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极具新意。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追溯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将文学、历史和政治思想研究相结合,空间跨度、学科跨度颇大,分析并对比了构建起虚构的中国空间的五个特殊文本,透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根本联系。
2.提出了富有创见的阐释。作者从虚构的民主实践与权力的虚构性质两方面阐释文学与虚构的关系,将虚构视为一种“行动”,不仅反思了作品内部反映出的民主,而且反思文本自身的状态。这些阐释越过了单纯的“介入性文学”和“纯文学”之争,令人耳目一新。
3.在任何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引人注目、发人深思。本书研究的是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节点是中国读者尤其关注的。本书为中国读者理解鲁迅、老舍等名家及新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理解那个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年代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现实提供了新的资料。
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断裂、政治制度之抉择、中西文化之争。权力、民主、传统与政治这些关键议题也进入了文学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文学与政治、虚构与权力、小说和民主之间是怎样相互映照、相互参与的?虚构的文本如何反思旧的权力形象,探询新的政治形式,对身处“帝国终结”与“民主化”之交的中国做出反应?文学能否成为将个体转化为公民的载体,承担民主文化的使命?小说与现代主义的政治价值有什么关系?本书要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
本书研究视野开阔,选取了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茶馆》两部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与卡夫卡、谢阁兰和布莱希特三位外国小说家所写的关于中国的作品进行比较。将具体文本分析与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将文学与政治、历史相对照,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厘清虚构文学怎样与社会历史现实连接这一重要问题,向我们呈现虚构的实践方面和权力的虚构本质,探讨文学现代主义的政治意涵。作者将这些欧洲与中国作品集合在民主的现代主义之下,展示出一种中西文化之差异的新的思想与虚构方式,它们一致体现着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之处:对民主世界的不确定性的批判性反思。
1、我们惟愿未来对中国的虚构文学,以及关于中国的虚构文学的研究,能以魏简理据充足的讨论作为起点。
——苏源熙(Haun Saussy),耶鲁大学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2、在这本雄心勃勃的著作中,魏简试图为文学研究注入新的生命。
——埃米丽▪弗伦凯尔(Émilie Frenkiel),巴黎第十二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