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明隆庆元年,追赠新建侯,谧“文成”。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傅承与发展儒学之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影响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
邓艾民先生的王阳明研究是80年代大陆王阳明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传习录注疏》即是放在今天,仍然是阳明学研究的一流著作。
邓艾民先生简历
序一 陈来
序二 杨祖汉
传习录序 徐爱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又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后记 左启华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钱穆
★《传习录》的注释,常见的已有数种,其中叶绍钧的标点本出版较早,亦颇通行,但注释十分简略。日人三轮希贤的标注颇精,但对于阳明思想未多着墨。陈荣捷先生的《传习录详注集评》有注有评,学者称便。但陈书之注释仍是以考证之功多,义理之阐释较少,其所收之评论,亦未必都有价值。邓先生此书,吸收了陈书之长处,又参考了几种日本人之相关著作,所以此书之注释是相当确实的。邓先生很注意阳明思想之前后期之发展,这是本书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邓先生将《传习录》和王阳明的其他著作,如论学书、诗文等关联起来,互相印证。这一步工作,对于了解阳明的思想,是有很大帮助的。《传习录》固然很明白而集中地表现阳明的思想,但阳明其他的著述也很重要,能两者相参,必能较全面地掌握阳明的见解。相信这部邓先生遗著的出版,对阳明学的研究,会有所推进。
——杨祖汉(著名新儒家,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邓著的大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与考辨,从而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邓著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其视野从阳明学扩展到了阳明后学,即通过对王门各主要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了解,进而观察王门弟子对《传习录》有何评论或新的阐发,从而向人们“立体”地展示了阳明学的思想展开之进程。
——吴震 (著名阳明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