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66060
  • 作      者:
    麻宝斌,郝瑞琪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麻宝斌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同时兼任国内1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曾在美国丹佛大学、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等高校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行政改革与政府治理等。著(编)有《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政治参与》《社会正义与政府治理》《政府执行力》《公共行政学》《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等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郝瑞琪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
展开
内容介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有麻宝斌教授领衔撰著的《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一书系统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全书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特征、环境等内容,并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的八次行政体制改革;进而从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效能提高等角度,重点分析了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从职能转变、大部门体制改革、行政层级与行政区划、依法行政、公共服务五个方面,展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行政改革的核心,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具来又需要从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设全国政务信息一张网工程这几方面入手。
  1.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进一步加大地方简政放权力度,集中整治政府大量存在的虽不是法律意义上但实质上属于行政审批的项目;大力消除地方政府简政放权时“有利就执行,无利不落实”的现象。同时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能力。
  2.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
  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
  推行清单管理制度,目的在于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防止权力行使中的越位、缺位、错位。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廉政风险点,强化对单位内部的关键岗位、重点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清单管理制度包括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三个方面。责任清单明确责任范围,主要明确单位、部门的职责功能,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权力清单明确业务流程,主要明确单位、部门通过行使哪些公共权力实现职责功能,以及行使公共权力的职责边界,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负面清单明确权力运行规范,主要明确单位、部门人员、机构行使权力的“禁区”,解决“哪些不能干”的问题。
  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涉及企业证照的部门要形成共识,把方便尽可能多地留给企业,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多”字所代表的具体数目并不重要,很有可能也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所以“证照合一”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让企业不再需要办理多个证照,让企业不再反复多头提供信息,最终实现一张营业执照记录商事主体经营资格、资质类行政审批、登记备案证明或证明文件等各种信息,真正实现“一照走天下”。
  商事制度改革的思路,一是使企业更加便利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根据世界银行的营商报告,每年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提高6位,三年提高了18位。根据国际算法,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是一个指标,说明这个社会的活力。2013年改革之前,中国每千人是11家企业,2016年每千人是17家企业,发达国家为每千人是40~55家,所以在企业创办上仍有空间。2016年,深圳、广州、上海都达到每千人70家甚至更多,如果各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变好,企业会大量增加,直接对经济、就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4.建设全国政务信息一张网工程
  加快建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的步伐,逐步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促进行政三分制改革,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对企业和群众办事实行“一口受理”、全程服务,打通数据壁垒,拆除“隔离墙”,抓紧制定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实施方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体现信息合力,营造行政效率高、行政成本低、行政过程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
  二、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步骤之一。从2008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推行了大部门体制改革。国务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产生了5个大部门,地方的大部门体制改革也有明显的突破。大部门体制是一种合理设置机构、优化职能配置的政府组织模式,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机制再造的统一。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克服行政体制中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弊端,而且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决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中国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应当继续沿着渐进式的改革路线,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调整,以利于权责统一、提高整体效能。同时,形成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既发挥大部的强大机构能力,又借助多个部门的行政资源以实现公共目标。科学划分、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包括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专业部门与专业部门的职责关系,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健全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切实解决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应当走差异化的改革道路,允许各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计改革方案。
  三、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这一要求,政府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认真解决中国在当前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进一步优化行政层级
  合理、协调的行政层级是国家行政权力顺畅、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应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与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科学界定和明确省以下不同层级地方政府职能与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省直接管理县(市)的改革是这方面改革的重要探索,推行省直管县(市)体制,优化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减少中国行政区划及相应行政管理体制的层级,进而带动省、县两级行政区管辖幅度的调整,建构规模合理、层级简化、活力旺盛的中国特色行政区划体制及相应的政区管治体制,是推进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最重要的体制创新。省直管县有利于减少行政层级,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但由于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改革要积极而慎重地进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继续进行探索,要及时总结经验,正确加以引导。
  2.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不仅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减少不同地区间的行政壁垒,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精简政府机构,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城市化发展对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如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功能优化、生态建设”的重点等。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应依据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原则,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但与此同时,行政区划调整在扩大经济和生产力资源的同时,也会相应增加社会管理责任。在行政区划调整设置过程中,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社区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地方政府须担当好因区划调整而增加的社会责任。
  3.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惩治黑恶势力犯罪和盗窃、抢劫、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是社会高度关切的重要话题。尽管各方面对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成效整体给予比较高的评价,但是由于问题积累太多,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中纪委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12年12月4日中央公布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到2015年10月的近三年内,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事件104934起,处理138867人,其中5528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些违纪案件多数集中在四个领域,其中:违规配备使用公务车20295件,大办婚丧喜庆活动8662件,违规公款吃喝5305件,违规收送礼品礼金4790件。另外,公款国内旅游2846件,楼堂馆所违规问题839件。2016年“打虎拍蝇”更是取得重大成绩,1―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58万起,处理5?08万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3?75万人,被法院宣判的省部级以上“落马”官员超过30人,为历年之最。2016年,全国共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70369起,处理86320人,其中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3285件,处理16487人。这说明即使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后,这方面问题依然突出。鉴于此,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方面,除了要确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之外,还要针对民众呼声高的某些关键方面,敢于进一步出击,大胆地进行制度变革
  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是一种内源型、被动式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社会力量不断积累,主动制约政府实现的。一方面,政府的权力范围逐渐缩小,但执政能力大大加强。政府权力仅限于提供国防、外交、法律、公共安全、财产保护、基础教育、宏观经济稳定等社会“公共物品”,而被禁止用于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然而,政府权力范围的缩小,并不意味着政府能力的降低,在自身权力范围之内,政府的行政执行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会权力和社会能力均得到加强。各类社会主体的自主行动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的资源拥有量和社会的独立程度逐渐提高;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将自身权力范围内的自主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增强。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一种外诱型、主动式的发展过程,由于国家受到外来冲击,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调整自身职能和权力范围,而越是后发展国家,其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大,较之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发展环境。世界市场体系已经大致形成,而且在这一市场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十分不利的“依附”地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它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变革引导经济变革,国家全力投入追赶型现代化、强制型工业化。
  1.坚持依法全面履职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
  2.始终保持廉洁本色
  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以贯之纠正“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审计监督。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聚焦重点领域,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广大公务员应做到持廉守正,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
  3.勤勉尽责干事创业
  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出来的,再创新业绩还得靠实干。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不能简单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练。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竞相推动科学发展。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对重点任务,要铆紧各方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强化督查问责,严厉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广大干部要主动作为、动真碰硬,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要求,也是加强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率的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非法治化倾向严重,加强社会主义行政法治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政立法工作,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实现政府机构、职能、行为等各方面的法定化势在必行。推进行政法治建设,重点在政府机构编制法制化、行政程序法制化、行政审批法制化等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执法和监督工作,加强行政程序和行政监督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推进政府建设和行政工作法治化、制度化。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政府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
  五、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1.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中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国务院医改办公立医院组和政策组负责人傅卫2015年8月6日指出,3077家县级公立医院、446家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加成,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陕西、宁夏已经在全部县级公立医院实行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和事业单位等部门的改革,把社会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2.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仍然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坚决保证基本民生的底线。
  一是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大病保险等工作。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二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设施条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发展需求。
  三是稳定价格总水平。加强重要商品的产供销衔接,及时做好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切实降低流通成本,继续加强教育、医疗、涉农等民生价格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和价格垄断行为。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努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上涨影响。
  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需求。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严肃查处征地拆迁、生态保护、劳工用工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017年高校毕业生约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扶持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要确保人人具有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公平机会。
  4.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当前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包括做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工作的重点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5.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继2016年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420元/人
  的水平
  后,2017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再次提高30元。至此,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达到450元,与此同时,个人缴费标准也继续提高,用药保障范围持续扩大。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及时公开透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适应全面二孩政策,加强生育医疗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只有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坚持源头控制、产管并重、重典治乱,才能稳步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6.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调整完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机制,全部完成2016年洪涝灾害中倒损民房的恢复重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难儿童保障;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县级政府要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切实做好托底工作,使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锲而不舍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决不允许他们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
  7.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一方面,国家的控制范围、行为方式和控制手段发生了变化。首先,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围逐渐缩小,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党和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干预已经越来越少,社会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其次,在仍然保持控制的领域,控制力度在逐渐减弱,控制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即由一种直接对实际过程的控制,转变为一种原则性控制。最后,控制手段的规范化在加强。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社会生活的控制
  比较随意,控制的范围可以延伸到任一领域、任一角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法治建设的推进以及政府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化,这种任意的控制开始向一种比较有规则的控制转变。另一方面,社会获得了较大的权力,这突出表现在:其一,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个人对国家的依附性明显降低;其二,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的形成;其三,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
  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来看:一方面,受到传统体制和“大政府、小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政府向市场和人民社会的放权始终“犹抱琵琶”;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社会的发育程度也并未达到可以完全自治或让人民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参与公共事务。基于此,在中国的治理实践中,各级政府并不追求将治理职能完全交由市场与NGO,而是更多通过改变自身的治理理念和运行方式,获得更高的权威和社会认同,以在多元治理格局中发挥主导性功能。可以说,与西方国家多元对多元的合作治理模式相对应,中国式一元对多元的主导型治理模式,既是基于文化传统、现行体制和发展水平等国情的理性选择,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治理趋同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理解。
  总之,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原则上,行政体制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坚持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在路径上,行政体制改革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改革重点上,目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梳理条块关系、调整行政区划、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行行政问责制。在借鉴国外经验时,需在巩固改革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将立足国情与大胆借鉴相结合。在目标上,行政体制改革应在价值层面和现实层面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并区分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总体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行政体制概况
一、行政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行政体制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行政体制的特征
四、中国行政体制的客观环境

第二章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述
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特征
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措施的未来
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功效

第三章 政府组织机构改革
一、政府组织机构改革的背景
二、政府组织机构改革的历程
三、政府组织机构改革的评价

第四章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三、对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评价

第五章 法治政府的建设
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历程
二、中国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
三、中国法治政府的基本架构
四、对中国法治政府的评价

第六章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
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架构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及问题

第七章 政府效能的提高
一、政府效能改革的现实困境
二、中国政府行政效能评价维度
三、提升中国政府行政效能的对策
四、政府效能建设的成效及问题

第八章 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
一、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
三、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五、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向服务型
政府的转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