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里不可描述的高级情绪
◆25篇散文诗,玩味宫泽贤治、高村光太郎、夏目漱石等大师笔下的“物哀”与“侘寂”
◆心灵的熨斗,抚慰你心头所有的褶皱
◆诗歌文学馆赏、角川财团学艺赏
◆ “世上确然存在着一些事物, 唯独透过悲伤才能看得见。” 在日本美学中,“物哀”是一种高级的情愫,它既不明亮也不暗淡,幽幽地掩藏在人们情感的灰色地带里
◆封面采用稀有的烫银工艺,不同颜色的黑与不同温度的冷,奠定本书悲伤的情感基调。书脊腰封和内文涂鸦,大胆前卫,彰显本书唯美的文艺气质和冷艳的视觉效果
《不同颜色的悲伤》是一本记录了生活中物哀与侘寂的日本散文集。全文25篇文章,关照了人们遭遇降职、失恋、失去挚爱,以及寂寥的瞬间——睡不着的夜晚、填简历的时候。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悲伤寂寥,而是如何完成悲伤的仪式,如何尊重和安放人生中悲伤的瞬间。
若松英辅以日本文学家特有的敏感,结合个人经历、文学艺术追问、文化反思于一体,佐以日本物哀气质,创造了不同颜色的悲伤:人类特有的情感,就是悲伤。
“世上确然存在着一些事物, 唯独透过悲伤才能看得见。” 在日本美学中,“物哀”是一种高级的情愫,它既不明亮也不暗淡,幽幽地掩藏在人们情感的灰色地带里,它常常并非三言两语能辩明。宫泽贤治、高村光太郎、夏目漱石、《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作者将这些名人作品中的“物哀”细节纳入五感,然后体悟、发现、由此及彼,掰开揉碎,当你翻开本书细细品读时,便能感受到在如诗如画的字里行间散落的那种优美和凄美情感。
序言
三十岁那年,时常感觉到自己的言不由衷。
当时就职的公司,对我而言既新鲜又陌生。每每被委以重任,我就下意识地想逃避。
现在想起来,连自己都嫌弃自己。那时的我,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而几乎忘记思考有哪些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心里充溢着个人的愿望,希望尽快完成、希望一切顺遂的想法把内心填充得满满当当,无一丝空隙。
事实上,那些乍看上去满怀希望的人,往往距离人生的叩问相当遥远。倘若一个人没法安静地聆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那么他人的声音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传递到他耳边的。
祈祷与渴求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渴求,是对着某人诉说自己的欲望;而祈祷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恰如谛听某人内心的声音。
当时的我,既不心怀慈悲,对于他人的辛劳也不懂得体恤,至于可称之为自信的东西,我更是丝毫感受不到。别说信任他人了,我甚至连信任自己都做不到。一切匮乏之中,我最欠缺的其实是祈祷,以至于渐渐没法再倾听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所谓生存,不是让我们质问何为人生,而是以行动回应人生的种种叩问——此话出自《夜与雾》的作者维克多· 埃米尔· 弗兰克尔( Viktor Emil Frankl)之口。人生从未向我们索求任何答案,却始终寻求着我们真挚的回应。
那些能写成文字的语言,往往不足以描述人生。于是,当我们面对人生的疑问,想要深入探寻时,必须解读一切超越了文字、人生的言语,来唤醒沉睡在内心世界的诗人。
我的心中住着一个诗人。
那个藏在我内心幽闭世界的诗人。
当我喋喋不休时,诗人沉默不语;
当我闭口不言时,诗人开始他安静的讲述。
诗人对言语不大信任。
深知唯有吟咏与叹息可以表达世间一切。
为此,他有时便会哭泣不止。
诗人对言语不大信任。
为此,除去默默祈祷,他有时什么也不做。
某个时刻,一些不能称之为诗歌的句子就藏在我们的心底。试着把它们记录下来,会切实感到,自己听见了平日里被遗忘的内心的声音。
或许当一个人意欲倾诉什么的时候,与其说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如说是他主观上感受到,心口正涌动着某些言不尽意的念想。当全身充斥着无法提炼为言语的倾诉欲,我们与言语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深邃密切,不是吗?
本书收录的二十五篇散文,便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下诞生的。
悲伤的秘义 / 007
不可见之物具备的确定性 / 013
低处的空气 / 019
深不可测的“无知” / 025
不眠之夜的对话 / 031
抵达彼方世界的歌声 / 037
何谓勇气 / 043
原民喜的小小手札 / 051
记我的师父 / 059
觉悟的发现 / 065
并非别离 / 071
不可尽述的雕刻 / 077
人生于世 / 083
花之供养 / 089
信赖的目光 / 095
君更堪怜悯 / 101
无从摹写 / 109
捕获孤独 / 117
无法书写的履历表 / 123
一对一 / 129
诗是灵魂之歌 / 135
悲伤的花朵 / 141
她 / 147
无色之色 / 153
文学的经验 / 159
后记 /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