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故宫》《颐和园》同类图书,精装、100克纯质纸四色印刷、200张珍贵彩图;法国作家雨果交口称赞的中国园林,圆明园融东西方多种建筑风格
本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从历史人文背景及地理地貌来综合介绍圆明园;第二章从圆明园100余处园林景观中选取典型性的31处作重点介绍;第三章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圆明园,着重从园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图书文献和器物文明的角度进行展开;第四章主要从政治文化和政治功能的视角解读圆明园;第五章从皇家园居生活的视角来审视圆明园,展示清代宫廷人文生态和民俗文化的某些片段;第六章叙述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全过程。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时,为了给清廷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迫使清政府长期俯首帖耳,额尔金借口英、法被俘人员在园内遭到监禁凌辱,决意焚毁圆明园。他诡称要求交出安定门时尚不知英法“侨民”遭屈辱虐待,因此“和议尚不能成立”,叫嚣“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势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者也”。同时,额尔金还要求清廷须向受害人家属支付赔款三十万两白银,并以没收关税、阻碍漕粮和援助太平军相威胁。法方亦乘机勒索赔款二十万两,但对焚园持异议。葛罗认为“如此为之,则是自济于野蛮人矣”,若对清政府“逼之已甚”,奕訢可能会不敢议和,而不得不进攻皇宫,最终导致清朝颠覆,致使太平军得利,反不符合英、法利益。格兰特认为清政府非常重视圆明园,焚毁圆明园就能“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比单纯签订条约要效果显著。
其实,英军决定焚毁圆明园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不亚于紫禁城。在额尔金看来,圆明园乃是清帝最宠爱的宫殿,焚毁圆明园“足以使中国及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是一个既可打击清政府,又不至于因焚毁皇宫而可能吓跑恭亲王等人,从而失去谈判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焚毁圆明园是要对清廷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留下永久不可磨灭的印迹,使之更加顺服。所谓的战俘被害,仅是借口。最终目的无非是迫使清廷就范,速定和约。因为,冬季即将来临,侵略者须尽快撤离北京,避免补给困难和在天气严寒的冬季作战。为此,他们要采取断然措施来逼迫清廷早定和约。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便采取了焚烧圆明园,威逼清政府,加速和约缔结进程的手段。法军医生吕西认为此举“是打击清朝官员,特别是宫廷思想精神的唯一办法……皇帝才是我们直接打击的对象,我们只让一个人难受。我们给后人留下我们复仇的永久回忆,留给那些可以确保我国未来安宁的大人物一种恐怖的感情。如果再过几天(大概是25日)我们能够签订和约,这在大部分上是多亏了这一强有力的行动。这一行动的打击力度要比让小人物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的力度还要大”。
15日,英军嚣张地发布公告,宣称将“圆明园内宫廷殿宇立行拆毁”。18日,格兰特派骑兵团在圆明园及周边地区四处点燃起罪恶的大火,圆明园顿时化成一片火海。“有一两师军队,布散在乡间放火,焚烧四个皇家花园中的一切宫殿。从圆明园开始,其次转向西边的万寿山、静明园,最后到香山。”英军牧师麦卡吉记述道:“重重的烟雾,由树木中曲折的升腾起来。这些树木中掩映着一座年代古旧的靠近此园中心的宏大宫殿,屋顶上镶着黄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闪耀。辚辚的屋瓦构成奇妙的形状,只有中国人的想象力才能构思出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的浓烟迷雾……不久,这一屡屡的烟聚成一团一团的烟,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迸发出来,烟青云黑,云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都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英军翻译官斯温霍说:“火焰和冒着烟的火场随处皆是,使得走什么道路都困难。不幸的是,紧接的许多农舍也被波及,瞬刻化为灰烬……飘荡的火焰卷曲成奇怪的彩结和花环,并最后捻成一股环绕在大门上。从屋顶早已经覆没的大殿中直升天空的一股黑烟与嘶嘶嘘嘘、噼噼啪啪发声正燃烧的红色火焰,为这幅现实的图画提供了强烈的背景,好像为这场遍布周围的毁坏歌功颂德。”格兰特的翻译官形容道:“一根又黑又长的巨大烟柱直插蓝天,表明行动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柱不断扩展、变厚,越来越浓,给北京城罩上一层黑云,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当我们接近圆明园时,大火发出骇人的劈剥和呼啸声。目光透过浓烟,给花草树木涂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他们活像魔鬼,正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英军牧师麦卡吉还具体描述了最后放火的情况:“当我们回来的时候……两队骑兵,绕行一周,将我们忽略过去的那些外在的建筑也都一齐架火燃烧……新焚毁的区域宽阔而遥远,现在所仅存的只有那座正大光明殿,以迄大宫门中间所有的建筑尚屹立存在,未付焚毁。因为里面住着军队,故迟迟有待。时已3点,我们必须整队开回北京,乃发布命令一并焚毁。刹那间,找到了燃烧的材料,有几个手脚伶俐的来复枪手立刻动手放火,遂将这座正大光明殿熊熊燃烧起来。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观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屋顶在火焰中燃烧一些时候,不久即要倒塌。一百码处就可以感到那种炎热的气息。随后巨声一响,屋顶倒塌……这座算作世界上最宏伟美丽宫殿的圆明园,绝不留一点痕迹。”麦卡吉声称:“当你目睹此种情况,一腔荡气回肠的情感自不胜悲从中来,不能自已。从今往后,数千百年为人所爱慕的崇构杰制,不复能触到人类的眼帘了。这些建筑都足以表彰往日的技术和风格,唯一无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和它们比拟。你们曾经看过一次,就永远不能重睹……它们消灭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法军翻译官德里松说:“皇宫被毁,宝塔、博物馆、漂亮的图书馆都被毁,直到地基。那些珍贵的稿本文书已不复存在,就如同过去在亚历山大城的行为一样,大风将黑灰吹拂到了初雪的表层。”“夜色温柔,而圆明园里,屋顶接二连三地坍塌下来,压倒了燃烧中依然挺立的墙壁,吐出大团大团的浓烟……圆明园立刻呈现出一派混乱和劫后的荒凉。”“圆明园继续在燃烧。风吹着浓烟形成的黑云飘向北京城,给北京城蒙上了一层黑纱。”英军中校吴士礼记述道:“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到我们的营地上空,继而推进到整个北京城。尽管都城与圆明园相距甚远,但浓烟带来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落在大街小巷,无声地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在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日光被天空的浓云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围的地区也是一片黑暗。”
大火数昼夜不熄,圆明园惨遭焚毁的同时,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也未能幸免。当时奉命协助奕訢办理和谈的鲍源深描述道:“夷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煨烬矣。”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载:“京城西北,黑烟弥天,竟日不绝。”“万园之园”在火海中化为灰烬,额尔金却得意忘形地宣称:“这番景象很是光辉灿烂……此举将使中国和欧洲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格兰特无耻地宣称:“这是一幕幕壮观的场面,如同尼禄欣赏他亲自下令焚烧的罗马一般……我对于摧毁这样一座宏伟古建筑感到遗憾!我觉得这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但为了给中国人一种将来的教训,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英国首相巴麦尊对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亦拍手称快,并且对城内的皇宫没有同样被烧毁而感到遗憾。倒是蒙托邦承认:“我欣赏过其精美做工的所有漂亮的宝塔,现在都付之一炬。这是与一个文明民族不相宜的报复行为,因为它破坏了在数世纪期间受到尊重的那些令人欣赏的建筑。”
明火执仗的强盗无耻地把野蛮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正直的人们则为之无比愤怒。1861年,法国文豪雨果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英吉利和法兰西。”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认为:“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法国学者布立赛明确指出:“1860年对华‘远征’,是殖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帝国主义征战,与19世纪帝国主义殖民掠夺完全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朱维铮说:“火烧圆明园是对文明的破坏,纵火者堪称文明恶棍。”“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具有侵略性、掠夺性和破坏性,殖民帝国疯狂掠夺中国和破坏人类文化遗产的罪行需要进一步的口诛笔伐。”英法侵略军头目口口声声狡辩清廷扣押、虐待其被俘人员是“不顾国际公法”的“野蛮”之举,而他们火烧圆明园同样出于故意,包含着更多的“野蛮”“残酷”和“不顾国际公法”。姑且不论英法联军一路的烧杀抢掠,单由火烧圆明园造成的“常嫔因惊溘逝”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丰投福海殉难”也是极大的不人道。英军上尉邓恩在日记中直言:“我们声称不打中国民众,只打他们的政府。口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却另行一套。”需要指出的是,洗劫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共同罪行,火烧圆明园也不例外。尽管法军未参加18日、19日大规模的纵火焚烧,但是在占领圆明园之初,也就是6日至8日,圆明园建筑即有数座被焚,大宫门外朝房及海淀附近的居民铺户亦被焚毁大半,圆明园福园门外的澄怀园也被焚烧。内务府大臣明善的奏折明确记载九洲清晏、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门均于6日被焚烧,正大光明殿等于18日、19日被焚烧,玉玲珑馆于24日被焚烧。英军翻译官斯温霍记述说:“当法国人对圆明园内部毁坏工作完竣后,他们烧焚了皇帝的寝宫,退出庭院。”在这一系列的焚烧事件中,英军和法军都难辞其咎,都应受到严厉谴责。
侵略者如愿以偿,火烧圆明园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已成惊弓之鸟的咸丰为保全大局,命令奕訢从速与英、法议和,尽快画押换约。19日,奕訢照会额尔金、葛罗,同意接受一切要求。22日,清廷将现银五十万两赔款缴给英法联军。23日,额尔金、葛罗与恭亲王商定,英国定于24日赴礼部画押换约,法国定于25日赴礼部画押换约。
24日,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和火烧圆明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仪式在礼部大堂举行。英方代表为特使额尔金,中方代表为恭亲王奕訢。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并互换中英《天津条约》。为郑重其事,额尔金要求传集在京文武大臣,同赴礼部。是日,奕訢率大学士贾桢、周祖培、尚书赵光、陈孚恩等,各带护卫入城,候于礼部大堂,其各营禁兵皆止正阳门外。时人描述道:“日午,额尔金、巴夏礼等乘八人舆,入自安定门,盛陈兵卫,鼓吹前导,杂以西洋乐。王大臣等迎于门外,分东西两阶。入席,额尔金等见奕訢用免冠礼,奕訢拱手答之,分左右坐,通事传宾主于樽俎间。礼成,换约而去。”“以礼部为公所,陈设华美。午刻恭邸至,巴夏礼先到,恭邸立而迎之。有顷,额尔金来,设鼓吹,乘八人绿舆,恭邸降阶迎,额免冠鞠躬。宾主坐……以和约彼此画押,即登舆去,邸送之如初。又:恭邸住法源寺,馈夷酋食物。”恭亲王在侵略炮火威逼之下割地赔款,而且,签署条约时,又是鼓乐喧天,又是馈赠食物,低三下四,令人慨叹。条约签订,并互换了文书,然而额尔金和奕訢两人之间的冷淡关系却一点也没有打破。“额尔金勋爵签和约用的是笔,但却想使人感到战胜者利剑的全部分量……英国人这样做,当然不会不经考虑,不会全凭印象,不去考虑事情的意义和后果。在额尔金勋爵对待恭亲王的态度上含有一层政治含义,要使中国感到:英国所签订的不是一个和约,而是一个征服的条约。”中英《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主要内容为: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半岛南端之九龙司给英国,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口,赔偿英国兵费及商务亏损银八百万两。25日,奕訢与葛罗亦于礼部大堂签订中法《北京条约》,并互换《天津条约》。中法《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外,主要内容有: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口;任中国各处军民等传习天主教,赔还以前所没收之天主教堂、学堂、坟茔、田土、房屋,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土,建造自便;赔偿法国军费银八百万两。31日,奕訢将咸丰批准条约的谕旨告知英法特使。11月1日,法军撤出北京。6日,英军将安定门驻扎权交回清政府。9日,英军退出北京,撤回天津。11日,咸丰针对奕訢等人奏请回銮,谕曰:“虽已换约,然退兵后,各国夷酋尚有驻京者,亲递国书一节,既未与该夷言明,难保不因朕回銮,再来饶舌。诸事既未妥协,设使朕率意回銮,夷人又来挟制,朕必将去而复返,且恐京师人心震动,更有甚于八月初八日之举。朕本意暂缓回銮,俟夷务大定,再将回銮一切事宜办理。本年回銮之举,该王大臣等不准再行渎请。”咸丰已经完全被吓破了胆,一味沉湎于热河安逸的酒色生活之中,好似与英、法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14日,沙俄趁火打劫,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借此强占了中国大量领土。26日,奕訢照会英使,申明咸丰愿见各国钦差与否,均可自主,断无勉强之理。此后,奕訢又将此意照会法使。英、法公使表示对此均无异议。这样,亲递国书问题方得以解决。
第一章 圆明兴建 001
一、历史背景 003
二、兴建条件 007
三、六代积淀 016
四、园林特点 021
五、艺术精湛 025
第二章 御苑景观 051
一、前朝后寝 053
二、游赏之区 061
三、西洋风景 094
第三章 文化大观 101
一、园林文化 103
二、宗教文化 118
三、文化收藏 129
第四章 治国理政 157
一、政治理念 159
二、国之中枢 169
三、皇帝办公 176
四、历史瞬间 182
五、万国来朝 200
第五章 园居生活 209
一、皇帝的家 211
二、五帝居园 215
三、后宫女眷 245
四、皇子教育 253
五、节庆活动 255
第六章 沧桑变迁 285
一、圆明浩劫 287
二、圆明沧桑 315
三、圆明新生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