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学地位的所在。
《三国演义》中发挥高度美术技巧的地方,也是很多的。例如第五十七回写周瑜之死:
(周瑜)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这实在是一段绝美的文字。因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面庞秀丽而又极具个人英雄主义气质的人物。他没有什么政治上的理想,只是愚昧自负地想帮助孙权横行天下(《三国志》周瑜传也说周瑜在赤壁江上反抗曹公只是因为“英雄乐尚横行天下”)。可是周瑜的野心动机,一再地被诸葛孔明所遏阻。结果周瑜不但不能觉醒横行天下的迷梦,反而在临死之前,怨恨苍天何以生下周瑜,又另外生了一个诸葛亮!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罗贯中对于人类自私的野心和愚昧的自负,以极高的艺术技巧来表现。因此只要人类自私的野心存在一天,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就将永远不朽。
此外,《三国演义》写赤壁战前的晚上,曹公在大江之上横槊赋诗,这一段场景也表现了罗贯中极高的艺术技巧。《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写道:
曹操正谈笑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 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怀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这大概是《三国演义》中最美、最凄凉的一段文字。原来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经五十四岁的年纪了。这时候他好像是站在人生事业和名望的峰顶,俯瞰一生的戎马生涯,便有一种悲恸而又自负的感觉,但接着他又想到明日一战就可扫平江南,收揽江东二乔回到铜雀台去优游岁月,这不禁又使他开怀起来。然而这时大江之上,竟无缘无故地被惊起了一只乌鸦。这只乌鸦先是使他隐隐地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在他喝下巨量的酒后,渐渐地扩大成为大醉中的清醒:今夜以前和今夜以后,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人生就像是这只被惊醒的乌鸦,它永远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
这层境界就是《三国演义》在美学上所攀抵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它在文学上不朽的成就。凡是用通俗小说的眼光来评估《三国演义》的人,显然是忽略了这点,而那些用“绝对的奸雄”的眼光来打量曹孟德的人,也将看不到这一精彩的情节。
无声的戏剧
就像是月光下岑寂的舞台,在所有的动作都停止以后,它自有一种严肃的悲凉。这正是歌德所谓的:
人类一切的呐喊,一切的挣扎,在众神的眼中,都只是一片永恒的宁静而已。
通过《三国演义》这一部“人类的戏剧”,我们对三国舞台上的群像以及他们清醒奋斗的悲剧意识,认识得更深刻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真是矗立在人类面前永恒而真实的悲剧。
青梅煮酒
玄德的一颗心这时才放了下来。原来曹操只见园中青梅已经结成,打算请玄德在园中煮酒尝鲜。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喝到半酣,曹操忽然问起玄德,可知当世之英雄?玄德谦辞,但在曹操坚持之下,玄德只好说:“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以算得上是英雄了。”
曹操却笑道:“冢中的枯骨!我早晚要捉到他!”
玄德说:“河北的袁绍,四代之中,身居高位者有三人。在他的门下又有许多官吏。如今他盘踞了冀州之地,部下能干的人极多,可以算得上是英雄了。”
曹操说:“袁绍外强中干,实在是个贪利胆小之徒,又缺少谋略,一味爱惜生命,算什么英雄!”
玄德又说:“有一个人,人称八俊,声威震动九州,名叫刘景升的,应当可以说是英雄了。”
曹操不以为然,他说:“刘表这人徒得虚名,毫无实力,绝不是英雄。”
玄德说:“有一个人血气方刚,是江东地方的领袖,孙伯符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说:“孙策不过是仗赖着他父亲的声名,不是英雄。”于是玄德问道:“益州的刘季玉可以算得上是英雄吗?”
曹操说:“刘璋虽然是宗室,然而不过像是一只守门狗,哪里配称得上英雄!”
玄德搜索枯肠,已想不出有作为的人物,遂向曹操说:“像张绣、张鲁、韩遂这班人怎么样?”
曹操鼓掌大笑道:“这群碌碌无用的小人,何足以挂齿!”玄德说:“除了这些人以外,我实在也想不出了。”
曹操说:“所谓英雄,是胸中怀大志,腹中有良谋,有包藏宇宙的机心,吞吐天地的志向的人哪。”
玄德深觉曹操所言不差,就问道:“当今之世,丞相以为何人能当得上英雄两字呢?”
曹操以手指玄德,然后再指向自己说:“当今之世的英雄人物,不过只有使君你和我两人罢了!”
玄德一听,大吃一惊,手中所拿着的筷子,竟然落到地下。席散后回到府中,对关、张两人说起此事后,玄德说道:“我之所以学老农种菜,正是希望曹操知道我并无大志,不料还是被他指我为英雄。”
这事以后,玄德借着带兵往徐州伐袁术的机会,急忙远离曹操,另谋发展。
移驾许都
献帝遂入洛阳,只见宫室烧尽,街道荒芜,满眼望去都是蒿草。帝后来到小宫,百官朝驾,都站立在荆棘之中。于是献帝下令改元, 改兴平为建安元年。这一年,又逢大饥荒,城中居民无以为食, 剥树皮草根来吃,一些达官显要也出城打柴,捡拾野菜,汉末气运之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时,曹操正在山东,听说车驾已经回到洛阳,便聚集谋士商量。荀彧进言说:“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各国诸侯尊为盟主;汉高祖因为义帝发丧,而深得天下民心。如今天子蒙尘,将军可趁此时发动义兵,尊奉天子来争取民心,这是成就大事业的方法。如果不把握机会,恐怕有人捷足先登了。”
曹操一听荀彧的话,但觉心有戚戚焉,正要收拾起兵,忽然有使者带来圣旨要征召曹操,曹操当日便领兵西进。
原来献帝在洛阳,百废待举之时,李傕、郭汜又领兵来攻。董承建议往山东避难,出发之时,百官无马匹可骑,都随马步行。才出洛阳不远,只见无数人马杀将过来,帝后战栗得话都讲不出来。忽然一骑飞奔前来,报告说:“曹将军发动了山东的全数军队,应诏来保驾,听说李傕、郭汜已经来攻,所以先派夏侯惇为先锋,领精兵五万,前来护驾。”
不多久,曹洪等人也来见驾。献帝便命夏侯惇分两路迎战贼兵,尽力攻击,这一次战役,李傕、郭汜大败,死了万余人。第 二天,曹操领大队人马来到洛阳。李傕、郭汜得知曹操领军来到, 打算速战速决,李傕军马先来挑战,曹操便命许褚、曹仁领三百 铁骑冲进李傕营中,冲入冲出三遍之后,方才布阵。李暹、李别两人上阵,还未开骂,便被许褚砍下人头。许褚回到营中,曹操极为高兴,抚着他的背,说:“仲康,你真是我的樊哙啊。”
又命夏侯惇领兵从左出,曹仁领兵自右出,自己亲自上阵,领兵由中间冲入敌阵,鼓声一响,三军并进,贼兵抵挡不住,大败而走。曹操亲自举着宝剑,领军连夜追杀,杀戮极多,李傕和郭汜自知不敌,又无处可容身,便逃亡山中落草,当强盗去了。曹操立了大功,自不免得意。献帝宣召入宫议事,曹操出见
使者,只见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原是董昭,字公仁。两人相谈投机,曹操便问起董昭有关朝廷的大事。董昭说道:“如今将军兴义兵以除乱贼,又能入朝辅助天子,这就是五霸的功业。但是,诸将人多,意见也分歧,未必服从将军。如今留在洛阳,恐有许多不便的地方,不如移驾前往许都,方是上策。虽然朝廷一再迁动,并非好事,天子又在新近才回到洛阳,国内不论远近无不关心东都的动态。如今又行迁都,恐怕还有反对者的意见。然而,一个人要做不寻常的事,方能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啊!这一点还望将军仔细考虑。”
曹操听了董昭的话,心中大喜,便用董昭的说辞,告诉大臣, 因为京师缺乏粮食,不得不驾幸许都。许都靠近鲁阳,转运粮食十分方便。曹操便和谋士密议迁都的事情。
次日,曹操见献帝,说明移驾许都的理由,献帝不敢不听从。群臣因畏惧曹操势力,纵有异议,也不敢提出,遂择日出发。曹操领军护送,百官都步行随从。行不到几里,前面有一高陵,忽然李傕的旧将杨奉、韩暹领兵拦路,徐晃在前,大叫:“曹操想要劫驾往何处!”
曹操出马,一见徐晃威风凛凛,便令许褚应战,两人刀斧交锋,战了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败。曹操鸣金收军,对谋士表明爱才的心意,遂由满宠去将徐晃说服,投降了曹操。曹操得到许褚、徐晃两人,真是如虎添翼。杨奉、韩暹失去徐晃,势孤力单,只 好领着军队投靠袁术去了。
曹操收军回营,厚待功臣谋士。迎銮驾到许都后,大兴土木, 盖造宫殿屋宇,立社稷宗庙,又修城郭府库,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赏功罚罪,一任曹操决定,曹操自封为大将武平侯。从此之后, 大权就落到曹操手中,朝廷大事,先禀曹操,然后才能上奏天子。
樊城之难
这时关公在麦城计点人数,只剩三百多人,粮食又已完全用完,离城的人越来越多,赵累建议关公弃城,逃入西川,再整兵来救。关公遂留下周仓和王甫守城,和关平领了残卒二百余人走向北门外的小路,走了二十余里,果然落入了吕蒙的埋伏之中。关平奋战断后,关公在前开路,随行只剩下十余人。正走之间, 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被马忠所捉,关平来救,也力尽被俘。两人被带到孙权处,孙权招降关公,表示要结秦晋之好,关公厉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我和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会和你们这些叛逆为伍?我今天误中奸计,也不过一死而已,何必多说!”
孙权回顾众官,表示自己深爱关公这等豪杰,希望有人能劝降,主簿左咸进言说:“主公,千万不可。从前曹操得到这人,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袋金,下马一袋银。如此优礼,毕竟还留不住,听任他斩关杀将而去,以致今天反为 他所迫,几乎要迁都来避其锋锐!主公今天既已捉得,如果不立刻除去,恐怕有无穷后患!”
孙权沉吟半晌,说:“这话说得是!”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孙权遂命人推出行刑,关公父子都被斩。关公死时,年不过五十八岁。樊城之役,关公捐躯,麦城又被攻下,而荆州又再由东吴来统辖了。
三分归一
这时邓艾听说钟会建了大功,心中不喜,遂想引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攻取成都。邓艾及子邓忠凿山开路,搭造桥阁,靠着干粮及绳索,行军七百余里,自阴平进兵,在巅崖峻谷之中,走了二十多日,沿途所见,俱是不毛之地。大军来到摩天岭,马不能行,邓艾便命人把军器撺下去,军士或裹毡滚下, 或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渡过了摩天岭。然后领了二千余人, 星夜赶路来攻江油。江油守将不战而降,邓艾又续攻涪城,城内 官吏军民以为魏兵从天而降,尽都出降。邓艾兵屯涪城,进攻成都,蜀虽有诸葛瞻领成都兵七万御敌,可是救援不至,寡不敌众,诸葛瞻只得一死报国。邓艾续攻绵竹,很轻易地得了绵竹,遂来攻打成都。
后主在成都闻讯大惊,急召文武百官商议,众官皆主张投降, 后主遂令光禄大夫谯周作降书,预备投降。当邓艾入城时,成都之人预备了香花引接。姜维在剑阁抵御钟会,闻讯大惊,一时手下战士号哭之声,传数十里之远。
姜维见人心思汉,乃假意投降钟会,趁机离间钟会和邓艾的感情,钟会乃写信到洛阳给司马昭,中伤邓艾,说邓艾心有反意。钟会又请姜维设计收拾邓艾,假司马昭诏令,先遣散邓艾羽翼,而后在邓艾府中,捉得了邓艾、邓忠父子,将两人解送洛阳。姜维因见钟会尽得邓艾军马,威声大震,便怂恿他自立,诈称太后 有遗诏,声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可惜事机早泄,钟会在宫 外被乱箭射死,姜维知事无可为,也自刎而死。
当后主来到洛阳时,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按月供给一切用度,后主觉得十分安适。有一天,后主亲往司马昭府第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席间,先以魏乐舞来取娱众人,蜀官见了感伤不已,而唯独后主面有喜色。随后,司马昭又令蜀人演蜀乐,蜀官听了,人人落下泪来,而后主却嬉笑自若!酒喝到半酣时,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竟到这种地步!像刘禅这人,就是孔明还在,也不能辅助他周全,何况一个姜维!”
司马昭乃问后主说:“还想不想故国?”
后主回答说:“这里好得很,我一点也不想蜀国。”
过了一会儿,后主起身更衣,郤正跟到厢下,对后主悄声说:
“陛下怎么这样回答呢?如果他再问,你应当流着泪说:‘先人的坟墓还在蜀地,我的心每天都挂念忧伤啊。’晋公就一定会放你回去。”
后主把这番话牢记在心,酒喝到微醉,司马昭又问起同样的问题,后主用郤正教的话回答,可是流不出眼泪来,就把眼睛闭上,司马昭一见,就笑着说:“怎么就像郤正在说话呢?”
后主一惊,张开两眼就说:“啊,您猜得真对!”
司马昭和左右从人大笑了起来。司马昭因此事而觉得后主诚实,所以并不猜忌他。
西蜀投降后,因为司马昭有功,魏主曹奂乃封司马昭为晋王,司马昭有两子,长子司马炎,聪明英武,胆量过人;次子司马攸, 性情温和,恭俭孝悌。因司马师无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昭常对人说:“这天下,乃是我大兄的天下!”
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不久之后,司马昭在宫中中风,不能言语,临终之前,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安葬之后,司马炎召贾充、裴秀等人入宫,他对两人说:“曹丕尚绍汉统,孤岂不能继承魏统?”
贾充、裴秀二人忙奏拜说:“殿下正当效法曹丕继汉统的故事,建筑受禅台,布告天下,而后即大位。”
司马炎闻言大喜,次日,带剑入宫,曹奂慌忙下御榻迎接, 司马炎坐定后说:“魏得天下,谁的功劳最大?”
曹奂忙答:“这,都是晋王您父祖出的力。”
司马炎笑着说:“我看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把帝位让给有德之人?”
曹奂大惊,口噤不能说出话来,贾充从旁劝说,曹奂不得不筑受禅台,一如汉献帝时。十二月甲子,曹奂亲捧国玺,立在台 上,大会文武百官,请晋王司马炎登坛即帝位,司马炎称帝,国号为大晋,改元为太始元年。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 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
在吴国,孙休听到司马炎篡魏称帝的消息,知道司马炎必将伐吴,忧虑成疾,不治而死。群臣乃立孙皓为君,改元为元兴元年。次年又改为甘露元年。孙皓为人凶暴,沉溺酒色,宠幸宦官,群臣劝谏不从,滥杀无辜,后又改元为宝鼎元年。孙皓居住在武昌时,百姓为应付其奢侈无度,供给十分艰苦,国家已至公私匮 乏的地步。至吴主凤凰元年的前后十余年,孙皓更是恣意妄为,杀忠臣四十余人,出入常带铁骑五万,群臣百姓恐怖万分,而又莫可奈何。
直到咸宁四年,襄阳守羊祜推荐右将军杜预伐吴,晋主司马炎乃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在襄阳抚民养兵,准备伐吴。当吴主淫虐,以致民忧国敝,无可复加时,杜预乃领兵十万出江陵,司马伷、王浑、王戎、胡奋各从滁中、横江、武昌、夏口出兵,水陆兵二十余万,战船数万艘,开往东吴境内,所到之处,吴民望风而服。杜预每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遂攻下武 昌、牛渚,深入吴境,江南军民不战而降。孙皓乃效刘禅率文武投降,于是东吴四州八十三郡全归大晋。后来,魏主曹奂死于太 康元年,吴主孙皓死于太康四年,后汉皇帝刘禅死于晋太康七年,鼎立的三国终于归一,因此而开启了晋一统的局面。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