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语》是中国z早的一部国别史,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基本文献。记载了西周覆灭,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吴王夫差破越复仇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此书;对于治文史的学者,此书是必读书。
2.《国语集解》集清代各家研究成果于一炉,提供给读者更多准确理解《国语》文字的方便,是目前可见校释较为详尽的《国语》整理本。
3.“中华国学文库”本《国语集解》,简体横排,以繁体字整理本为基础,保留专名、书名线,是广大读者方便阅读的版本。
《国语》是中国z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内容上起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以春秋史事为主。书中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军事、兵法、外交、经济、财政、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国语》不少记叙与《左传》相表里,有“春秋外传”之称。三国魏晋时期为其作注者甚多,唯吴国史学家韦昭之注独存于世。
徐元诰《国语集解》,收韦昭注,并网罗清代各家之说,间出己见,为《国语》全文进行注解。该书兼采公序本与明道本,从文字音韵、文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进行注释。王树民、沈长云点校的《国语集解》参照十几部注本,对全书进行了点校整理,为读者使用提供诸多便利。
周语上第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厉王,恭王之曾孙,夷王之子厉王胡也。谤,诽也。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邵公,邵康公之孙穆公虎也。为王卿士,言民不堪暴虐之政令。○元诰按:“告”下“王”字,依宋庠本。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卫巫,卫国之巫也。监,察也。以巫有神灵,有谤必知之。以告,则杀之。巫言谤王,王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不敢发言,以目相眄而已。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止也。邵公曰:“是障之也。障,防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流者曰川。言川不可防,而口又甚也。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川之溃决,害于人也。民亦如之。民之败乱,害于上也。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也。导,通也。为民者宣之使言。宣,犹放也。观民所言,以知得失。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诗以风也。列士,上士也。○汪远孙曰:“列士,统上士、中士、下士言之,位有三等,故曰列。韦专属上士,非也。又见《鲁语》。《内传》襄十四年疏引韦昭曰:‘公以下至上士各献讽谏之诗。’与今本文异。”瞽献曲,无目曰瞽。瞽,乐师。曲,乐曲也。○元诰按:襄十四年《左传》疏引《国语》“瞽陈曲”,并引韦昭云“瞽陈乐曲,献之于王”,与今传、注文异。又今本“曲”作“典”,盖因二字形似而误。《诗·园有桃》毛传曰:“曲合乐曰歌。”是乐必有曲也。史献书,史,外史也。《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师箴,师,小师也。箴,刺王阙,以正得失也。○元诰按:瞽,乐师,则谓大师也。瞍赋,无眸子曰瞍。赋,公卿列士所献诗也。○《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蒙诵,有眸子而无见曰蒙。《周礼》,蒙主弦歌讽诵。诵,谓箴谏之语也〔一九〕。○《周礼》郑注“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百工谏,百工,执技以事上者也。谏者,执艺事以谏,谓若匠师庆谏鲁庄公丹楹刻桷也。○元诰按:《左传》“工诵,箴谏”,杜注曰:“工,乐人也。”与韦解异。庶人传语,庶人卑贱,见时得失不得达,传以语王也。近臣尽规,近臣谓骖仆之属。尽规,尽其规计以告王也。○俞樾曰:“韦解‘尽’字未得其义,尽者,进也。《尔雅·释诂》:‘荩,进也。’荩、尽义通。《汉书·高帝纪》‘主进’,师古注曰:‘“进”字本作“赆”,又作“赆”,音皆同耳,古字假借,故转而为“进”。’然则‘ 进规’之为‘尽规’,犹‘主赆’之为‘主进’也。韦氏以本字读之,失其义矣。”吴曾祺曰:“‘规’训规谏,较顺。”亲戚补察,补,补过。察,察政也。传曰:“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过也。”○董增龄曰:“亲戚为王同宗诸臣。”瞽史教诲,瞽,乐大师。史,太史也。掌阴阳、天时、礼法之书,以相教诲者。单襄公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耆艾修之,耆艾,师傅也。师傅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也。○王念孙曰:“师傅职当匡君,非徒修瞽史之教以闻而已也。修之谓修饬之也,‘之’字指王而言,非指瞽史之教而言。《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谓文伯曰:‘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韦彼注云:‘修,儆也。’《楚语》,白公子张引武丁之言曰,‘必交修余,无余弃也’,并与此‘修’字同义。”吴曾祺曰:“修,儆也,谓儆戒王也,不训修理。”元诰按:《礼记·曲礼》篇:“五十曰艾,六十白耆。”《荀子·致士》篇:“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而后王斟酌焉,斟,取也。酌,行也。○俞樾曰:“韦以‘斟酌’为取而行之,此非古义也。《白虎通·礼乐》篇:‘周公曰酌。’言周公辅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说文》女部:‘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然则‘斟酌’乃古时常语。盖斟、酌本双声字,《广雅·释诂》曰:‘斟,酌也。’是二字同义。凡酌酒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贵适其中。孔明《出师表》曰:‘斟酌损益。’以斟酌、损益并言,最得古人语意。此传所谓斟酌者,盖合公卿以下诸人之言,而可否之,去取之也。”元诰按:《一切经音义》十四引贾逵曰:“斟,犹取也。酌,行也。”是韦解本贾注。然观下句“事行而不悖”,则俞说得之。是以事行而不悖。悖,逆也。
【校记】
〔一九〕 诵,谓箴谏之语也 “诵谓”二字误倒,据公序本改。明道本无“ 诵”字。
前言
国语集解叙例(徐元诰)
周语上第一
周语中第二
周语下第三
鲁语上第四
鲁语下第五
齐语第六
晋语一第七
晋语二第八
晋语三第九
晋语四第十
晋语五第十一
晋语六第十二
晋语七第十三
晋语八第十四
晋语九第十五
郑语第十六
楚语上第十七
楚语下第十八
吴语第十九
越语上第二十
越语下第二十一
附录
国语解叙(韦昭)
国语补音叙录(宋庠)
重刻明道本国语序(钱大昕)
原国语集解目录
国语的作者和编者(王树民)
《国语》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