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压抑,习惯性讨好,没有界限,拼命付出……
如果在以上现象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么很可能是,你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将对外的不满转向了自身进行自我攻击,没有很好地活出自己的攻击性。
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核心观点之一,“攻击性”并非是破坏性的,而是代表着中性的、原始的生命力。把攻击性活成生命力,这需要智慧。资深心理咨询师黄玉玲从业十多年,积累了很多成功表达、处理或转化攻击性的案例。在这本书中,她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对攻击性的多维度解读,你还能借此打开一扇窗,去真正理解你自己,学习如何活出攻击性的方法和步骤,帮助你活出充满力量的自在人生,为处于成长困境、关系泥潭中的你提供解决方案。
【观点摘录】
◇真实意味着你需要通过面具去看那个你一直想要隐藏的自己,那里面可能有许多脆弱、许多羞耻、许多恐惧。
◇无论是打、是吵,还是哭,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找到一个可以激发内心的攻击性、可以吵、可以闹的伴侣才是真正的幸事,因为这样的关系有活力。
◇当你真正地关注自己的内在,照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时,攻击性更可能朝着创造性的方向前进。
◇哀悼是我们重要的人生功课之一,因为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失去、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获得。
◇保持对自己的觉察是很重要的。觉察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保持觉知,勤反思。
◇怨恨者常见的内在声音是:你为什么那么对待我?他们很希望等到一个道歉,但往往以失望告终。
◇所有的攻击性最后都要与这个世界碰撞,这才是真正的江湖。
敌意是关系的杀手
大部分抑郁者的情况是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话也不多,通常喜欢一个人待着。这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攻击性,但抑郁不是没有攻击性,而是攻击性的主要方向指向了自己。
常见的抑郁者不会直接向周围的人或者事表达攻击性。实际上,他们难以表达攻击性,小到一点点的失望,大到强烈的愤怒。他们在处理这些情绪的时候深感乏力。比如,一个妻子对于丈夫总是不管孩子感到不满意,但她既不能表达,又不能做出调整,情绪一直压抑,感到无能为力。
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愤怒?最主要的原因是抑郁者害怕这些情绪,这种恐惧令他非常不安。在他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同时感觉到了敌意。
在上一章中,我提到婴儿的全能自恋被满足的时候会得到“我能”的感觉。而没被满足的婴儿会更早地体会全能自恋的挫败与暴怒。比如,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的睡眠,孩子哭了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还是没有人来安抚,于是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我控制不了。一个不能被自己掌控的世界对于小婴儿来说,就是有敌意的。
婴儿借助于妈妈的存在来感知自己、感知世界,妈妈不在,婴儿就感觉不到自己,那么,婴儿会过早地启动防御功能,控制自己。所谓“你不管他,他就不哭了”的真实情况是婴儿已经很绝望了,他不再那么期待外在给予反应,他会觉得比起控制别人,控制自己相对容易一些。
在临床上,我注意到过早听话的孩子容易“遭遇”抑郁,就好像一匹马一直要求自己按照外界的要求不停地跑,跑到一定的时候就再也跑不动了,甚至有的马会暴毙。抑郁者往往有透支生命的感觉,这种透支又没有办法及时补充,最后变成了一个大洞。
温尼科特曾说,在好的环境中,攻击性作为一种有用的能量整合进个体的人格之中,参与工作和游戏。但在不好的环境中,攻击性会变成暴力与破坏性。很多人抑郁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某些瞬间有种想要破坏东西、破坏环境,甚至破坏自己的感觉。抑郁者内心的破坏性与外在的恐惧同时存在,他们看上去好像并没有过多的攻击性的原因就在于,恐惧使攻击性的能量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他们自己身上。
如果婴儿被过早地唤醒内在意识,被要求立即适应这个社会,那么他的恐惧显然大于其他情感,因为这是生死存亡之大事。在关系里,恐惧意味着某种隐含着的敌意。但是,当你的生命被掌握在他人手上的时候,这些敌意都只能被压抑下来。
敌意并不能直接呈现在关系里,至少不能被直接地感知到,因为敌意代表着危险。应对这种敌意的方式便是开启理想化防御模式。在关系里,把对方理想化和把自己理想化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理想化的同时,也是对对方的一种攻击。最典型的就是要求完美:一件事情一定要非常完美才能够放过自己、放过别人。
最常见的就是完美妈妈。她们养育孩子时,凡事亲力亲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哪怕自己已经很累了,还是不停地付出,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安排妥帖。孩子如果闹情绪了,她作为一个完美妈妈,一定要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理解他、陪伴他。完美妈妈并不是无所求,她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她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完美的。比如,孩子要懂事、听话,能够理解她的苦心,要成绩好、身体好。
要求完美的妈妈其实对孩子是有很多敌意的。我有一位来访者就是个完美妈妈,但孩子并没有成为她想要的样子,反而经常对她大吼大叫。她觉得自己已经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孩子还会这样对待她?她非常生气、愤怒,但是不能表达,渐渐地抑郁了。
我在跟这位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很会照顾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了,但是她的父母偏爱弟弟。她从来没有表达过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愤怒,反而用自己的理想化防御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近乎全能的人,以此赢得父母的关注。显然,她承担了不该承受的重担,过早地变成了小大人。
“完美孩子”往往也有对父母的敌意。在孩子长大后,这种敌意的表达方式有:愿意给父母钱,但是不愿意回去看他们;爸爸妈妈一说话,就感觉在给自己提要求;总想离父母远远的;对身边所有提要求的人都感到愤怒。
我的这位来访者对待她的孩子就像对待她的父母一样,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同时要求孩子变成理想的父母的样子,要求孩子关注她。显然,这样对待孩子,孩子感觉到的是敌意和恐惧。孩子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真正地被妈妈所爱,而是被妈妈当作了一个工具。所以,孩子当然对妈妈很生气,当然会攻击这段关系、攻击妈妈,比如,不按照妈妈说的去做。
这位来访者的孩子和童年时的她有所不同。孩子毕竟还能向她大吼大叫,而在她的童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她压抑得很厉害。现在,她的孩子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愤怒和抗议。
这位妈妈看到了孩子的愤怒,就像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愤怒。她第一次明白,原来对别人的过高要求、对自己的过高要求,都是在表达愤怒。当隐藏的敌意慢慢浮现的时候,她说她感到轻松。她其实也可以用不那么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她甚至还找到了更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敌意是指向恨的。温尼科特曾说,让父母在孩子恨他们之前就先恨孩子。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父母,你完全可以去恨你的孩子而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恨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是一种安慰和理解。父母可能都恨过自己的孩子,不必苛责自己,我们不需要做得那么完美。
这位来访者和我的咨询关系持续了三年,当咨询结束的时候,她和孩子的关系已经大为不同了。这得益于她不断地面对自己。她的孩子曾经在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勇敢的妈妈,她一直都在直面自己的黑暗,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即便曾经孤独地长大,也仍然有新的机会重新成长。
锦囊一:让自己感到安全。如果在你的生命里,有人能够让你感到安全,建议你在这样的关系里得到滋养,化解敌意。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关系,我建议你找专业的咨询师。这段关系也是安全的,很多敌意可以被化解。
锦囊二:保持对自己的觉知。当一段关系里有冲突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思考一下,是不是其他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引发了这些感受。这能够帮助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敌意。
锦囊三:确认。在现实里,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你这样对待他。比如,你的孩子在户外玩耍,你觉得他渴了,应该喝水,但是带的水喝完了,于是你回家拿水给孩子。等水拿回来了,孩子却不喝。你很生气,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地回家拿水,孩子却不接受你的好意。在这个例子中,现实确认就是你要和孩子确认他现在需不需要喝水。如果他不需要,你就不需要去做这件事。
这个例子背后的幻想是:你在担心,如果你不拿水,你就不是好妈妈。你为自己做好妈妈而付出,要求孩子必须配合。一旦孩子不配合,你的敌意就窜出来了:都是你,让我这么辛苦。但现实是:孩子并没有让你这么辛苦。他只想玩耍,不需要饮水。
锦囊四:活得快乐一些。做一些放松的事情,比如运动、听歌、看电影、旅行,有助于化解敌意。
(1)所有理想化的背后都含有敌意。
(2)要求完美是对自己的攻击。
(3)敌意指向恨的方向,当有一个空间允许自己恨时,敌意就会被化解。
(4)如何在现实层面化解敌意?请看本节最后的一些建议。
PART 1攻击性:美学篇
攻击性之真实之美:过度防御会使关系陷入困境
什么是攻击性?
真实面对情感,会带来改变
心理咨询中的真实与坦然
生活中的真实之美
攻击性之流动之美:允许负面情绪流经自己的身体
晓文和我的故事
当有人透过迷雾理解你,给你承托
妈妈婆婆仇人变闺密
外在的照顾者与内在的照顾者
攻击性之活力之美:在“生能量”驱动下,深情而炽烈地活
可以吵闹,可以狂欢,一种迷人的关系
孩子的闹腾是生命力和攻击性的体现
老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攻击性“爆棚”的边缘来访者
互动:攻击性本身就是动力
PART 2攻击性:神仙篇
神仙自恋与现实挫败:婴儿式大人的行事方式会受到现实的反击
当神仙自恋遭遇现实边界
以婴儿方式行事的成年人
神仙自恋与绝对依赖:
外部环境影响着婴儿处理攻击性的方式
我想要的,你就得给我
婴儿的彻底无助与绝对依赖
自恋暴怒的背后是生死攸关的恐惧与挣扎
月光宝盒与扭转乾坤:长期的内疚和自责是对自己的攻击
我们想回到过去吗?
偏执性地回到过去是一种攻击
如何“扭转乾坤”?
互动:如何做个不好惹的人
PART 3攻击性:江湖篇
攻击性之碧血丹心
攻击性与抑郁:要求完美,是对自己的攻击
攻击性与过度拯救
敌意是关系的杀手
讨好让你失去自己
互动:走出恐惧,增加力量感
攻击性与焦虑:过度控制,是看不见对方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分化与纠缠:离开你,我活不下去
焦灼与恐慌:焦灼的婴儿与缺位的妈妈
高期待与面具人:高期待的背后是什么
互动:远离低自尊
攻击性之东邪西毒
主动攻击:暴力引发的攻击性直接、主动,且带有摧毁性
越界是一种剥夺
暴力,一种破坏式表达
指责,拿走你的核心自我
互动:不要幻想父母会改变
被动攻击:对生命最大的辜负,是这辈子你没有活出自我
过度依赖,不决定,就不负责吗?
拖延,你的行动出卖了你
1.失控型
2.纠结型
3.对抗型
4.暴力型
疾病,你的身体出卖了你
互动:直面依赖背后的恐惧
攻击性之华山论剑
“九阴三经”:学会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攻——学会要求
守——学会说“不”
道——学会去爱
互动:不断探知边界,调整自己
“九阳三经”:我们最大的勇敢,是真实地活着
学会“定”:跟自己在一起
学会“容”:为自己创造空间
学会“真”:有勇气看见真相
互动:减少苛责,接受当下
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
生命力和活着的感觉,都与攻击性相连。有攻击性是健康的,无所谓,我能抱持住你。
——温尼科特
每个人都不好惹。特别是,你自己也绝不好惹。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这个人很容易像是虚假的,他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来。
——武志红
任性是ZUI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是ZUI DA的负能量。
——蒋方舟&马东
这本书讲的是攻击,内核却是:真实。在每一个当下,当突破内在藩篱,活出真实自我时,真实的流动会在关系中产生真实的连接,从而得到深入的疗愈。
——周琼
如何从自我伤害转向自我绽放?活出你的攻击性,这帮你从混沌无明、无知无觉的状态中觉醒,绽放出生命原本具足的内在能量,重归安宁、稳定和圆满。
——楚学友