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沉默的十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631725
  • 作      者:
    (丹)J.C. 龚达尔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zui擅长书写爱情和婚姻的丹麦当红作家J.C.龚达尔情感力作

◆几乎所有国际性文学大奖里都有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02、2006)、费米娜文学奖(2002)、美第奇文学奖(2002),等等。

◆媒体盛赞:“把爱写到了jizhi”“捕捉到了生命的核心”“平静又惊心,值得反复回味”!、

◆细细刻镂出恋爱中男女的微妙心理,读完有种“哦,原来男人是这般想法啊”的恍然大悟之感。

◆语言细腻、精准,充满哲思和洞见。非常让人有共鸣。

◆丹麦权wei文学杂志:写现代婚姻和爱情,丹麦当代文学界没有谁比得过J.C.龚达尔。


展开
作者简介

    J.C.龚达尔(Jens Christian Grøndahl),1959年生于哥本哈根。丹麦当今极欢迎的重量级作家。198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以来,已出版20多部作品,荣获和入围了多项国际文学大奖,包括金桂冠奖(1999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02年,2006年)、美第奇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北欧理事会文学奖等。其作品多描绘恋爱或婚姻中男女之间微妙细腻的复杂关系,笔触冷静又犀利,在充满哲思的情感剖析中,随处可见惊人洞见。《沉默的十月》是龚达尔跨入英语市场的第一本小说,也让他自此跻身国际文坛名家之列。

    目前,他与妻子、两个女儿住在哥本哈根。


展开
内容介绍

   十月的一个早上,结婚十八年的妻子突然离家。

   形单影只的丈夫,一时间不明所以。他只能从两个人的联名账户上,追随到妻子的行迹,看她循着七年前两个人一道旅行的路线,从法国、西班牙再到葡萄牙,一路向南。这一切,仿佛一个暗示一般,让他反思起两个人看似完美的生活。

   他回忆起两人最初的偶遇、结合,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来来回回地想到各种可能性,去试图一点点拼凑出生命的轨迹,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妻子为何选择消失,两个人的生活又在何时出现了裂缝。

   一本书写爱情与婚姻、以及生命中那些偶然与必然的书。这位来自丹麦的作家,不疾不徐地将我们人生里那些总试图去隐匿的真心和生活,像一点点拉开毛线团那样静静地摊开,裸露出核心,让人读来平静又惊心。


展开
精彩书评

◆写现代婚姻和爱情,当今丹麦文学界再没有谁比得上他了。《丹麦文学》

◆龚达尔捕捉了生命的核心!《世界报》

◆这是为了维护婚姻之中的爱情而诉说的故事,以及当我们不再相信这些故事之后的遭遇。《华盛顿邮报》

◆龚达尔以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一种似近似远的距离,向我们揭示了婚姻中棘手、令人揪心的问题。《图书馆期刊》

◆一段看似完美的感情,为何在瞬间崩裂?这是龚达尔借此书对我们的提问……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惊人、深刻、在凝视后竟久久无法自已的生命风景!《出版人周刊》

◆数月来读过的一本好小说。多半得益于那些在心理细节上与我惊异的共鸣。水一般澄净的语言,用每每泛起的迷惘搅动我内心的涟漪。读者吾荐  

◆小说精彩之处就是叙述者时时把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可能性并列放置,让人同时看到生命不同阶段的横切面,看到永恒的软弱与逃遁。读者阿密.de 

◆读完有种很真实的刺痛感。像是看到玫瑰花开得鲜艳,无意识地去一把抓住,却没注意到有刺。读者hisbug

◆非常好读,很舒畅。没有一点点停顿,像倾泻的白月光。读者阿怪   

◆精准。用手术刀般的文字对婚姻中的种种表象进行剖析,却不让人绝望,看后回味不已。读者memory 


展开
精彩书摘

【摘句】

1、我不知道她是否有任何秘密,或是有连她自己也不认识的一面。也许,她成了我想象中的人。

2、如此靠近的两个人,竟然可以这么陌生。

3、在那些她禁止我到访,或是不愿接听电话的夜里,我会开着出租车,或把车停在路边,着魔地守着她的门。我知道整件事既荒唐又羞辱,但仍然无法拒绝这个诱惑,让自己更是卑贱。

4、我曾经捧起她的脸,试图找出将我一举释放的目光,但是她时而炽热时而蔑视的眼光,压抑了我的努力。

5、她像对待孩子似的,带着宽容的笑意看着我,轻戳我的脸颊,这种我从未见过的和缓、留恋与温存,让我既快乐又哀伤。

6、在陌生人的世界中巡行,置身于一切之外。

7、我瞪视眼前的黑暗,但反被黑暗环绕;一发现光亮变为之眼花,而光点也随即褪为眼底的余烬,因为一切发生的时间都太久远了。

8、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大梦初醒,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世界虽然似曾相识,但却不是原来熟悉的天地。

9、她宁愿保持沉默,让言辞自行消失,似乎借由沉默,才能一窥事实的真相。

10、在我们和孩子的生命历程中,每个新阶段的出现,都会抹去之前的时光;尽管一切不再相同,只有偶尔透过照片和我们不甚清晰的回忆,或者面对新事件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这些透过时光流转加诸我们身上的改变,以及我们随之失落的一切。

11、我起身向前,与她面对面相视,但是她却已经消失无踪。她站在我面前,却不存在,他看着我的方式,仿佛我是个无形的躯体,似乎她只是独自一人,而我不过是个想法。

12、我爱的不是艾妮,而是自己对她的幻想,是个在我白日梦中闪闪发光的镀金女神;没有人会如此不可思议地完美。

13、我们不需要目的地,只需要日复一日,岁岁年年地一起前进,仿佛游牧的人们,只要架起帐篷,任何时地皆可为家。

14、有些意义,永远无法借由文字来表达,这种跳脱文字的感受,才是令人一再回首的原因。

在共同构筑的琐碎生活中,我们渐渐成了默契和谐的整体,停下来的沉默,间隙里的追忆,还有猝不及防又蓄谋已久的相遇,像一道风刮裂开了我们,我追问自己,直到最后仍然不知道我爱的是我塑造的你,还是原本的你,而也许原本的你已经离你、离我远远。

15.大多数女人的素颜都更吸引人,当然了,女人绝对不相信这句话,她们同样也不知道自己在困倦时最为可人。

16.我不禁想到,这些年来,时间过得多快,那年冬天她搬来与我同住,至此改变了我孤单的生活。时光就像是夜间快速奔驰的火车,高速下明亮的窗口连成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日常事占去我们许多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逐渐长大,每天晚上,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之后,公寓里一片宁静,我们躺在彼此身边,感觉就像小别之后的重逢。有些犹豫,有些笨拙,仿佛两人在分开多时之后,需要一些时间彼此熟悉。这段时间她快乐吗?她和我一样,忙到没时间发问,心满意足地为一切忙碌,忘了自己。我们都一样,沉醉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让自己随着家庭生活的旋转木马团团转,于是,一切背景都褪成了模糊的灯光和色彩。

17.她离开我之后,我发现自己心中的疑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时光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责任、耐人寻味的温情和两人对望时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

18.对付任何恶魔都有两种利器——时间与沉默。

19.我们像陌生人一般彼此相对而坐,有时会无言以对,然而即使是沉默,也不至于令人难过,丝毫不显沉重。我在与人相处时, 若是无话可说, 常会感到窘迫, 她是第一个让我没有这种感觉的人。她有许多让我惊讶的特质,比如在陌生人家中可以安然入睡,或是在说完要说的话之后马上保持安静,丝毫不受我俩之间的无声影响。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话题,没有共同生活,她不过是个住在我家中的陌生人。虽然如

此, 我还是不时想到西蒙的童言童语和她嘴角扬起的笑容。

20.人们亲吻,是因为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其他的事;在世界改变的同时,除了傻气的嘴唇和双手之外,只剩

下相同的大胆表达。


【篇章】

阿斯特丽德站在扶手前方,以城市为背景。微风吹拂下,一头栗棕色长发飘扬,仿佛不规则的旗帜。她戴着太阳眼镜,满脸笑容。洁白的牙齿与后方的白色城市和谐辉映着。七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们在里斯本搭乘小渡船横渡塔霍河,前往卡西利亚什,我在船上拍下这张照片。夕阳余晖下,屋舍的釉彩瓷砖化作一色,此时置身远处,我才真正明白里斯本为何会被称作“白色城市”。河流对岸,从商业广场到古老的上城区和阿法玛区一带,柔和的光线映照着远方的屋舍。从她离开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了。音信全无。我只能通过我们联名账户的对账单来了解她的行迹:在巴黎租了辆车,穿过波尔多,接着经过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葡萄牙的波尔图、科英布拉,最后到达里斯本。那年秋天,我们走的正是同样的路线。十月十七日,她在里斯本取了一大笔现金,之后就没再使用信用卡。我不知道她在哪里。我无从得知。我四十四岁,越来越不懂这个世界。年纪越长,懂得的就越少。年少时,我以为知识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渐趋丰富得如同宇宙一般。日复一日渐次深入的确知事实,将取代难以理解的无常。我当时的确太过乐观。随着时光流逝,我必须承认,我现在的所知比那时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甚至可能稍逊,心中更是少了那股信心。我的那些所谓经验,根本算不上是知识。这么说吧,它们更像是瓶中空洞无力的浅薄回声。在我那贫乏的学识周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无,仿佛干燥的核桃仁,愚蠢地发出嘈杂的噪声。我的经验不过是不学无术的经历,我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

十月初的一个早晨,阿斯特丽德说要离开。她就站在浴室的洗手台前,边倾身看向镜中,边涂着口红。她已经打扮妥当,一如往昔,优雅地穿着一贯的深蓝色。她的优雅中带着一丝保留与谨慎:她钟爱深蓝、黑色和白色,从来不穿高跟鞋。没什么必要。话毕,我们在镜中四目相望,她似乎想知道我会作何反应。阿斯特丽德依旧动人,每当我意识到自己无法猜透她时,她最为动人。她匀称的面容一向令我着迷,这个特色并不常见。大部分人的面孔都有些缺陷:鼻梁不正,胎记和疤痕,或是两侧线条不同,左右脸不对称。阿斯特丽德的面孔两侧以挺直的鼻梁为界,犹如镜中的倒影,划出完美无瑕的弧度。她鼻子高挺,细长的绿色双眼间距较一般人大,脸颊略宽,尖下巴稍往前勾,颜色极浅的饱满双唇几近肤色,微笑时总会勾勒出难以捉摸的线条,而嘴角和眼尾浮现了一些新生的细纹。阿斯特丽德总是带着有意无意的笑容,在绽放的笑靥中,她的肌肤会立即反映出周遭的氛围,以及光线和阴影的温度,仿佛她正置身于自己梦寐以求的场景当中。岁月开始在她的躯体上雕琢出痕迹,即使第二个孩子已经十八岁了,她的体态依然苗条坚挺,并且维持着我们初识时的灵巧轻盈。

如果没有看到银行对账单,我早就会去登记搜寻。但是,我绝对可以了解一件事:她并不想让人发现。我也不打算去找她。当时我问过她准备去哪里。她说还不清楚。她在镜子前停留了一会儿,似乎在等待我的反应。我什么也没说,她就离开了。我听见她在客厅里打电话的声音,却听不清她在说些什么。她的音调中,带着一丝闲散,断断续续的,好像总是有点沙哑。没过多久,就传出关门的声音。我冲了个澡,看到屋后建筑物上方掠过一架飞机,阳光亮晃晃地映在上头。我得不时擦拭镜子上的水雾,才能看清覆满刮胡泡沫的脸。镜中满脸白色泡沫的男人用一贯怀疑的眼神看着我,似乎要说,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男人。他神情落寞,好比疲惫的圣诞老人定格在一幅镜面上,镜子周围贴着葡萄牙瓷砖,上面还有上了蓝釉的植物藤蔓装饰图案。那些瓷砖是她在辛特拉附近一处雾气蒙蒙的小村庄找到的。当时我们驾车穿越葡萄牙北部山区蜿蜒的绿色隧道,去到那个小村庄。我因为满脚泥泞而出声咒骂,她则随性挑剔地检查看来差异极大的一片片瓷砖。一名外套沾满稻草的农夫从驴车后方的桶里倒出一杯烈酒请我喝,浓烈的酒精呛得我嘴角发颤。当夜,我们在下榻的蓝色旅社内缠绵,墙上的壁纸印有艳蓝色花瓣、船只和小鸟,她模糊的低吟就回荡在墙壁之间。在如谜的音韵下,阿斯特丽德既遥远又亲近。我走出浴室时,她已经离开了。公寓里一片寂静。罗莎半正式地迁入新男友住处,西蒙正在撒丁岛的什么地方骑着摩托旅行。再过不久,阿斯特丽德和我,便会真正独处。我们并没有就此详谈,也许是因为两人都无法设想届时的处境。那是一股不一样的沉默,我们小心谨慎地居于其中。以前,孩子们离家,我们总是很享受那种自由。如今,面对眼前的空间,我们既不想放诸脑后,却也不愿任其扩展。

喧嚣的世界归于寂静。他人制造的声响也好,自己发出的声音也罢,数年来,这些主旋律、次旋律、变奏的足音、话语、哭笑和叫喊就萦绕在我的身边。这就如同永不止歇的音乐,不尽相同,却日复一日重现,因为能够入耳并被铭记于心的是旋律,而非乐器,是我们共同筑起的生活,而非个别存在的言语和动静。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却也一年年地有所改变:不得安眠的夜晚和刺鼻的尿布气味,三轮车,床边故事,急诊室,孩子们的生日和学校的郊游,圣诞树和湿漉漉的泳衣,情书,足球赛,欢乐和单调,口角之后的和好。最早的几年间,这个喧闹多变的小宇宙不断膨胀,占领了一切,所有的安排、计划和例行工作横亘在我们之间。我们各自站在新世界的一端,许久以来,只能通过闹哄哄的噪声互相挥手致意。到了傍晚,所有繁忙事务告一段落,我们一起瘫坐在电视前看新闻、益智节目和回放的老电影,虽然两人都没敢提起,但我确定她和我一样,偶尔也会怀疑日常的琐碎是否遮蔽了生命本身应有的意义。许久之后我才明白,生命的意义也许不存在于厚重的家庭相册里那些用相机捕捉的特殊时刻,而是扎根在重复的生活轨迹以及琐碎的事务上。然而,日常琐事缠身,筋疲力尽地站在餐桌与洗碗机之间,手上拿着待洗的碗盘,耳边响着孩子的笑闹声,也只有在突然出现的短暂悠闲的时刻,我才会注意到生命的意义。在这些片段的时刻中,我偶尔会想:就是这些夜以继日出现的活动和话语,让我能完全置身于生命的中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