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一带一路”国别概览》:
2003年6月,摩尔多瓦实行新行政区划,全国共分32个区、3个直辖市(基希讷乌、伯尔齐、蒂吉纳)及2个地方行政区(加告兹自治行政区、尼斯特鲁河沿岸行政区)。除首都基希讷乌市外,全国共有64个大小城市、658个乡、1500个村。城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4个,其中首都基希讷乌超过80万人,伯尔齐、蒂吉纳、蒂拉斯波尔城市人口在10—20万。
一、主要城市
(一)基希讷乌
基希讷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总面积571.6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20平方千米,包括市区5个区、6个地级市和28个村。2016年常住居民为814147人。
基希讷乌位于摩尔多瓦中部,尼斯特鲁河支流贝克河畔,是欧洲公认的绿色城市之一。
基希讷乌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地名的含义是“源头”,表示这里是摩尔多瓦民族的发源地。早在1466年,摩尔多瓦斯特凡大公三世在对大贵族的封赏令中就曾提到基希讷乌,这时基希讷乌还只是一个村落。在封赏令中,大公确认了大贵族弗拉依库尔对基希讷乌的所有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希讷乌是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它远离贸易通道,城市发展缓慢。从1641年开始,基希讷乌由修道院管辖。17世纪下半叶,基希讷乌初具城市规模。1757年,宗教界在离贝克河不远的山坡上建起玛扎尔基辅修道院,形成基希讷乌的政治中心。在19世纪初,基希讷乌曾有一个由40个泉眼组成的喷泉,清凉甘甜的泉水孕育这座城市发展壮大。1812年,比萨拉比亚并入俄罗斯以后,基希讷乌成为摩尔多瓦的经济中心。历史上,基希讷乌曾三次(1690年、1773年、1788年)被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到法西斯的破坏。但是基希讷乌始终没有灭亡,它像凤凰涅槃一样再生。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独立,基希讷乌成为摩尔多瓦的首都。
基希讷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毁严重,市内主要古建筑中仅有大教堂和建于1840年的凯旋门尚保持原貌。战后新建了一些现代化大厦。许多建筑物是用洁白的石料砌成的,风格新颖,造型各异,在梧桐树和板栗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雅致。广场、街心花园矗立着不少名人的塑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被流放于此的俄国大诗人普希金。
在基希讷乌,新建的高层楼房随处可见,建筑造型各具特色,装饰材料五彩缤纷。议会大厦、文化音乐厅、形状各异的居民住宅楼,无处不令人驻足观望,流连忘返。一些老建筑物,如火车站、市政府大楼、圣诞教堂和凯旋门等亦保存得非常完好。市区街道平坦整洁,空气清新湿润,城市环境宁静优美。河边和街道两旁长着茂密的树木,整座城市掩映在绿荫之中,即使是在骄阳似火的夏日,行人也绝不会感到烈日的烤晒。市区树木种类极多,杨、柳、松、柏、槐成行成片,板栗、核桃、杏、樱桃等果树随处可见。全市看不见裸露的土地,看见的只是草坪和玫瑰花。
基希讷乌是全国的文化中心。19世纪20年代,流亡中的普希金曾居住在摩尔多瓦基希讷乌,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并和十二月革命党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列夫-托尔斯泰、弗·马雅可夫斯基、弗·科罗连科、费·沙利亚平、谢·拉赫玛尼诺夫等文化名人曾在不同时期访问过基希讷乌。
摩尔多瓦科学院及下设的近50家研究所、摩尔多瓦电影制片厂、葡萄酒和园艺研究院、土壤和土壤化学研究院均设于此地。另外,全国高等院校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基希讷乌市民热爱戏剧和音乐。该市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普希金音乐和话剧院、契诃夫话剧院、管风琴音乐厅、少年儿童剧院、国家音乐厅等地的演出每场座无虚席。现在,市区保留有许多名人故居和名人纪念馆,其中有为纪念国内战争时期杰出的将领格·伊·科托夫斯基和谢·拉佐及列宁墓的建筑设计师阿·休谢夫建立的纪念馆。首都的艺术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新老艺术家们的油画作品。普希金曾在基希讷乌住过3年的小屋(普希金在这里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著名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是在基希讷乌开始创作的)已被政府列入永久保护项目名单。
基希讷乌是摩尔多瓦的工业中心,生产量具、机床、拖拉机、水泵、电冰箱、洗衣机和绝缘线等,有酿酒、磨粉和烟草加工工业,有服装和制鞋厂。摩大部分重要的文教和科研机构集中在该市。此外,全市还有多家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
主要名胜有:市中心大教堂、凯旋门、第二次世界大战烈士纪念碑、斯特凡大公公园、蓝教堂和城市之门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