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恋爱中的男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946111
  • 作      者:
    (德)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著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邱华栋隆重推荐
  当今德国文坛当之无愧的文学泰斗,越老越红的辣椒运。
  “我爱你,——怎能与你无关?”
  歌德最后一爱——马丁·瓦尔泽首部历史小说。
  这不是一段名人的风流逸事,这是一个普通的恋爱中的男人的由衷心曲。
展开
作者简介
  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27年生于德国博登湖畔瓦塞堡,是当代德语文坛中与西格弗里德·伦茨、君特·格拉斯等齐名的文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惊马奔逃》(1978)、《进涌的流泉》(1998)、《批评家之死》(2002)、《恋爱中的男人》(2008)、《寻死的男人》(2016)等。他曾于1981年获毕希纳文学奖,1998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另外也曾获黑塞奖、席勒促进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其作品数度在德国引起强烈争议。
展开
内容介绍
  两个相差巨大的年龄数字,两段分处首尾的人生,爱情能否跨越这条世俗的鸿沟?当年逾七旬的歌德在度假圣地马林巴德邂逅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心爱的恋人——年方十九的少女乌尔莉克时,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爱恋与嫉妒、信赖与疑虑、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纷纷上演。而在那夜的化装舞会上,他们轻舞飞扬,旁若无人,在那一刻,时间也为他们消失了……
  《恋爱中的男人》为年过八十的作家马丁·瓦尔泽根据歌德晚年真实故事所著长篇力作。歌德的这段黄昏恋在德国为人津津乐道,而一位老者揣测另一位老者的心境,必定有奇妙的灵感碰撞。
展开
精彩书评
  ★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之后,*伟大的德语作家是谁?当然是马丁-瓦尔泽。他是当代的歌德。
  ——李洱(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是除德国大主教之外,对德国人影响大的人。他的《迸涌的流泉》和《恋爱中的男人》等作品就体现出他为什么是德国人心灵世界的精确的刻画大师。
  ——邱华栋(著名作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恋爱中的男人》:
  我对这个可是非常好奇,乌尔莉克说。
  他说我为了雪上加霜,把不同的主题混杂在一起,歌德说。维特不仅爱情受挫,他的事业心也受到伤害。一桩不幸加深了另一桩不幸。拿破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他觉得这不符合自然。维特这一形象因此受到削弱,因为他必须作为恋人陷入不幸。爱情,不幸的爱情,这本应成为他走向毁灭的唯一原因。
  没错,乌尔莉克说。
  他说他不仅反驳了拿破仑的观点,他还不得不告诉拿破仑一个道理:艺术家要的是艺术效果,制造效果需要夸张,需要雪上加霜。
  但是拿破仑说得对,乌尔莉克说。职业也是维特不幸的根源,这只能说明,单单作为不幸的恋人,他的不幸还没有达到非自杀不可的地步。他的形象因此显得更渺小、更平凡、更乏味。
  但是更加真实可信,歌德说。更容易被认同。
  真可惜,乌尔莉克说。只有通过爱情,他才会成为一个由不幸造就的骇人听闻的奇迹。
  在这五十年里,他说,除了乌尔莉克·封·莱韦措和拿破仑一世,整个欧洲没有第三个人看到这点。
  拿破仑是个追求绝对的人,她说。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为了显示自己对拿破仑如何重要,歌德说拿破仑还跟他预定了一部刻画布鲁图①的悲剧。也许他希望他彻底丑化弑君者。没有布鲁图他不也去了圣赫勒拿岛,她说。
  歌德禁不住又吹嘘说,拿破仑授予他一枚荣誉军团军官勋章,这让正直的德国人很生气。
  乌尔莉克想知道他为什么从不佩戴勋章。
  要我戴吗,他反问道。
  不,她说。
  他们总是通过默默无言的目光交流达成一致。他感到自己不可能跟世界上第二个人产生这种默契。这时恰好有一个白胡子老人走过,并且跟他们打招呼,歌德告诉乌尔莉克,此人在法国香槟省做过军需军官,乌尔莉克的眼光和额头都透出疑问,他又补充说:1792年的远征。看她对这个消息毫无反应,他又补充说,远征法国期间一直在下雨。这话同样没效果。他又说:他本人目前主要忙于写日记。有时候什么也写不出来。后来他又说了两句话,把自己描绘成命运的宠儿,但马上又觉得这话太夸张,他听见自己毫无过渡地来了一句:我从来没有对手,反对者倒很多。当时的物理学家全都拒绝他的色彩理论,他们全是牛顿的应声虫。接着他不得不来一番讲解,说他的反对者们割裂眼睛和光线的联系,尽管实际上二者不可分离。他把光和眼睛当作其色彩理论的前提。他前一天在林荫大道上对乌尔莉克的眼睛大加赞赏,所以他认为可以争取她赞同他的观点。另一方面,当他听见自己抱怨色彩理论的遭遇时,他也知道,他给自己造成的最大伤害就是抱怨世人的不公。
  ……
展开
目录
致中国读者
译者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补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